【深度】從甲骨文看雲基建市場的權力遊戲原創
【深度】從甲骨文看雲基建市場的權力遊戲
原創
日期:2025年9月11日 下午8:04作者:毛婷 編輯:Danna
甲骨文(ORCL.US)的瘋狂行情驚到——季績一出股價直接爆升35.95%,收報328.33美元,市值逼近萬億美金!更勁的是,公司創始人埃里森(Larry Ellison)憑住超40% 股權,身家飙過特斯拉(TSLA.US)馬斯克,以393億美金登頂彭博億萬富翁指數榜首!
網友笑稱:「馬斯克搞火箭、電車,埃里森靠雲基建‘躺赢’,今次真繫‘雲’比‘鐵’值錢!」
明明雲基建收入略低於預期,點解甲骨文能火到「炸場」?今日就同大家拆解下,這波 「逆襲」背後的4550億訂單玄機,以及全球雲基建市場「三巨頭霸榜、二三線死磕」的混戰格局!
甲骨文雲基礎板塊大放異彩
截至2025年8月31日止的2026財年第1財季,甲骨文的季度收入為149.26億美元,按年增長12.17%,其中雲基建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55.39%,至33.47億美元,於該公司的收入佔比由上年同期的16.19%顯著擴大至22.42%。
從數據來看,此收入數據略低於市場預期的34億美元。
但是,該公司的管理層透露,由於期内與三家不同客戶簽訂的四份數十億美元級合同,其剩餘履約義務(RPO)合同積壓金額達到4,550億美元。
見下圖,這一RPO規模較上個季度末高出229.71%,較上年同期高出359.60%。
更重要的是,管理層預計還會新增多家數十億美元級客戶,剩餘履約義務(RPO)金額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於其截至2025年8月31日止12個月收入590.18億美元的8.47倍!
因此,甲骨文大幅上調甲骨文整體財務計劃中「雲基礎設施(OCI)」板塊的預期,預計2026財年OCI收入將增長77%,達到180億美元。
而在接下來的四年中,該業務的收入將分别增至320億美元、730億美元、1,140億美元和1,440億美元,這五年預測中的大部分收入已納入其當前披露的剩餘履約義務(RPO)中。
埃里森還指出,8月財季來自亞馬遜(AMZN.US)、谷歌(GOOG.US)和微軟(MSFT.US)的多雲數據庫收入實現了1,529%的驚人增長,未來數年,隨著甲骨文為這三家超大規模雲服務商合作夥伴再部署37個數據中心(使總數達到71個),他預計多雲收入每個季度都將實現大幅增長。
此外,他透露,甲骨文將在下個月推出一項名為「甲骨文AI數據庫」的全新雲基礎設施服務,可讓客戶直接在甲骨文的數據庫之上,使用自選的任何大模型——包括谷歌的Gemini、OpenAI的ChatGPT、xAI的Grok等。
當前市場普遍預期甲骨文於8月財季新簽的其中一名大客戶很可能是OpenAI。
最近OpenAI為了鞏固在AI領域的龍頭地位,正加大開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此前博通(AVGO.US)在公佈第3財季業績時透露,已經從一名新客戶那里取得100億美元的定製芯片訂單,市場人士猜測正是與博通合作生產自研AI芯片的OpenAI。
此外,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科技巨頭今年及未來都將斥巨資打造自己的基礎設施,這可讓以數據庫解決方案見長的甲骨文受惠,但同時,這些科技巨頭也是甲骨文在雲基建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
雲基建增長潛力有多大?
雲基建,是支撐雲計算服務穩定運行的「底層硬件與基礎軟件集合」,相當於雲計算時代的「數字地基」——為企業、開發者或個人用戶提供無需自建物理設施,就能按需使用的計算、存儲、網絡等核心IT資源,是所有雲服務(如在線辦公、短視頻平台、AI模型訓練等)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
簡單來說,傳統企業若要搭建IT繫統,需自行採購服務器、存儲硬盤、交換機等硬件,租用機房,甚至組建團隊維護;而雲基建則將這些物理資源「池化」並虛擬化,用戶通過互聯網就能像「用電、用水」一樣,按需租用資源(比如臨時租用100台服務器用於數據運算,運算結束後釋放資源),大幅降低了IT建設的成本和復雜度。
在AI時代,雲基建的核心定位從「通用IT資源提供者」升級為「AI算力與數據的專用支撐平台」——不僅要滿足傳統雲計算的基礎需求(如網站託管、數據存儲),更要針對AI技術(尤其是大模型、深度學習)對「極致算力、海量數據、低延遲通信」的特殊需求,提供定製化、高彈性、可擴展的底層支撐,成為AI模型訓練、推理部署和應用落地的「核心引擎」。
受AI相關資源消耗增加、傳統繫統遷移需求復蘇、雲原生業務規模擴張等因素的帶動,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2季全球雲基建服務市場較上年同期增長超200億美元,或達到988億美元。見下圖,最近12個月的收入規模或達到3,660億美元。
儘管市場規模已十分龐大,但雲市場仍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從上圖可見,最近幾個季度的同比增速有所加快,均在20%以上,這或主要得益於AI熱潮及其帶來的算力需求。
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首席分析師指出:「當前對於雲服務商而言是絕佳實際,在2025年第2季,我們看到生成式AI專用雲服務的增速達到140%-180%,同時,AI還在推動更廣泛的雲服務組合實現功能升級和額外增長。」換言之,雲基建服務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雲基建服務市場的競爭態勢
根據科技巨頭的6月財季業績,微軟Azure和谷歌雲的增幅都在30%以上,而亞馬遜雲(AWS)的年增幅則在17%左右,但亞馬遜依然穩守其雲業務的龍頭地位。
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2025年第2季,亞馬遜的市場份額維持30%的水平,微軟Azure和谷歌雲則繼續「搶底盤」,市場份額分别為20%和13%,三大巨頭的合計市場份額達到63%,而增長迅猛的甲骨文仍處於第二梯隊,市場份額或約3%,當前的市場份額還不如阿里巴巴(09988.HK)雲服務所佔的4%。
值得留意的是,緊隨其後的第三梯隊,增長也十分迅猛,CoreWeave(CRWV.US)、Databricks和華為均實現了可與甲骨文媲美的增長,AI雲平台CoreWeave於2025年6月財季錄得收入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6.75%。此外,騰訊(00700.HK)雲、IBM(IBM.US)雲、賽富時(CRM.US)均保持2%的市場份額,對甲骨文形成夾擊之勢,見下圖。
從下圖的增長走勢來看,雖然頭部三大運營商的增速相較第二和第三梯隊運營商而言不算太出彩,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仍很大。
在短期内,第二梯隊很難越過線來超越它們。而從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緊貼的曲線可見,它們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同梯隊的競爭對手超越。
縱然甲骨文取得巨額訂單,要在這場市場份額爭奪戰中赢出,仍有難度,該公司預計全年雲基建營業額可達到180億美元,而亞馬遜AWS今年第2財季的收入就有308.73億美元,截至2025年6月末止的12個月收入達到1,163.78億美元。
但是,如果AWS停滞不前,甲骨文或有望在2030財年實現超越,後者預計其2030財年的雲基建服務收入或可達到1,440億美元。
結語
甲骨文股價的逆勢大漲,及其創始人借此登頂全球首富,堪稱AI時代雲基礎設施市場競爭格局激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其背後揭示的,是全球科技巨頭為爭奪AI算力主權而展開的規模空前的「卡位之戰」。
超大規模合同的簽署和剩餘履約義務(RPO)的暴增,只是這場競賽的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驅動因素在於,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正從根本上重塑雲服務的需求結構。傳統的通用計算需求正被對高性能GPU算力、超低延遲網絡和海量數據處理的極端需求所取代。這不僅為雲廠商帶來了新的收入增長極(如生成式AI專用雲服務增速高達140%-180%),更在推動一場深刻的行業洗牌。
儘管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三大巨頭仍牢牢佔據全球超60%的市場份額,但AI需求的爆發性增長為第二、第三梯隊的玩家打開了關鍵的機遇窗口。以甲骨文、CoreWeave、Databricks為代表的廠商,正憑借其在高性能數據庫、AI算力集群或特定垂直解決方案上的獨特優勢,從巨頭手中搶奪份額。它們的迅猛增長(部分廠商增速超過200%)表明,未來的雲市場格局未必會固化,「得AI算力者得天下」的新邏輯正在挑戰傳統的市場秩序。
然而,這場競賽的門檻正被急劇擡高。動辄數十億美元的合同、持續的數據中心全球部署以及前沿AI芯片的研發,都意味著這已是一場巨頭的遊戲。
最終,能夠持續投資技術創新、構建強大生態並成功將AI勢能轉化為廣泛行業解決方案的廠商,才能在這場重塑「數字地基」的終極競爭中勝出。甲骨文的此番爆發,既是一個高潮,也僅僅是這場漫長競賽的新開端。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 5小時前
- 退市警報解除!賈躍亭攜FF絕地求生,這次真要成了?
- 昨天
- 雲業務預期爆表,甲骨文盤後大漲28%,「AI信仰」再掀狂瀾!
- 9月4日
- 谷歌與蘋果的新博弈
- 9月2日
- 科技巨頭天量回購是「信心票」,還是另有目的?
- 8月28日
- 英偉達的「煩惱」:業績爆表,股價卻跌了?
- 8月27日
- 將奔赴港股的禾賽,在智駕和機器人賽道「雙線開花」
- 8月26日
- 現金流腰斬,營收失速:拼多多狂奔之後「急刹車」
- 8月26日
- 英偉達推Jetson Thor:機器人產業的「Blackwell時刻」?
- 8月25日
- 美國政府「抄底」英特爾,誰是赢家?
- 8月22日
- Meta百億合約引猜想,AI競賽引爆雲端新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