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解密武汉“一网统管”背后的技术实践

2025年09月17日,17时49分04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9月17日,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下称“城运中心”)近日举行媒体探访及圆桌交流活动 。会上,武汉市城运中心专职副主任耿峰、武昌区城运中心主任范德胜、东湖风景区城运中心主任朱雄文及华为城市数字化业务总经理贺铮,就武汉市在“一网统管”模式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具体应用案例及技术路径进行了深入解读。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解密武汉“一网统管”背后的技术实践

活动核心围绕武汉如何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应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挑战 。耿峰指出,武汉的目标是“高效处置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其“一网统管”模式旨在打破部门间的数据与业务壁垒,实现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判”的转变 。

“五大特点”勾勒武汉“一网统管”运行逻辑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解密武汉“一网统管”背后的技术实践

在圆桌交流环节,耿峰将武汉“一网统管”模式的特点总结为五个方面 。

机制健全: 武汉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一网统管”工作机制 。业务上,建立了“单一事件部门处、多跨事件协同处、节点事件专项处”的三级事件分类处置机制,确保不同类型的事件能够得到高效处理 。

数据鲜活: 平台汇聚了34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并接入了全市22.7万路视频监控、2.2万路传感器和297架无人机的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12345市民热线等民生数据源也被全面接入,以实现对城市运行脉动的全方位感知 。

平台智能: 面对日均汇聚近3万件的事件数据,平台借助AI大模型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和预判 。当预警事件发生时,系统可根据预设方案自动将任务触达到相关处置终端,无需人为干预 。

体系完善: 武汉已建立了市、区、街三级城运中心实体机构,并向下延伸至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形成“三级七层”的应用体系,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处置力量有机融合 。

应用实战: 该平台在清明祭扫、汉马、渡江节等重大节点和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的指挥调度,城市管理者能够提前发现并处置潜在问题,提升了城市运行的平稳性 。

网红墙治理到景区缓堵:数字化深入城市“毛细血管”

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一网统管”已经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武昌区城运中心主任范德胜以知名的黄鹤楼“网红墙”为例,解释了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 。最初,管理部门根据人流、车流大数据分析,通过修建一堵墙实现了人车分流,无意中造就了网红打卡点。随后,针对游客投诉的商业拍摄与普通游客拍照冲突问题,又依据新的数据和投诉反馈,组织商拍联盟制定规则,改善了现场秩序。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解密武汉“一网统管”背后的技术实践

在旅游管理方面,东湖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仅次于杭州西湖 。东湖风景区城运中心主任朱雄文介绍,通过整合客流、车流、停车场余位等关键指标,平台能动态掌握景区情况。当客流超过阈值或道路拥堵指数上升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辅助管理者提前干预疏导。此外,推出的“云上东湖”小程序累计用户已超200万,为游客提供从游前规划到游后反馈的全流程智慧服务,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

华为技术路径:从“快”到“自”的智能进化

作为技术合作伙伴,华为在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了关键支撑。华为城市数字化业务总经理贺铮表示,技术的目标是帮助城市治理“提速”。

他将其总结为三个层面:通过“视频+AI”的Talk2Video”(与视频对话)能力实现快速发现;通过5G、光网和VoLTE技术,提升信息回传带宽和触达效率,实现快速处置;并通过沉淀专业服务经验,实现重大活动的快速筹备 。

贺铮强调,当前的技术探索正从辅助走向自主。他介绍了“城运智能体”的概念,称其“不只充当我们的辅助,更充当一个自主会思考、自主会发现、自主会执行的超级助理”。以城市安全速报为例,当发生安全事件时,智能体可自动从不同系统中抽取视频、图片、处置进度等信息,结合过往报告模板,快速生成报告,并每隔15分钟动态刷新,以满足决策者对最新情况的掌握需求 。

对于未来,耿峰表示,城运中心将进一步建强市、区、街三级一体化平台,并围绕火灾、城市内涝等核心场景,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应用,为基层赋能减负 。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