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新趋势:权益转向“精致化”,含权债基审批或将提速

2025年09月16日,19时16分24秒 国内动态 阅读 7 views 次

一场“暖意与理性”交织的景象,正在基金发行市场上演。

受益于A股回暖,资金入场步伐加快,基金发行市场再度迎来“暖流”。权益类新基连续四周单周募集超200亿元,三季度新发权益基金份额占比超60%,创近四年的季度新高;其间更出现“一日售罄”的爆款产品,市场参与热情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权益市场回暖并未重现过往“巨无霸”规模的扩张路径,反而呈现出“小而精”的新特征:产品募集上限多锁定10亿至50亿元,较2020年百亿级“爆款”显著收缩。部分产品即便未设募集上限,在吸引足量资金后也主动提前结束募集,以控制规模。这一变化背后,是从“冲规模”向“重体验、稳业绩”的战略转变。

与此同时,债基市场同步迎来热度攀升与规则优化的双重信号。继首批产品热销后,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延续“日光”态势,全部实现单日售罄;债基审批新规也迎来差异化调整,通过审批节奏梯级设置,引导行业积极布局含权产品。

权益产品募集规模“小而精”

随着A股市场的震荡上行,资金入场意愿明显增强,基金发行市场同步迎来“暖流”,已连续四周实现200亿元级别的资金进场。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计算,8月第三周至9月第二周,单周新基金发行份额均突破200亿份,其中股票型产品的单周发行规模均超过110亿份。

从季度维度观察,市场热度更显强劲。截至9月16日,三季度还未结束,新发基金数量已达354只产品,较去年三季度全季数量增加四成;合计募集份额达到2481.3亿份,同样增加近三成。其中权益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以超六成的份额占比,成为这一阶段新发主力,也是2021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在这期间,部分非发起式主动权益基金再现“一日售罄”盛况。如9月2日启动发行的招商均衡优选基金,首日便突破50亿元的募集上限,引发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给予部分确认,最终确认比例为56.67%。以此比例估算,该产品首日“吸金”最少超过87亿元。

仅6天后(9月8日),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同样在发行首日便触发10亿元规模上限,原定16天的募集期公告提前结募,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32.95%,对应一日认购资金超30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日光基”的出现,与此前基金行业“规模狂欢”阶段存在明显差异。此轮新发基金普遍采用“小目标”策略,募集上限多设定为10亿元或50亿元,远低于过往动辄80亿元、100亿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回溯2020年,当年共有91只非发起式权益“日光基”,其中,有16只的募集规模超过110亿元,南方成长先锋更是以321.15亿元创下当年纪录。彼时3只募集规模超290亿元的产品,均设置300亿元募集上限,其中一只的确认比例甚至低至21.88%,与当前的“小而美”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此轮回暖发行中,还有部分产品通过提前结束募集等方式来控制规模。如8月发行的摩根盈元稳健三个月持有,该产品未设置募集上限,但首日申购资金达27.52亿元后,管理人主动将原定募集截止日提前至当日,避免规模过度扩张。

对于这一现象,不同机构给出了多重解读。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权益基金销售改善的核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表现持续向好提振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产品业绩回暖正逐步修复投资者对权益基金的信任“裂痕”。

来自渠道和基金销售人士的反馈亦显示,近期“日光基”的认购热度超过他们的预期,但机构普遍倾向于“不集中推爆款”,因为“现在也不太愿意把一只产品的首发规模弄得太大,若单只产品首发规模过大,容易分散渠道客群,不利于整体销售布局”。

而从基金公司角度,主动限制首发规模是克制规模冲动、注重投资者体验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个规模比较合适(平衡规模与业绩),能优先保障产品业绩稳定性。”一位有类似情况的基金公司人士透露,部分产品提前结募正是基于这一考量;而ETF产品则因需快速建仓把握市场机会,更倾向于缩短募集周期。

此外,部分权益基金的回温还与机构定制需求相关。某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部分权益基金虽同步在零售渠道上线,但实则为“机构定制产品”,主要配合渠道的需求,待核心资金到位以后便迅速结束募集。

债基审批规则迎差异化调整

除了权益市场,债券市场同样有所表现。继首批产品热销后,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延续市场热度,全部实现“一日售罄”。尽管最终募集数据尚未披露,但据了解,这些产品募集金额大多接近30亿元募集上限,预计合计“吸金”约达400亿元,成为近期债市的重要增量。

与此同时,债券型基金的申报规则也出现重要调整。第一财经从多家基金公司处了解到,各地方监管局已陆续通过会议部署或窗口指导的方式,向辖区机构明确两项核心要求:其一,对明确约定最低持股比例的二级债基,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其二,基金公司上报的纯债、未设定最低股票仓位的二级债基、零售版债基的在审产品数量将控制在两只。

“监管此举主要是鼓励基金管理人积极布局含权产品,例如‘固收+’等类型。”一位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监管已要求相关机构尽快提交最新产品方案,以适配新规导向。

此外,第一财经还从业内获悉,监管在8月底发出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已提前释放明确信号:在产品注册端,将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管理人在优先发展权益类基金的同时,积极布局有明确股票最低仓位的基金(除偏股型外,还包括混合型、有股票底仓的二级债基等)。同时,对明确约定一定股票最低仓位的二级债基实施15个工作日快速注册。

调整落地后,产品注册审批速度将形成按照产品含权仓位高低进行分级设置:股票ETF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成熟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原则上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明确约定一定股票最低仓位的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原则上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对于其他类型债券基金,监管同样实施差异化审批安排。如对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导向的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债券类债基,以及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零售债基予以正常注册;但对其他债基特别是主要由机构持有的纯债基金则继续从严把握注册节奏。

站在当前市场节点,多家机构对后续行情保持乐观判断。“综合来看,始于去年‘9·24’以来的反转行情仍在延续,人工智能和出海主题可能是此轮行情的主线。”泓德基金认为,其中人工智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出海既有制造业的出海也有服务业的出海。

“背后都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外需强于内需、全产业链制造业的强大优势相对应。”泓德基金也提醒道,虽然部分个股累计涨幅较大,但整体而言并未脱离基本面的框架。

“在慢牛市场运行模式下,首先考虑将长期托底的核心仓位筑好,再分散聚焦进攻仓位如行业配置。”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黄亮表示,A股市场当前整体向好,但投资机会并非单一风格或板块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精准把握风格轮动的脉搏,前瞻性布局核心方向,将成为投资者决胜下一阶段的关键问题。

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分析称,当前,市场已经进入到中波震荡的环境中。“短期的市场波动更多是做多方向上的分歧,整体AI相关赛道的催化仍在,但在较大浮盈的当下,仍有震荡洗筹的需求。”

在汪立看来,当下市场的交易量能仍旧偏强。如果整体市场做多情绪衰减,量能有所下降,则整体向上突破的通道会趋缓,需要等待本周的量能成交情况做进一步判断。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