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10万人走上伦敦街头,一场跨越大西洋“内战”正在展开

2025年09月16日,13时45分3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摩根】

过去的这个周末,伦敦爆发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极右翼集会。超过十万人参加了英国极右翼活动人士汤米·罗宾逊发起的“联合王国”游行,马斯克则通过视频连线“现身”并为其打气。

然而,这场抗议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英国本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掀起了一场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大撕裂。可以看出,一场跨越大西洋的“内战”正在展开——不是用枪炮与军队,而是通过文化、身份和政治的对抗。

从本质上看,伦敦的游行是一场对全球化的拒绝。示威者挥舞着米字旗和圣乔治十字旗,但同时也举着以色列国旗,戴着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红帽子。

摩根:10万人走上伦敦街头,一场跨越大西洋“内战”正在展开当地时间9月13日,英国爆发大规模反移民示威。 伦敦警察厅X账号

这些元素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英国极右翼并不把自己视为孤立存在,而是更广泛的反自由主义浪潮的一部分。在加沙战争遭到国际谴责的背景下出现的以色列国旗,意味着对强硬世界观的认同;而MAGA帽子则把集会直接与特朗普的运动联系起来,暗示罗宾逊的支持者把自己视为跨大西洋斗争中的一部分。

然而,一段互联网上走红的视频捕捉到了现场的讽刺意味:示威者身披国旗,在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特色的食品摊位前排队。他们带着来自这些被他们指责“破坏英国文化”的群体制作的食物回到集会。矛盾显而易见:即使他们公开谴责多元文化主义,也无法逃离生活在其中的现实。

为什么右翼声音如今显得更为响亮?部分原因在于经济:生活成本上升,公共服务崩塌,而政府似乎与普通民众的关切脱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净新增移民人数从每年几万上升到每年数十万,仅在2023至2024年间,政府就在安置寻求庇护者的酒店开销上花费了31亿英镑。在税收增加、基础设施状况恶化的背景下,这些数字成了“不公平”的象征。对极右翼而言,移民问题就是英国身份被侵蚀而政府袖手旁观的最直接证据。

但解释远不止于此。由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已不再不可动摇。中国的崛起、金砖国家的扩容以及全球南方声音的壮大,都表明世界正在走向“去西方中心化”。对欧洲和北美的许多人来说,从这种转变中感受到的是“衰落”。在这种语境下,移民更像是火上浇油: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是新邻居的出现,而是其文明正在失去主导权的活生生证据。

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对英国右翼也如此重要。他重返美国政治舞台,重新点燃了其他国家极右翼势力的信心。对罗宾逊的支持者而言,特朗普式的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模板:简洁的口号、情绪化的诉求,以及“精英背叛人民”的说法。伦敦游行中出现的MAGA帽子绝非随意的装饰,而是跨大西洋两岸围绕一个共同的“衰落叙事”的团结标志。

摩根:10万人走上伦敦街头,一场跨越大西洋“内战”正在展开马斯克13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集会现场的罗宾逊对谈,宣称英国需要“革命性地改变政府” 视频截图

美国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的遇刺事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跨大西洋的联系。马斯克在讲话中把它当作“左翼暴力”的证据,而不少示威者则举着柯克的照片,将他视为一名“政治殉道者”。对罗宾逊的支持者来说,柯克之死不仅是美国的悲剧,更是他们自身叙事的一部分:证明右翼正在整个西方世界遭受围攻。

随着特朗普本周即将对英国进行上任以来的第二次国事访问,柯克在集会上的身影被赋予更强烈的共鸣,把英国人的不满与美国的文化战争连接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共同的危机感。

相比之下,左翼在这种叙事面前明显处于劣势。关于团结与结构性改革的呼声,很难与“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国家”这种简单直接的情绪化口号相抗衡。GB News等右翼媒体每天都在放大愤怒情绪,而社交媒体上的右翼意见领袖则将个别案件塑造成系统性崩溃的证据。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极右翼的方案毫无现实性,他们的声音也会显得更为响亮。

这次集会还揭示了英国例外论的转变。曾经在脱欧时期被包装为“全球化的英国”,如今却以防御性的姿态出现。马斯克警告说,大规模、无法控制的移民正在“侵蚀”英国,呼应了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事物正在消失”的情绪。法国政治人物埃里克·泽穆尔则重复了所谓的“大替代”阴谋论——声称欧洲人正被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移民有意替代。这两人的发言为罗宾逊的运动提供了国际背书,把英国牢牢嵌入一个跨国右翼民粹主义网络。

反抗议活动则讲述了另一种故事。大约5000人参加了“反对种族主义”组织的集会,高举“欢迎难民”和“打倒极右翼”的横幅。工党议员扎拉·苏尔塔纳(Zarah Sultana)和黛安·阿博特(Diane Abbott)在现场发言,强调必须与寻求庇护者保持团结。然而,与罗宾逊超过十万人的人群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这种街头抗议规模的不平衡凸显了右翼如何更有效地动员愤怒情绪,而左翼却未能以同样的力度动员希望。

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正在不可逆转地拥抱极右翼思潮。过去一年里,支持难民和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活动也曾吸引更多人群。但伦敦的集会显示,不平等与对政府不信任的怨气,如何被导向了排外政治。罗宾逊的“文化革命”口号、马斯克关于“侵蚀”的警告、泽穆尔的“大替代”言论,以及如今被塑造为“殉道者”的柯克,共同将社会上的挫败情绪转化为对全球化的反扑。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场抗议,而是西方内部更广泛“内战”的症状之一。跨越大西洋,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政治都在向内转,把公民彼此对立起来,围绕身份认同、移民以及国家的意义展开激烈争执。全球化削弱了西方的主导地位,但右翼中的一部分力量并未适应多极化的世界,而是退缩到恐惧与怀旧情绪之中。英国的未来不会靠迁怒移民或向内看来保障。真正的挑战在于,西方社会能否直面不平等现实并重建信任,还是让这场文化与政治的“内战”继续撕裂他们自身。

摩根:10万人走上伦敦街头,一场跨越大西洋“内战”正在展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