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上半年净利跌超30%,“零添加”赛道失守后“无牌可打”?

2025年09月16日,14时51分56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来源:明见局)

千禾味业上半年净利跌超30%,“零添加”赛道失守后“无牌可打”?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不得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 等用语及其同义语,该标准设置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曾凭借“零添加”概念在调味品行业获得市场关注的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承压。

据公司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0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3亿元,同比降幅达30.81%。

千禾味业上半年净利跌超30%,“零添加”赛道失守后“无牌可打”?

二季度净利大跌85%,核心高管离职引关注

在前几日举办的四川辖区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千禾味业管理层就公司经营态势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提及公司正推进多项举措以改善经营状况。不过结合公司后续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短期业绩仍面临较大压力。

根据千禾味业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及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同比下降7.15%,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实现3.67%的同比正增长,呈现阶段性承压但仍有缓冲的态势。

然而进入第二季度,业绩出现明显波动,二季度单季营收约为4.8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94亿元减少近30%;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9500万元降至1000多万元,同比跌幅超85%,创下近年单季度盈利低位。

核心品类与渠道的表现同样面临挑战。作为营收支柱的酱油业务,二季度收入不足3亿元,同比下滑幅度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超11个百分点;食醋业务单季营收约6000万元,同比跌幅突破20%。

渠道端,以年轻消费群体为核心的线上渠道二季度收入不足8000万元,不仅较一季度近乎减半,同比跌幅也达29.2%;线下渠道二季度收入约4亿元,较一季度减少近40%。

区域市场方面,被视为"大本营"的西部区域营收同比下滑23.71%,北部区域跌幅更是超过30%,区域市场的经营压力进一步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2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面临阶段性挑战。根据该计划公告,其考核周期主要覆盖2022-2024年三个会计年度,以2021年为基数设定了各年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率目标,若未达标则对应限制性股票不得解除限售并由公司回购注销。

而市场此前关注的2025年相关业绩目标——营收较2021年增长118%即达42.55亿元,或净利润增长247%即达7.68亿元,结合2025年上半年营收13.18亿元、净利润1.73亿元的表现来看,分别完成上述目标的30.98%和22.53%,后续达成难度较大。

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出现人事变动。8月28日,千禾味业披露公告称,董事兼副总裁徐毅先生因到龄退休,辞去所担任的非独立董事及副总裁职务,其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未导致公司董事会低于法定人数,不会影响董事会规范运作。

徐毅先生此前为该激励计划的主要激励对象之一,此次人事调整引发市场对公司经营策略及未来发展的关注。

千禾味业上半年净利跌超30%,“零添加”赛道失守后“无牌可打”?

政策收紧叠加竞争加剧,“零添加”路径遇考

千禾味业的成长与2023年调味品行业相关舆论引发的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关联。在此背景下,公司较早布局的“零添加”产品定位获得了市场关注,推动其实现了阶段性的市场份额提升。不过,单一卖点的依赖性也为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潜在挑战。

这一挑战在行业监管政策调整后更为凸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不得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 等用语及其同义语,该标准设置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对于以“零添加”为核心宣传点的企业而言,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原有品牌沟通逻辑需进行系统性重塑。

与此同时,“零添加”赛道的市场竞争已逐步加剧。据行业分析显示,在市场需求上升阶段千禾味业选择通过价格调整抢占市场,其酱油产品吨价在2024年同比下降5.1%,成为行业吨价降幅较明显的企业之一,这一策略虽短期拉动了销量,但也导致毛利率承压,并为竞争对手留出了市场空间。

随着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头部企业依托规模优势与渠道基础布局同类产品,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千禾味业的差异化优势逐步减弱,2024年华东等区域市场份额已出现下滑。

为应对市场变化,千禾味业于今年9月推出新版“千禾0系列”包装,并宣布与国家级农场合作布局非转基因大豆原料,试图通过产品升级与供应链优化构建新竞争力。

但从行业现状来看,这一举措尚未形成显著差异化壁垒。一方面,非转基因大豆并非稀缺资源,头部企业已完成相关供应链布局;另一方面,公司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未有效改善。

据财报数据及行业分析,自2020年停止披露焦糖色业务后,酱油与食醋长期占据公司营收的85%以上,而料酒、蚝油等新品类虽已推出多年,营收占比始终未能突破5%,产品矩阵的集中化使得企业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或许相对薄弱。

千禾味业上半年净利跌超30%,“零添加”赛道失守后“无牌可打”?

线上线下承压,产能利用率下滑

在业绩面临阶段性压力的同时,千禾味业的渠道扩张节奏也有所放缓。

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经营数据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销商总数为3307家,报告期内新增267家、减少276家,整体呈现小幅波动态势。

对比历史数据,2023年末其经销商数量为3250家,意味着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增仅57家;而2023年公司曾实现经销商净增长1020家的快速扩张。

线下渠道方面,部分区域经销商反馈,受终端动销放缓影响进货意愿有所下降,而渠道端的疲软也进一步传导至企业经营层面。

2025年一季度,公司已出现经销商数量净减少34家的情况,国内各主要区域收入均呈现同比下滑,直接导致当期营收同比下降7.15%。

线上渠道同样面临挑战,作为触达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阵地,线上曾是公司的关键增长引擎,2023年线上营收占比一度达到20%,而2025年上半年线上营收同比下降了29.2%,二季度单季表现更是降至近年低位。

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问题也逐步显现。据半年报相关内容披露,公司 “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于2025年6月按计划投产,总产能由此从60万吨提升至120万吨。

但在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产能利用率出现了下滑。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尚达93.3%,而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不足60%,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千禾味业未来若能在品类创新、渠道效能提升及品牌信任修复等领域实现突破,有望逐步改善经营态势。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