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点∣政策加码“反内卷” 国金证券多领域解读
(转自:国金证券第5小时)

导语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场被市场视为“反内卷”升级版的政策行动,迅速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建材等行业引发连锁反应。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在研报中指出,综合整治“内卷”行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步骤,宏观经济层面打破通胀下行压力、推动经济循环回归上升螺旋的必要举措。
政策破局:统一大市场下的“治本”逻辑
01
宋雪涛表示,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聚焦上游原材料行业不同,本轮整治剑指下游新兴行业,这类行业产品异质性较强,快速去产能可能冲击产业链稳定,因此政策着力点转向“标本兼治”。
“短期需约束无序价格战,长期则要破除不正当竞争与地方保护。”宋雪涛分析,2016年改革通过行政手段快速去产能,叠加需求侧刺激政策,推动上游利润回升;而当前新兴行业需避免“一刀切”,转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标准、约束地方政府补贴行为,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例如,会议提出的“五统一、一开放”(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正是为了打破地方壁垒,构建公平竞争环境。
政策工具箱正在系统性升级。工信部近期明确将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打击低于成本价倾销行为,水泥行业则通过产能置换和错峰生产推进结构调整。中国水泥协会7月1日发布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核查产能差异,2025年底前完成整改。光伏行业通过硅料产能整合、价格监管等措施,试图终结恶性价格战。
行业解读:从“价格战”到“品质战”的转型阵痛
02
光伏行业:7月1日,国内十大光伏玻璃企业宣布集体减产30%,多晶硅现货价格单日上涨12%。国金证券电新首席姚遥指出,光伏行业供给侧矛盾突出,2024年全行业亏损面超55%,而2025年一季度通过自律限产与高效技术(如N型TOPCon组件)渗透,行业利润已明显回升。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得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条款,将成为监管低价竞争的有力抓手。”姚遥认为,未来需关注硅料环节整合进展,以及企业从单一组件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趋势。
建材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水泥行业因“内卷”亏损面超55%,而通过2025年初以来的龙头补指标(如海螺水泥退出多条生产线并置换至安徽)与错峰限产(长三角6月减产40%),行业利润预计恢复至250亿元,较上半年显著改善。
国金证券建材首席李阳认为,水泥行业超产比例达14%以上,自然出清缓慢,因此“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是关键。若政策落地,供给端将迎来实质性减量,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品质竞争。
挑战与路径:避免“一刀切”,强化长期主义
03
宋雪涛认为,综合整治内卷的长期效应将体现在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宏观层面。能够持续投入技术创新、降低地方补助依赖度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例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提出,光伏行业需通过市场化或政策引导加速出清落后产能,避免“一刀切”冲击。行业方面,产业链利润分配将更趋合理。如汽车行业已出现积极信号,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缓解上下游资金压力;光伏企业集体减产30%,推动价格回升;宏观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效率提升。
“此次整治内卷是一场持久战,其意义不亚于2016年供改。”宋雪涛总结称,政策通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最终将推动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