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归创新药,政治归政治

2025年09月15日,19时12分33秒 科技新知 阅读 8 views 次

文 | 氨基观察

地缘政治风险,似乎又在卷土重来。

9月10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震动全球医药市场:特朗普政府正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对美国药企从中国引进新药实施强制性审查,并要求FDA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实施更严格审查及更高收费。

这则消息也引发了中国医药板块的暴跌。然而,市场的恐慌情绪很快缓和,认为上述命令落地的可能性较低,对中国创新药BD的影响有限,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扰动。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这则行政命令受到一些科技和风险投资家(包括与特朗普磗场是国婿贾里德·库什纳有关联的基金)的游说,由于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导致他们投资的美国biotech首当其冲。而反对阵营则赢得了辉瑞、默沙东、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的支持。而后者才是真正能影响政治因素的核心力量。

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也表示,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命令草案,大型药企的声音仍然至关重要。

说到底,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是一个事实,海外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信任度也不断提升,尤其对面临专利悬崖的大药企来说,中国创新药性价比很高,因此才有如此汹涌的BD浪潮。对于美国大药企来说,当对手都在买买买之际,谁下手慢了,就是给对手创造更多机会。毕竟,欧洲大药企在买中国管线是下了重注的。

CXO行业的经历也告诉了我们,政治归政治的,商业归商业的。

崛起与碰撞

站在201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无疑是需要信仰的;但是,站在202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只需要“客观”二字即可。因为国产创新药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既成事实。

不断攀升的BD规模,NewCO浪潮的涌起,头部创新药企的盈利,在创新及商业层面,验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实力。

以前都是我们抄国外的,现在是国外抄我们的。

在这一背景下,还有一个NewCO趋势正在形成并加强,美国公司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之后围绕中国资产成立,将知识产权和试验带到美国进行进一步测试。包括Kailera Therapeutics、Verdiva Bio、Candid Therapeutics和Ouro Medicines,这些biotech都以九位数的融资启动创业历程。

无论是风投机构还是大药企,越来越开始选择来自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原因无疑是其估值相对低廉,并且质量还可以。

当然,当国产创新药开始向全球创新药的中心舞台挺进,也可能会让某些事情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细胞治疗制造商Nkarta的首席执行官、美国游说团体生物技术创新组织前主席Paul Hastings说:“我们警告人们一段时间了,我们正在失去优势。”“创新现在正出现在我们家门口”。他所特指的创新,正是中国创新药。

大家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简单来说,创新这件事没有变化,而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给美国biotech和支持他们的风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有可能你想做的一个分子,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了。

随着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崛起,行业之外的碰撞逐渐增多。这也是此次行政命令风波的由来。

按照《纽约时报》报道,这则行政命令受到一些科技和风险投资家(包括与特朗普磗场是国婿贾里德·库什纳有关联的基金)的游说,由于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导致他们投资的美国biotech首当其冲。这使得他们想方设法对中国创新药进行“反击”。

然而,这次的行政命令落地的可能性较低。

成行可能不容易

经历短暂恐慌之外,市场情绪开始缓和。

核心在于,上述命令落地的可能性较低,对中国创新药BD的影响有限。因为反对阵营赢得了辉瑞、默沙东、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的支持,它们才是真正能影响政治因素的核心力量。

本质上,这是两个利益集团的交锋。美国biotech公司及其风投资金是游说主力,而MNC才是与创新药BD进行交易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真正能影响政治因素的核心力量。

在美国的政治生态中,大型MNC的游说能力远超小型Biotech。考虑到到2035年需填补的1150亿美元专利悬崖缺口,MNC绝不会轻易放弃“多快好省”的中国管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对手都在买买买的时候,谁下手慢了,就是给对手创造更多机会。某种程度上,选择中国创新药,正在成为欧美MNC在创新药领域的一场新竞赛。

欧洲制药的衰落是事实。2019年,全球药品收入TOP5的公司分别是罗氏、诺华、强生、默沙东、辉瑞,然后是赛诺菲、艾伯维、GSK、BMS、阿斯利康,前十里有5家欧洲药企,前2都是欧洲药企。

到了2024年,情况已经彻底改变,前十分别是辉瑞、默沙东、强生、艾伯维、阿斯利康、罗氏、诺华、BMS、礼来、赛诺菲。可以看到,TOP5中只有阿斯利康一家欧洲药企,GSK掉队掉的很明显。

掉队的欧洲药企正在努力改变现状,其中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押注中国创新药。除了一向颇为重视中国市场的阿斯利康,频频与牵手中国药企,越来越多欧洲药企开始来华淘金。

典型如GSK,不仅引进中国biotech的管线,更是“all in”恒瑞医药,再比如后起之秀BioNTech,更是靠着引进中国创新药完成逆袭,诺华、默克等也在持续加码,前者在舶望制药身上持续下注。

无论是出于自身增长,还是外部竞争的因素,中国创新药对于美国大药企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也表示,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命令草案,大型药企的声音仍然非常关键。

资产来自哪儿不重要

被安全法案打压的中国CXO,也曾一度迎来股价暴跌、订单受损的情况。然而,最终法案的流产、CXO业绩的逆势增长,告诉了我们,政治的铁幕难挡商业的洪流。

创新药也不外如此。站在更高维度来说,医学本无国界。

此前,Sofinnova Investments私募股权执行合伙人Maha Radhakrishnan看来,这些是美国公司,即使资产来自中国。“无论谁进入政府,我认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资产来自哪里,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它能够带领公司/行业去往何处。

无论这些公司的起源如何,一旦它们在美国立足,便融入了当地的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美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前进的一部分。这种融合,本质上也一直在全球生物科技产业上演。

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创新竞赛标准大幅提升,也绝不是坏事。更多、更好的药,更快面世,为全球患者带来希望。这不仅是国产创新药崛起的意义,更是人类医学进步的体现。

对于中国创新药,不只是填补空白,甚至在降低用药措施方面,可能也会有帮助。

高昂的医药费导致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美国医疗开支3.6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GDP的20%。

根据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发现,过去十年中,美国处方药的净价格增长速度比通货膨胀率快三倍以上。

面对越来越高的医药价格,美国主要支付主体医保和商保,都有着强烈的降药价需求。过去几年,FDA也一直在奋发图强,希望通过加快药物审批速度,遏制过高的药价,但收效甚微。

这种情况下,中国创新药依然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引进更多的中国药物,在美国也能起到鲶鱼的作用。

尽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当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在全球III期临床中达到主要终点,拯救更多美国患者,贸易摩擦终会退居次要矛盾。

说到底,科学无国界,创新无疆域,真正的壁垒不是政策文件,而是研发实力与临床价值。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