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总部回迁之谜与港股上市之路: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来源:上林下夕)
2025年8月,据彭博社报道,跨境快时尚巨头希音(SHEIN)正考虑将其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以期说服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其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此举被视为希音在经历了纽约、伦敦上市尝试接连受挫后,为推进港股上市的关键战略调整。回望希音的发展历程,此次“回归”意味着其全球化战略的重大转折。
01 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
希音的上市努力已持续数年,但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希音先后尝试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谋求上市,但均未能如愿。2024年5月底,希音在伦敦IPO受阻后,开始考虑将首次IPO从伦敦转向中国香港。到了2024年6月,该公司向港交所秘密递交了上市申请。然而,截至2025年8月中旬,其备案信息仍未出现在中国证监会的公示名单中,显示其上市进程仍面临障碍。
02 身份迷思:全球化表象与中国根基
希音的身份问题一直是困扰其上市进程的核心难题。希音高管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希音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全球公司”。2021年,广州希音的控股股东变为新加坡公司,企业类型也由台港澳法人独资变为外国法人独资。然而,从实质运营来看,希音依然保持着深厚的“中国血统”。数据显示,希音新加坡总部仅有大约200名员工,而希音中国的员工数则达到10382名。更重要的是,希音在广东番禺有300余家核心供应商,4000余家系统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可能雇佣了超过10万名员工。这些数据表明,希音的实际运营仍然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体系。
03 税务考量与回迁动力
总部所在地的选择不仅关乎企业身份认定,也带来显著的税务差异。希音母公司Roadget Business Pte的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期间在新加坡累计已纳所得税20亿元。其中2021年纳税额1.7亿元,2022年纳税4.5亿元,2023年纳税达到13.5亿元。若希音将总部迁回中国,按同类企业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这四年间它需向中国缴纳超过56.2亿元的所得税。这种显著的税务差异,也成为希音考虑是否回迁的重要经济动因。
04 港股上市的监管挑战
希音选择香港上市并非偶然,但面临特定的监管障碍。2023年,中国证监会实施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境内企业间接境外上市需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认定。虽然希音公司控制主体已经变更为新加坡公司,但是其供应链和核心运营深度依赖中国,属于境内企业间接境外上市,需要向中国证监会备案。根据《办法》规定,企业在境外提交上市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需提交备案,20个工作日内证监会办结备案并完成公示。然而至今,希音的备案程序始终未见明显进展。
05 回迁中国的战略价值
将总部迁回中国对希音而言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希音应对欧美市场日益增长的监管压力。美国宣布自2025年8月29日起全面取消跨境包裹小额免税政策,切断了通过第三国转运避税的路径。另一方面,欧盟方面也对希音加强了监管。法国已以“虚假折扣”对希音罚款4000万欧元,意大利又因“误导性环保宣传”再罚100万欧元。总部回迁中国后,希音将能更好地整合其供应链资源,深化与国内供应商的合作,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监管压力。
06 宁直勿曲:希音的战略抉择
希音的上市历程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企业国际化战略应建立在透明与合规的基础上,而非通过架构设计规避监管。“实质重于形式” 已成为全球监管机构的共同原则。希音虽然将总部和部分核心资产搬到了新加坡,但其实际运营与生产对中国的依赖度极强。供应链主要分布在广东,70%以上商品产自中国工厂,中国员工数量远超其他国家之和,核心高管也多为中国公民且常驻境内。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注册地变更来塑造“全球化企业”形象的做法,难以获得监管机构和市场的认可。希音案例告诫所有寻求国际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与其通过复杂的架构设计规避监管,不如坦诚接受企业的本质特征,在合规基础上构建真正的全球化运营能力。希音若将总部迁回中国,短期内可能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架构调整、税务适应以及国际形象重塑。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调整有望为希音带来更稳定的监管环境、更低的合规成本以及更顺畅的上市路径。香港市场2025年上半年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前7个月集资总额约1270亿港元,按年升幅超过6倍。这意味着希音选择此时推进港股上市,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市场窗口期。希音的抉择预示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的深刻变革:真正的全球化不是身份的隐藏或转变,而是在坚守根本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