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8月26日
新华财经北京8月26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政策与需求共振稀土板块投资价值凸显
在政策推动和需求增长共振下,稀土产业链多数公司中报业绩向好,受到市场关注。数据显示,8月18日以来,万得稀土概念指数大涨19.41%。分析人士认为,稀土行业长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应用场景需求增长,资源稀缺性进一步凸显,价格中枢有望上移,板块投资价值值得重视。
·中办国办发文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支持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新华社8月25日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年均货值41.5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体量全球最大
8月25日,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海关总署联合20多个部委,每年都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参与的城市已经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25个城市,累计出台改革创新举措108项。
上海证券报
·险资二季度动向曝光:掘金化工、机械、电气设备等行业
统计发现,以8月24日前披露2025年半年报的1600多家上市公司计算,2025年第二季度,保险资金新进入120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同时,有260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险资股东进行了增持。从保险资金新进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情况来看,化工、机械、电气设备、硬件设备等行业受到险资青睐,均有1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迎来保险资金作为新进股东。例如,云天化、东睦股份、中坚科技、晶盛机电、湘电股份等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均出现险资身影。
·多重因素驱动人民币走强 “双向波动”仍是主基调
自上周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向全球市场“放鸽”之后,8月2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强势上涨,开盘连续升破多个关口,收盘报7.1517,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上涨288个基点。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走强受美元指数回落、中间价大幅调升及资本市场情绪回暖等多重因素推动。展望后市,美元指数走势仍是全球外汇市场的关键变量,但当前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核心因素仍是内生动能。在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稳中有升”“双向波动”仍将是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基调。
·从“看股做债”到定价回归 债市投资逻辑切换
近期债券市场显著承压,对此,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一方面,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带来资本利得亏损;另一方面,传统的债市投资逻辑失效。理论上而言,当前债市定价的三要素——资金面、基本面和政策面均支持利率下行,但市场进入了由风险偏好单变量决断的定价状态,使得“看股做债”走向极致。展望后市,机构认为,最悲观的阶段或已经过去,债市有望回归自身的定价逻辑。在债市大幅调整后,无论是交易型机会还是配置型机会都已显现。
证券时报
·7天6家机构招标银行业AI部署策略显分化
8月25日,农业银行发布招标公告,针对企业微信AI(人工智能)质检能力建设项目进行招标采购。这仅是最近7天6家银行发布的、涉及AI算力建设、大模型研发等内容的招标信息(含招标公告及公示,下同)之一,成为了银行业积极布局AI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记者在华东地区调研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基于地域特点、客群结构及数字化基础,正形成差异化的AI发展路径。
·年份白酒市场繁荣背后:标准缺失暗藏信任危机
白酒市场扩张的同时,年份酒在工艺规范、年份界定、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模糊概念、虚标年份等乱象频发。目前,行业对年份酒认定无统一标准,标准缺失成亟待解决的问题。白酒年份酒市场乱象背后,是标准缺失、造假严重带来的信任危机。相关部门已经出手。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唯有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推动年份酒市场真正健康有序发展。
·手机厂商涌入新赛道竞逐人机交互下半场
继苹果推出MR(混合现实)头显后,vivo也进军MR领域,荣耀也正加紧研发中,小米前不久则推出首款AI眼镜,华为、OPPO也都已涉足AR眼镜、AI眼镜。不过,苹果首款头显曾经销量遇冷,目前已停产,小米AI眼镜也曾遭遇一波退货潮。多位专业人士表示,手机行业纷纷押注新赛道背后,是在原手机业务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旨在提前布局人机交互下半场机遇,同时也折射出行业整体增长焦虑。
证券日报
·银行积极筹备消费贷“国补”相关业务
随着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日期临近,政策细则出台时间备受关注。记者在咨询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后获悉,自9月1日起,各网点将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正式落实财政贴息政策。不过,当前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办理流程,仍需总行制定完成后下发。在政策细则尚未发布的情况下,多家银行已开展筹备工作:一方面上线相关咨询功能,及时为客户解答疑问;另一方面通过解读消费贷产品,为后续政策平稳落地提供助力。
·年内已有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权益基金
今年以来,公募机构持续积极自购旗下产品,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据重要地位。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已有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自购产品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占比接近半数。
·权益类ETF规模年内增长超24%
国内权益类ETF市场迎来里程碑时刻。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全市场1188只权益类ETF(含股票ETF和跨境ETF,不含联接基金)总规模达41170.9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年初增长7982.72亿元,增幅24.05%。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政策支持、市场成熟与产品不断创新,权益类ETF有望进一步发挥市场稳定器与资产配置核心工具的作用,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与居民财富增长提供更多支持。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