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vivo副总裁周围:拒绝AI“功能过载”,揭秘vivo“系统功能AI化”的务实路径

2025年10月11日,20时55分1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作者/于雷

编辑/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11日,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科技行业的背景下,智能手机作为最重要的个人计算中心,正站在被AI重新定义的十字路口。vivo在2025年开发者大会(VDC)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战略重心明确转向端侧AI,并推出了全球首个为Agent构建的3B(30亿参数)端侧大模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一场深刻的战略聚焦。

大会后,vivo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携AI产品总经理关岩冰与AI OS产品总监黄梓勋接受了媒体专访。他们系统阐述了vivo为何从追逐千亿级云端大模型的竞赛中抽身,转而深耕端侧小型化模型的研发与落地。专访中,vivo高管们坦诚地回顾了过去一年多的“迷糊”与“不自洽”,并详细描绘了其以“无感化AI”和“系统功能AI化”为核心,构建一个更懂用户、更保护隐私、体验更流畅的“VIP个人助理”的清晰蓝图。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vivo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技术内核,也折射出整个手机行业在应对AI时代挑战时的普遍困境与破局思考。

对话vivo副总裁周围:拒绝AI“功能过载”,揭秘vivo“系统功能AI化”的务实路径

战略转向:从千亿参数的“烧钱竞赛”到端侧模型的务实深耕

当被问及为何将重心从过去备受关注的175B(1750亿)参数大模型转向如今的3B端侧模型时,vivo副总裁周围坦率地承认,这是一次基于现实与未来判断的主动选择。他直言,继续在云端卷通用人工智能的成本是惊人的。“往2000亿、4000亿(参数)跑的时候投200亿元是不够的,”周围表示,“我们马上就发现万卡集群都不够用了,我们要做两万卡以上的集群,两万卡和一万卡光设备就要加20几亿,而且这还远远不够 。”他进一步补充道:“做个4000亿的参数,可能要花50亿买算力,而且这50亿里还要三分之一,差不多是15亿是电费,往后每年烧电还要烧这么多钱,所以就烧不起 。”

这种清醒的认知促使vivo将战略重心转移。周围认为,“云端的能力已相对比较容易建立”,而“真正难的恰恰是端侧的能力”。尤其是在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出现,极大地拉齐了行业在千亿大模型层面的基础能力后,vivo得以将更多资源聚焦于更具挑战和价值的端侧创新

这一战略转变的核心成果,便是此次发布的3B端侧大模型。它解决了去年7B模型“堪堪能上线,但是……跑得不是太理想”的困境。周围详细阐述了新模型的几大突破:

内存占用大幅优化:7B模型需要占用3.5G至4G内存,这会“一下就把高端机变成了低端机”。而新的3B模型内存占用仅为2G,不影响高端机性能。

推理能力远超前代:“今年的3B远超去年的7B”,周围强调,其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复杂任务拆解能力甚至超越了全球范围内评测的多种8B模型。

性能体验飞跃: 端侧模型的出词速度(tokens)直接提升至200tokens/s,相比去年的80多有了巨大飞跃。

实现端侧长文本能力: 实现了类似“月之暗面”大模型的长tokens能力,这是一项“巨大的突破”和“真正颠覆性的”功能 。

理念革新:从功能过载到“无感化AI”

在专访中,凤凰网科技的提问尖锐地指出了当前用户面临的“AI功能过载的焦虑”,即许多看似强大的功能实际使用场景有限。这个问题也引出了vivo在AI与OS融合过程中的核心设计哲学——“无感化”。

对话vivo副总裁周围:拒绝AI“功能过载”,揭秘vivo“系统功能AI化”的务实路径

vivo AI OS产品总监黄梓勋对此进行了详细阐释:“我们内部对于AI体验这件事情有一个名词叫‘无感化’。”他认为,AI的渗透不应依赖于用户主动寻找并点击一个标有“AI”的按钮,这种方式会给用户带来认知挑战和不确定性。相反,vivo追求的是将AI能力自然地融入用户原有的操作流程中。“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避免的是创造新功能,或者是打造新场景,做AI和OS融合的过程中尽量回归到用户原有的习惯,用户原有的任务流不变,用最自然的方式,无感化帮客户完成。”例如,当用户结束一段录音后,系统能自动调用端侧3B模型,根据内容生成一个恰当的文件名,这就是“无感化AI”的体现。

周围进一步将这一理念上升到战略高度。他坦言,团队曾经历过一段认为“AI要到来肯定是划时代的”,试图“颠覆性搞一个全新的东西出来”的时期,但结果是“极不自洽”和“迷糊了一年多”。最终,在公司管理层的指导下,团队回归初心:“AI它不会创造新的需求,像我们做手机的,就应该把用户怎么用手机通过AI把它做得更好用 。”

这一“自洽”的认知最终形成了vivo清晰的AI融合路径:不变的是满足用户打电话、记便签等核心需求,变的是用AI的方式让这些传统功能更好用、更便捷,即“系统功能的AI化”。这种克制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构成了vivo平衡操作系统稳定性与AI快速迭代性的基石。

生态困局:Agent的理想与“信息孤岛”的现实

AI Agent(智能体)被普遍认为是AI手机的未来方向,它能够理解用户意图、拆解任务并自主调用应用完成复杂操作。然而,其落地却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阻碍——各大互联网应用形成的“信息孤岛”。

周围坦诚地表示,目前手机厂商的智能体可以轻松控制手机自身功能,如调节亮度、连接Wi-Fi,但“你想跨应用,对方目前是抓住安全授权的标准在和终端厂商有一个讨论的过程”。vivo对此的态度是“希望克制和共建”。周围表示,vivo的策略是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对于那些因担心未来界限而犹豫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就觉得留给时间来回答”。

vivo AI产品总经理关岩冰补充了具体的执行细节。他透露,vivo正以开放心态与高德、百度、支付宝等厂商合作,相关Agent功能将在未来一个月内逐步上线。他强调,vivo会聚焦于那些能“真正帮助用户使用手机,真正缩短用户使用手机的门槛、步骤和路径”的场景上。例如,vivo利用其对接近400万个应用操作路径的理解,优化了抢票、抢号等功能,通过网络、线程和路径的综合优化,使其成功率遥遥领先。这背后,是vivo强大的大模型操作手机的能力在支撑。

对于“AI手机的未来是取代APP”吗这一行业热议话题,vivo高管们也给出了冷静的看法。他们认为,AI助手与传统APP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AI助手更善于解决长尾、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把这张图片转化成皮克斯风格,并且设置为壁纸”。而用户在需要打车、打电话时,依旧会习惯性地打开专用应用。OS要做的,是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得服务,无论是通过传统的应用接口,还是新兴的Agent推送。

商业模式与未来展望:免费的端侧与可能的云端付费

关于AI功能的商业化问题,周围明确了vivo的原则:“我们有一个原则现在vivo有大量的端侧化,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包括未来的同传、方言识别全部都端侧化,端侧化肯定是免费的。”然而,他也指出,对于只有4G内存的低端机型,用户若想使用某些高级AI功能,可能需要调用云端算力,而云端会消耗大量成本,“这时候就考虑可能在成本上要分担一下”。这暗示着未来你的手机AI应该免费吗?答案可能会因设备和实现方式而异,一个混合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行业趋势。

在展望未来时,vivo的战略十分清晰。其AI战略的核心是打造“蓝心智能”,一个“VIP的个人助理”。手机厂商将负责做好与用户个人强相关的“通用助理”部分,如日程管理等。同时,vivo会搭建平台,像一座“桥梁”,将金融、法务等领域的“专属助理”服务商与用户连接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强大的个人智能生态。这个生态不仅局限于手机,也已延伸至AR眼镜、家庭机器人等新形态AI硬件,并通过蓝河操作系统实现跨设备的能力协同。

vivo的AI战略转向,是一次从云端狂热到端侧深耕的冷静自省。在坦言曾历经“不自洽”的迷茫后,其“无感化AI”理念旨在优化现有体验而非增加用户负担。

技术地基已定,但真正的挑战在于生态构建。未来,vivo能否将其“商量着来、是共建”的哲学成功推行,打破互联网应用间的壁垒,将是其AI Agent蓝图成败的关键。这场AI长征的终点,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合纵连横的生态智慧。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