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将于8月25日正式退市!供应链金融行业风控警钟长鸣
(来源:F金融)

8月12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公司于8月8日收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信函,因未达成复牌指引,且未能于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复买卖,根据上市规则取消恒大上市地位。
公告明确,公司股份的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日,上市地位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撤销。恒大在公告中坦言,无意就上市委员会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停牌18个月、历经4年的拉扯博弈后,恒大选择了停止挣扎。
恒大作为曾经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与供应链金融行业有着紧密且复杂的关联。在其大规模扩张阶段,恒大庞大的房地产开发业务衍生出一条长长的供应链,涵盖建筑建材、装修装饰、家电家居等众多上下游企业。
为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恒大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融资等方式,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能凭借与恒大的真实贸易背景提前获得资金支持,缓解资金压力,维持生产经营。
而供应链金融也借助恒大的强大信用背书和庞大的业务体量得以蓬勃发展,众多金融机构围绕恒大供应链设计金融产品与服务。然而,后期恒大陷入债务危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也遭受重创,大量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机构的相关资产质量恶化。
2020年中时,恒大集团有息负债余额多达8355亿元,涉及银行类金融机构多达128家,借款余额232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恒大欠银行债务达7000亿元,银行通过抵押资产(如土地)可部分覆盖风险,实际坏账损失或低于此数值,但坏账规模依然巨大。
恒大暴雷的五大教训:高杠杆、盲目扩张、流程失控、政策误判与文化毒瘤
恒大的衰败并非偶然,扩张路径中埋藏着五大致命陷阱,为金融行业和众多企业提供了血淋淋的反面教材。
1. 高杠杆扩张
恒大通过“短贷长投”模式,用短期借款支撑长期项目开发,债务规模从2016年的1.16万亿飙升至2023年的2.4万亿,相当于贵州省一年GDP或北京三年财政收入。2020年,恒大财务费用高达817亿元,日均利息支出2.24亿元,而其债务中大部分为1-2年内到期的短期债,项目周期却长达3-5年。这种“借新还旧”的游戏在市场上行期尚可维持,一旦销售放缓或融资受阻,流动性危机便瞬间爆发。
2. 多元化盲目扩张
恒大从2013年起跨界足球、矿泉水、影视、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但多数业务亏损严重。例如,恒大冰泉三年亏损40亿元后被抛售,恒大汽车耗资474亿元仅交付不到1000辆车。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70%的跨界并购最终失败,而恒大在缺乏专业团队和协同效应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最终导致管理层精力分散、现金流枯竭。
3. 流程失控
恒大巅峰期拥有20多万员工、1000多家子公司,但管理仍停留在“人治”阶段。项目审批看似有18道流程,实则形式大于实质,重大事项由许家印一锤定音。2017年推出的“智慧审批系统”因部门壁垒沦为摆设,财务与业务数据割裂,总部无法掌握地方公司真实债务情况。营销部门盲目承诺交房日期,工程部门却因资金短缺停工,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
4. 政策误判
2016年底中央明确“房住不炒”政策后,恒大高层仍判断“政府不会让房地产硬着陆”,继续高杠杆拿地,甚至在三四线城市高价囤地。2020年,恒大净负债率高达152.7%,远超万科(29.7%)等稳健企业。当“三条红线”政策出台时,恒大各项财务指标全踩红线,融资渠道被彻底卡死。
5. 文化毒瘤催生全员造假
恒大内部口号“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催生了畸形的考核文化。区域公司为完成目标违规预售、虚假宣传,财务部门通过调整交楼清单、修改系统时间等方式虚增收入。2019-2020年,恒大累计虚增收入5600亿元、利润920亿元,最终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罚款41.75亿元,许家印被终身市场禁入。
银行、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供应链金融相关方该如何吸取教训?
恒大的教训警示供应链金融行业各相关方,必须从财务纪律、战略聚焦、组织能力三方面构建风控体系,避免重蹈覆辙。
1. 银行:必须严控债务杠杆,穿透式审查资金用途
建议进行债务结构审查:可要求企业短期负债占比不超过30%,现金短债比≥1倍,利息保障倍数≥3倍。例如,万科通过控制净负债率在18.1%、现金短债比2.4倍,成功穿越行业寒冬。
进行资金用途追踪:对融资款项实施专户管理,确保资金用于主营业务而非跨界投资。例如,某银行曾因未严格监控房企资金用途,导致贷款被挪用于收购海外资产,最终形成坏账。
可以实行压力测试常态化:假设销售价格下跌20%、融资成本上升3个百分点等极端情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例如某股份制银行通过压力测试发现,某房企在销售回款下降15%时即面临违约风险,提前收紧了信贷额度。
2. 核心企业:聚焦主业,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战略收缩与聚焦:遵循GE“数一数二”原则,对业务进行高增长高份额、低增长高份额、高增长低份额、低增长低份额分类管理。例如,苹果在1997年砍掉70%产品线,专注Mac电脑业务,最终实现重振。
供应链风险隔离: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或财务公司,隔离主业与跨界业务的风险。
数字化风控平台:构建覆盖供应商、经销商、物流方的全链条数据平台,实时监控交易真实性。例如,某家电巨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交易上链,杜绝了虚假贸易背景。
3. 供应商:强化客户信用评估,建立反KPI制度
动态信用评级:根据客户财务指标(如负债率、现金流)、行业地位、历史履约情况等维度,建立分级信用管理体系。
反KPI考核机制:除销售额外,将客户回款率、坏账率、合规性也纳入考核体系。
合同条款优化:在合同中设置交叉违约条款、加速到期条款,一旦客户出现重大诉讼或债务违约,可立即停止供货并追讨欠款。
行业转型: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创造
恒大的崩塌折射出中国企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供应链金融行业需从以下四方面重构商业模式:
1. 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世界500强榜单中,不乏“大而不强”的企业。供应链金融应优先支持技术密集型、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而非盲目追逐高负债、高周转的房地产等行业。
2. 从机会主义转向长期主义:巴菲特曾说:“潮水退去,才能看清谁在裸泳。”企业需建立“退潮后还能生存”的韧性模式,例如通过长期合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锁定客户需求,降低市场波动影响。
3. 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系统能力:现代商业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或价格竞争,转向管理体系、人才梯队、创新机制的综合竞争。
4. 从财富积累转向价值创造:企业的终极目标应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为社会贡献积极影响。
结语:敬畏市场,方能基业长青
恒大退市用2.4万亿负债代价证明:生意不是赌局,而是风险与收益的精密平衡。供应链金融行业需从恒大的教训中汲取经验,构建“财务纪律+战略聚焦+组织能力”的三维风控体系,避免与高杠杆、盲目扩张、治理混乱的企业合作。唯有敬畏市场、遵守商业规律、坚守价值底线,方能在不确定性中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