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AI风云的扎克伯格:哈佛「辍学生」的传奇与争议
文 | 学术头条,作者: | 小瑜
他是搅动互联网风云的天才少年,是重塑社交网络格局的革新者,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物。
他所创立的Meta(原 Facebook),从哈佛宿舍里的一个创意雏形,成长为全球社交科技领域的巨擘,深刻地改变了数十亿人的沟通与生活方式。
他曾立志学好中文,却因商业利益“变脸”站队;他因开源模型 Llama 4 不及预期,正在开出一张张价值数亿美元的 offer,挖角 OpenAI、谷歌等竞争对手。
他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位在科技浪潮中不断乘风破浪的焦点人物。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小扎”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人生历程。
年少初露锋芒的计算机奇才
1984年5月14日,扎克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白原市一个犹太家庭。父亲爱德华·扎克伯格是一名牙医,母亲凯伦·肯普纳则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们为扎克伯格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得扎克伯格从小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知识和资源。
幼年时的扎克伯格(左一)
尽管父母的职业与计算机领域并无直接关联,但父母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和对教育的重视,深刻影响了扎克伯格。年幼的他早早便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展现出对技术的喜爱和天赋。父母鼓励他追求兴趣,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在电脑出现的早期,父亲就拿出大部分积蓄为四兄妹每人买了一台电脑。从此,扎克伯格便一头扎进了计算机的世界。凭借着浓厚的兴趣和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开始自学编程。当父母发现扎克伯格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浓厚,普通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他时,便聘请了电脑工程师做家教,让扎克伯格能在专业指导下更深入地学习编程知识。
12岁时,扎克伯格使用 Atari BASIC 语言创建了一个名为“Zucknet”的原始即时通讯工具,父亲还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牙科诊所中,提高工作效率。“Zucknet”的成功开发,不仅展示了扎克伯格在编程方面的天赋和创造力,也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对计算机技术的探索热情。
为了让扎克伯格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父母将他送到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在这里,扎克伯格展现出了对技术的执着追求。高三那年,18岁的他与朋友一起创造了一个名为“Synapse”的计算机项目。这是一款具有智能推荐功能的媒体播放器,能够根据用户的音乐偏好,自动推荐可能符合用户品味的歌曲。一经推出,“Synapse”便凭借独特功能和用户体验受到广泛欢迎,迅速在校园传播开来,甚至引起了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关注。他们纷纷向扎克伯格抛出橄榄枝,试图获得该程序的版权。然而,扎克伯格却决定将自己的应用程序上传到网络,供人们免费使用。他认为自己对编程的热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有趣和有用的东西。这种对技术的纯粹热爱,为他赢得了更多人的赞赏。
诞生于哈佛宿舍的Facebook
2002年,扎克伯格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哈佛不久,扎克伯格便凭借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发了一个名为“Course matc”的网站,帮助哈佛同学们更方便地选课。学生们可以通过该网站查看课程信息、了解课程评价,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选课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课程安排。
而在2003年秋天,扎克伯格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创建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站,让学生在一堆照片中选择外貌最佳的人。“Facemash”的出现,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在校园内引发了一阵热潮。然而,由于网站未经学生同意便使用了他们的照片,侵犯了隐私,且干扰了哈佛的互联网连接,造成许多学生无法正常访问互联网。在短暂活跃之后,“Facemash”被哈佛校方关闭,扎克伯格也因自己的错误公开向同学们道歉。尽管这次尝试短暂且备受争议,但它却为扎克伯格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户对社交互动的强烈需求,也让他看到了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为日后创建Facebook埋下了一颗种子。
2004年,正读大二的扎克伯格,与他的三位好友Dustin Moskovitz、Chris Hughes和Eduardo Saverin一 起,在宿舍里开启了改变世界的征程,创建了最初名为“TheFacebook”的社交网站。
图|扎克伯格与两个室友在创业初期
当时,扎克伯格发现同学们对于更好的社交方式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一种更便捷地与同学互动、分享生活和信息的平台,于是决定打造一个在线社交平台。他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映射到网络世界,用户可通过真实身份注册,创建个人档案、添加好友,还能发布状态、留言评论,让彼此间联系更加紧密便捷。这种创新的社交模式,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一经推出便迅速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
创建 TheFacebook 的过程充满了诸多技术挑战,他们需要搭建稳定的服务器架构,确保网站能够承受大量用户的访问;既要开发高效算法,实现好友推荐、信息展示等功能;还要设计简洁易用的用户界面,提升用户体验。在哈佛取得成功后,扎克伯格意识到这个平台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决定将网页推广到其他高校,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取这种全新的社交体验。
2004年3月,TheFacebook 向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等校开放。这些学校的学生们同样对这个新奇的平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TheFacebook 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随后,扎克伯格又陆续将平台扩展到美国其他高校,以及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大学。
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TheFacebook 的影响力逐渐超出了校园范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开始报道这个新兴的社交平台,投资者也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参与这个充满潜力的项目。扎克伯格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 TheFacebook 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成功地获得了来自 PayPal 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 的50万美元投资,为 TheFacebook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突破重重挑战,创建社交帝国
2004年秋天,当 TheFacebook 用户数量突破100万时,扎克伯格陷入了纠结:是继续留在哈佛完成学业,还是辍学全身心投入到 TheFacebook 的创业中?
对于扎克伯格来说,继续学业意味着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打下更坚实的学术基础。然而,TheFacebook 的快速发展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社会价值。他坚信,这个社交平台有着改变世界的潜力,能够联结全球各地的人们,让信息更加自由地流动。
经过深思熟虑,扎克伯格最终决定辍学创业。他认为,TheFacebook 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他全身心投入。如果继续留在学校,可能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这一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扎克伯格没有动摇,他毅然离开哈佛、前往硅谷,继续他的创业之旅。
2005年9月,TheFacebook 正式更名为 Facebook,这个简洁的名字更便于传播推广。随着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扎克伯格开始探索商业化之路,寻求 Facebook 的可持续盈利模式。
2012年,Facebook 以10亿美元收购了 Instagram,并于不久后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Facebook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速了其扩张步伐。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有效的商业策略,Facebook 的市值不断攀升,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Facebook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成为社交网络领域的变革者。在 Facebook 诞生前,人们社交主要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这些方式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社交需求,但存在着诸多限制。但 Facebook 打破了这些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 Facebook,用户可以轻松地添加好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还能及时了解朋友们的最新动态。
但 Facebook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隐私和伦理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2018年爆发的剑桥分析公司事件,一度让Facebook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面对危机,扎克伯格公开道歉,并承诺立即整改,全面审查第三方应用,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尽管他采取了这些措施,但恢复用户信任和重建 Facebook 的声誉仍然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
当前,隐私问题仍然是Facebook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超级智能开发,近在眼前”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这一名字取自“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的前缀,暗含公司着力开拓元宇宙新领域的决心。目前,Meta正以破局者的姿态重构AI核心竞争力。
在 AI 大模型竞赛愈演愈烈的当下,Meta坚持开源 Llama 系列模型的决策无疑是以开放破局AI生态的尝试。扎克伯格认为开源模式能加速技术迭代,构建广泛的开发者生态。通过将 Llama 模型开放给全球开发者,Meta 既能收集海量实际应用反馈优化模型,又能借助开发者社区的创造力拓展模型应用场景,形成技术输出与生态反哺的正向循环。
坚持开源路线的核心逻辑,在于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AI技术生态。通过开放 Llama 系列模型,Meta 成功吸引几十家科技巨头(包括 AWS、NVIDIA 等)加入生态联盟,开发者可基于 Llama 进行微调和二次开发,形成“技术开源-应用闭源”的独特商业模式。这种策略既规避了与 OpenAI 的直接竞争,又通过开发者社区反哺技术迭代 —— Llama 3.1 405B 模型在代码生成、多语言理解等任务上接近 GPT-4 水平,其开源模型下载量突破十亿次,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基础模型之一。
但2025 年初,Llama 4 在多项关键性能测试中表现不及预期,未能实现超越竞品的技术突破。该模型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上的初期领先被证实是基于未公开的实验版本“刷榜”,而开源正式版 Llama 4 Maverick 在最新的aider polyglot 编码基准测试的得分仅为16%,甚至落后于32B参数的竞品。技术社区发现,Llama 4 采用的混合专家(MoE)架构,虽参数规模达4000亿,但推理效率低下,多模态能力远未达到预期。这一失败直接暴露了 Meta 在大模型研发上的路径依赖——过度追求参数膨胀而忽视实际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这一挫折让扎克伯格意识到 Meta 必须汇聚全球顶尖AI人才,集思广益。
为扭转颓势,扎克伯格迅速启动他的“超级智能计划”,从OpenAI挖来核心算法专家,从苹果引进硬件架构师,从谷歌招揽深度学习研究员,构建起横跨算法研发、算力优化、安全治理的豪华团队。2025年6月,扎克伯格宣布整合全公司AI资源,组建3400人规模的全新架构,反映出他对打造AGI志在必得的野心与决心。
目前,Meta已成立由Scale AI前CEO Alexandr Wang领衔的“超级智能实验室”,目标直指AGI与元宇宙深度融合。该实验室采用“小而精”的精英模式,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人才战争。Meta 为顶级研究员提供“4年3亿美元”的薪酬,第一年即可兑现1亿美元股票,这种人才的虹吸效应正在重塑全球AI科研格局。
扎克伯格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实验室的使命是为世界上每个人提供个人超级智能,这样我们就能把这种力量放在每个人的手中。这与其他实验室正在做的事情不同。”扎克伯格的终极目标,是通过 AI 重新定义人与数字世界的关系。而重组后的AI团队,正是实现他这一愿景的核心引擎。
对于超级智能何时能够实现,业界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只需要两三年,也有人认为需要五年、七年甚至更多。而扎克伯格的态度则相当积极,在此前的访谈中,他表示:“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而我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压下赌注并立刻行动,就好像它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准备好一样。我相信有这样的可能性。如果这也是你所相信的,你将投资数千亿美元来建设最强大的团队。”
在昨晚发表的最新公开信中,他写道:“超级智能的研发现已近在眼前。”
“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开始看到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自我改进的迹象。目前改进速度缓慢,但这一趋势不可否认。”他表示。尽管扎克伯格畅谈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改善社会的愿景,但他也以安全为由,暗示将放弃开源。“我们认为,超级智能的益处应尽可能广泛地惠及全球。话虽如此,超级智能将引发新的安全担忧。我们需要严格缓解这些风险,并谨慎选择开源内容。”
这一表态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就在一年前,扎克伯格还在另一篇文章中承诺将公司的人工智能开源。他当时称:“关于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性,人们一直存在争论,而我的观点是,开源人工智能将比其他替代方案更安全。”
扎克伯格与中国
由于妻子 Priscilla 是华裔,扎克伯格也因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受妻子的影响,扎克伯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 2010 年,扎克伯格就开始了学习中文的尝试,一方面是因为妻子在家说中文,妻子的奶奶更是只会说中文,他渴望能够与她们顺畅交流。当他决定与妻子结婚时,还用中文告诉妻子的奶奶这个消息,让老人家惊喜不已。另一方面,他认为学习中文能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到了 2014 年,扎克伯格已经能够用较为流利的中文在清华大学发表讲话。
这一表现“惊艳”全场,多次赢得清华学子们的掌声。虽然带有比较浓重的口音,但咬字还算清晰,对提问也能听得懂并作答,足以见得他在中文学习上付出的努力。
2010 - 2016 年间,扎克伯格多次到访中国,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杭州等地。2016 年,扎克伯格访华时,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自己在天安门前晨跑的照片,显得十分 “接地气”。
在中国春节时,他还用中文向大家拜年,在脸书展示与妻子擀面皮包饺子的温馨场景,并为大女儿Max起了一个中文名为陈明宇。
但近些年来,随着扎克伯格的“迷惑操作”越来越多,对于他对中国的亲近态度是否真实的怀疑也甚嚣尘上。
“小扎”的成长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巨大争议。
从一个具有极高计算机天赋的少年,到“叛逆”辍学创业打造出全球瞩目的社交网络帝国,再到因商业竞争发表的一些迷惑言论,他的每一步操作都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如今,开出数亿美元天价合同来挖角 AI 人才的决定,又会为他带来哪些新的故事?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