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莆中下场戳“泡沫”,淘宝京东会接招吗?
文 | 新熵,作者丨樱木,编辑丨江蓠、九黎
前几天,在外卖大战正在焦灼之时,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外卖负责人王莆中突然下场,接受了媒体专访。这是美团核心高管8年来第一次接受外界专访。
而这次堪称信息量多到爆炸的对话中,有媒体总结,王莆中一口气对于日单量指标新高,京东外卖利润率,巨头补贴力度,美团外卖到底自取是否属于作弊,美团外卖最新利润率,周末外卖竞赛发起背景,即时零售竞争最终结局,增量用户是否泡沫,京东超时免单政策取消,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各家现金储备家底,外卖低利润商业模式,美团抽佣争议和公司负面口碑等等,做出了回应。 王莆中此次发言的分量十足,而从态度上看,美团试图通过数据的披露与对比,向外界传达“外卖市场利润低,在这样的市场中,增加竞争的烈度没有意义”的信息。作为外界眼中的理工男,王莆中用各类数据论证自身的观点,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其对淘宝闪购、京东喊话的姿态。
随后官方介入,外卖大战进入到止战期,在随后的周末,平静与暗战成了主基调,但平静之下,大家可能都意识到的是,似乎一切回不去了。
但众所周知,外卖大战的另外两个参与者,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并非只想跨领域掀起并不新的竞争,从宏观的视角,大家看重的是即时零售的入口价值。电商期望通过外卖,进一步提升用户在主站的停留时间,特别是当淘宝与飞猪、饿了么相融合,无论是立足当下做出增量,还是在未来的AI时代,形成全新的agent入口,意义都远非只是一个外卖大战所能表达的。
入口与未来,这两个平台最看重的部分,似乎难以因为什么理由停下,而和外卖大战同时发生的,还有三家之间在AI、具身智能上的你追我赶,如美团买下半个具身智能赛道,京东连投三家具身智能公司。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当所有问题成为一个问题时,似乎谁也没有放弃的理由,而从王莆中此次对外释放的信息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团版本的《论持久战》。
烧钱的外卖,谁有停火权?
从数据来看,似乎外卖确实并非一个“暴利”行业。
这一点可以在王莆中列举的各类数据中窥见一斑。“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最后就是亏钱,友商从来没赚到过钱。
我们OPM(运营利润率)只有三点几,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最成功。美国DoorDash,它收很高的收成,比如商家自配收16%-18%,而且用户还会付给骑手不菲的配送费和小费,就这样也才赚一点钱。”
同时,王莆中还表示,外卖的净利润2024年保持在4%左右,波动很小,总利润额增长更多的来自于规模的增长。
对于网络上美团抽佣高达20%的言论,王莆中坦言,这是因为收费没有讲清楚。“商户看到的总费用其实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技术服务费,也就是真正的抽佣,这个平均不到8%;另一个是配送服务费,平均每单的配送成本接近7元。我们把这两个东西一起收了,所以商户感觉被收了20%多。”
外卖模式的利薄体现在每一单的利润额很低,王莆中说“也就一块多钱,这杯咖啡补进去就没了。”所以外卖网络上的几方利益——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需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大家才能互相满意,但让四方满意是很难很难的。
同时,美团试图证明的是,这样低利润的赛道,如果打下去,可能对多方都无益处。“我是想告诉大家,以我们的体系能力,如果用对方的方式做补贴,我们想做多少单就可以做多少单。我们做了1.5亿,要做到1.6亿、2亿都可以。但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做。”
低利润,强供应链能力,以及多年累积下的精细化运营能力,直接向市场表明的是,美团对于外卖大战虚高的价值“挤泡沫”的姿态。
但从淘宝闪购和京东的视角来看,美团似乎选择对最为重要的一点进行了淡化处理,即外卖乃至于即时零售,是否就是未来?
王莆中的表达非常耐人寻味“他们觉得‘是未来’的东西可太多了。我对即时零售的未来,公开场合都说过,假设我们闪电仓三年之后十万个,一个仓可能几百单,也没太大。这也就是个万亿市场,可电商是个二十万亿市场,社零五十多万亿,你才占2%,我没有说是十万亿市场,他们焦虑啥呢?”
但实际的数字似乎并非如此。5月13日,京东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其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同比增长15.8%,创近三年来最高同比增速,在电话会上,CEO徐冉表示,相比于财务回报,京东在布局外卖业务时更看重的是业务间的协同价值。
在许冉看来,京东的即时零售和外卖业务并非割裂的独立业务,而是从核心零售业务自然延伸出来的战略性布局。“外卖业务深植在我们整个的生态当中,未来它与即时零售、电商零售业务、甚至是京东的物流业务之间可能都会有巨大的协同价值。”
相同的叙事,也发生在阿里,当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一个淘宝,一个超级APP逐渐成型,淘宝可以通过“电商+外卖”,获得差异化优势,巩固“万能的淘宝”的心智。
▲ 图/淘宝首页截图
同时从未来的视角来看,all in AI的各个巨头,显然也不会放弃让自身APP或者agent缺失外卖这一高频刚需的入口。
总结来看,三家参与者中的任何一方,似乎都没有理由放弃外卖,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谁,几乎都没有停火权。
下注未来,持久战比拼的是什么?
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来看,疯狂的烧钱与补贴,确实将成为历史,但这场竞争,却很难短期内停下来。巨大的前期投入制造了“沉没成本”陷阱,正如在报道中,一位阿里人士所言,“不持续投入,之前投入的钱就是白花。”此刻停火,就意味着承认了数百亿投资的失败。
那么在接下来的持久战中,几家究竟要比拼什么,值得一番拆解。
首先,从京东的动作来看,似乎有意将品质外卖这条主线继续坚持。7月22日,京东宣布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表示将投入10亿现金为1000道招牌菜寻找合伙人,计划3年内在全国建设10000家七鲜小厨。
而在之前的21日,众擎机器人、千寻智能和逐际动力在同一天宣布,获得京东领投的新一轮融资。22日,应用了炒菜机器人的京东自营外卖厨房“七鲜小厨”在北京开业。
从机器人+自营门店的动作来看,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京东试图通过供应链整合、技术壁垒和生态闭环,构建与美团差异化竞争的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用“现炒+透明厨房”解决食品安全信任问题,同时以零成本加盟降低中小商家门槛。
然而,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需验证:高频消费场景下的重资产模式如何培养用户习惯、成本控制能力及与骑手生态的平衡,将是京东面临的挑战。
而对于淘宝闪购而言,其优势在于淘宝强大的资源能力,外卖、本地生活、以及文旅与电商的充分协同,正如行业内所言,巨轮一旦转身,力量不可估计。
根据晚点的报道,今年4月底上线的“淘宝闪购x饿了么”是双方首次密切合作,也是一次吴泳铭口中的“饱和式投入”——4亿多人每天打开的淘宝直接在首屏加入外卖入口;飞猪、饿了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后,几乎所有具备消费属性的业务都已经聚拢在了淘宝应用内,以淘宝作为主阵地,由电商事业群负责人蒋凡指挥,而不是过去通过集团层面来协同。
持续的加码,以及不断的跨品类协同,可以看出淘宝想要的是更大层面上的凝聚。这一点王莆中也在采访中进行了回应: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就会存在这种消消乐博弈。但实际上大家的战场都很多,每一家公司都要考虑自己的主战场在哪,未来的增长点在哪。比如说以后双十一不打了吗?AI还要不要投入?海外要不要打?
总结来看,电商的天量流量,叠加多板块的协同,以及本就不差的基建能力,是淘宝持久战的底气。
最后的美团,其实可以从王莆中的话中,看出他们最强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强大的系统能力,以及低成本运营能力:“你想做多少单,我告诉你就可以做多少单,而且用更低成本做。”
总结来看,从持久战的角度出发,三方似乎都有自己的优势,而从更大的维度来看,也许大厂还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技术与场景交织:大厂共解哪道题?
当外卖的烟火气与AI的代码、具身智能的机械臂在同一个战场交汇,大厂们真正要面对的,早已不是“要不要做外卖”或“要不要投AI”的选择题,而是一个更根本的命题:在技术重构一切的时代,如何让“当下的底盘”与“未来的引擎”形成咬合,在持续的变革中守住自己的生态根基。
外卖作为即时零售的核心场景,是当下最直接的“用户接口”——每天数千万次的交易、配送、交互,不仅沉淀着用户行为数据,更训练着平台对需求的即时响应能力。这种能力看似是业务层面的“细活”,实则是AI时代最珍贵的“数据燃料”:用户什么时候想吃什么、对配送时效的耐受阈值、不同场景下的服务偏好,这些数据正是训练智能推荐、需求预测、动态调度等AI模型的核心原料。
而具身智能的意义,则在于将这种“数字响应”延伸到物理世界——当炒菜机器人能精准复刻招牌菜的火候,在未来如配送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纷纷上岗时,即时零售的履约成本将被重塑,用户的交互方式也将从“点击屏幕”进化为“自然指令”。此时,外卖不再只是“送食物”,而是成为AI、具身智能与用户连接的首个高频场景;AI也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直接决定外卖体验优劣的“隐形骑手”。
这就是为什么大厂们纷纷选择在两条战线同时发力。
美团买下半个具身智能赛道,本质是想让自己的配送网络从“人力密集”升级为“人机协同”,用技术巩固“低成本高时效”的护城河;京东连投三家具身智能公司,与七鲜小厨的机器人厨房形成呼应,试图用“技术+供应链”重构即时零售的履约标准;阿里加码具身智能,或许是为了让淘宝的“超级APP”未来能进化为“智能agent”——用户一句“晚上想吃火锅”,AI就能联动饿了么、盒马、本地门店,甚至调度服务机器人完成从采购到配送的全流程。
它们共同的焦虑在于:技术的平权效应正在加速显现。过去,美团的配送体系、京东的物流网络、阿里的流量生态是难以复制的壁垒,但AI能让后来者用更短时间搭建起智能调度系统,具身智能可能让履约环节的人力优势被机器替代。
对于三家公司来说,如果只守着当下的外卖战场,不布局未来的技术引擎,今天的优势可能明天就成了负担;可若只追着AI的风口跑,脱离了外卖这样的高频场景去训练技术,再先进的算法也会沦为“无的放矢”。
所以,大厂们需要回答的同一个问题,其实是:如何让“今天的业务土壤”滋养“明天的技术种子”,又让“明天的技术果实”反哺“今天的业务根基”?这个问题的解法不能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要在数据闭环、场景融合、组织协同上找到平衡点。
这场较量的终极答案,或许藏在“场景与技术的共生”里。谁能先让外卖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配送,都成为训练未来智能的样本;谁能让AI的每一次进化、具身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能实实在在提升外卖的效率与体验,谁就能在这场跨越当下与未来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坐标。
参考资料:
(来源:钛媒体)
- 虎嗅,《美团没有停火权》
- 林氪,《美团王莆中喊话,说明淘宝闪购做对了》
- 晚点,《“一个淘宝”:阿里没有宣布的战略转型》
- 晚点,《独家对话美团王莆中:我们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