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近亿元订单 量产成产业关键瓶颈?

2025年07月21日,17时24分43秒 机构观点 阅读 3 views 次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近亿元订单 量产成产业关键瓶颈?

国内机器人厂商正陆续取得订单突破。

近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优必选(HK09880,股价90.200港元,市值398.48亿港元)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是目前公开信息中业内单笔中标金额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7月21日,优必选早盘上涨9%,截至收盘股价有所回落,涨幅为5.19%。

此前,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项目总预算达1.24亿元(含税),创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最大单笔(招标)订单纪录。

随着产业订单持续落地,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逐渐跑通。不过一位从业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订单只能说是第一步,核心还是要看交付(能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挺难的,它不像消费电子一样标准化,并且有很成熟的产线。现在制约的因素太多了,比如材料、AI能力等。”

在TrendForce资深研究经理曾伯楷看来:“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明年或者2028年才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取决于头部厂商特斯拉的动作。”然而,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发展并不顺利。7月初,有消息称,擎天柱暂停生产,目前正在“设计调整”,等完成后要重新确定量产计划。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中标

当前,人形机器人备受外界关注。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

面对广阔的发展市场,全球巨头如微软英伟达亚马逊OpenAI软银集团等纷纷投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或直接进场研发。从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再到“Figure AI”公司的Figure02以及国内市场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优必选等,各大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

其中,优必选被外界称为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主营业务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其解决方案,包括教育智能机器人、物流智能机器人、康养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通用服务机器人等。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按照优必选此前的规划,将主要聚焦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场景。核心人形机器人产品方面,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有Walker S1、Walker S2,商用人形机器人为Walker C以及教育科研领域的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等。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前述优必选中标的是工业人形机器人。

目前,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已进入多家车厂进行实训。如2024年10月,优必选宣布其Walker S1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此外,一汽大众、吉利、北汽新能源、领克汽车等车企车间也出现优必选机器人的身影。据悉,东风柳汽计划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并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实现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此外,7月17日,优必选演示的一段视频显示,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3分钟可以自主换电,这项“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充电停机导致的任务中断,让人形机器人拥有连续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人力维护成本,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交付数量有限

随着产业订单持续落地,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探索方面逐步进入落地阶段,2025年也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不过,前述机器人从业人士却并未持乐观态度。“我们不缺订单,缺的是交付能力,量产真的难。”

事实上,从全球主要厂商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交付量来看,仍然有限。

6月下旬,在启明创投第十六届人民币基金年会暨投资人高峰论坛上,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剑曾表示,今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重要阶段,优必选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5年,在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

他还强调,人形机器人首先能够大规模应用的是结构化的场景,例如智能制造场景,第二步是商用服务场景,最后才是家庭场景。

而被周剑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阵营的王者”——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近期也突遭量产变数,其原定2025年5000台量产目标或将被迫延期。据悉,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硬件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载重能力不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

在周剑看来,通过强化学习,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并不是特别难以实现的技术。然而,一旦涉及具身智能,要求机器人自主地识别、理解、感知并执行动作,这对所有初创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如果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融资额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供应链的整合、资源的调配以及人工智能的投入,包括视觉、导航和垂直领域模型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你想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没有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入,并且花两三年以上时间进行研发,很难有太多机会。”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近亿元订单 量产成产业关键瓶颈?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