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智浦成立中国事业部,跨国芯片大厂在华扩展业务已成“必选项”|硅基世界
随着小米、比亚迪等中国车企产量暴增,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开始重视中国市场。
7月6日消息,即将在10月底正式卸任的芯片大厂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 CEO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evers),近期在上海会见上海市市长龚正。
西弗斯表示,“中国市场已成为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我们重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我们相信如果能在中国成功,就能在全球成功。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城市欣欣向荣,我们感谢上海营造了开放的生态体系,让恩智浦得以融入其中,与中国伙伴合作共进。”
交接期间,西弗斯与下一任CEO Rafael Sotomayor一同来华交流,足以体现出恩智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事实上,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是,从全球汽车芯片产业链来看,中国汽车芯片制造商目前只能满足约10%的国内需求,因此,这对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欧洲汽车芯片龙头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
恩智浦深根中国近40年,目前在华员工超过6000人、在1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拥有6个研发中心、1600多名工程师,以及在天津拥有一家装配和测试工厂。
7月2日,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对笔者表示,今年初,恩智浦成立了新的“中国事业部”业务线,从而将使恩智浦能够在快速创新周期、成本优化和工程效率的基础上,提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使全球客户受益。目前,本地工程团队已为客户定义、设计和开发了200种产品。
“恩智浦‘中国事业部’旨在定义、执行和最大化我们的‘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全球’战略,将把恩智浦的全球资源和创新领导力与‘中国速度’结合起来,运用敏捷性和创业思维来支持中国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包括提供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制造的产品,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通过本地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供应链;提供端到端的本地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培育新兴生态系统。”李晓鹤称,这一措施将确保供应弹性、促进供应链的高效率、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反应迅速的服务、以及提高成本竞争力等。
财报显示,2024财年,恩智浦全球总营收为126.1亿美元,而中国区销售额占恩智浦全球业务总营收的36%。
“目前,我们约有36%的收入来自中国,其中约一半销往跨国公司进行再出口,另一半是我们所说的总部设在中国的公司。这些公司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希望在中国有独立供应链。我们与三家不同的实体合作——台积电南京厂负责16nm和28nm工艺;中芯在28nm以上的产品上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华虹宏力将成为我们的混合信号合作伙伴,这将是我们前端业务;此外,我们在天津拥有一个大型后端封装组装厂。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采用这种‘中国制造’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还会增长。”恩智浦投资者关系高级副总裁Jeff Palmer今年5月对投资者表示,所以,国内芯片制造供应链对于恩智浦发展至关重要,而对恩智浦而言,中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然而,海外汽车芯片公司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整体业绩处于下行周期。西弗斯曾将欧洲和美洲工业市场的疲软与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惊人增长”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尽管中国本土的竞争即将到来,尤其冲击低端MCU市场,但恩智浦希望推动公司向更高性能的汽车处理器方向发展。
7月2日举行的2025年恩智浦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上,恩智浦分享了把AI带到安全边缘的策略,并发布了多款创新产品以支持未来的AI策略,用于汽车、工业制造等场景。
其中,恩智浦发布全新一代S32K5系列汽车微控制器(MCU),这是汽车行业首款带有嵌入式MRAM的16nm FinFET MCU。S32K5 MCU系列采用Arm Cortex CPU内核,运行速度高达800 MHz,并通过16nm FinFET工艺提供高能效的应用性能,将扩展恩智浦CoreRide平台,为可扩展的软件定义汽车(SDV)架构提供预集成的区域控制和电气化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恩智浦推出全新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这是恩智浦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专为中国客户设计的IC新品,也是专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管理系统(HVBMS)、工业储能系统(ESS)及48V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技术产品。
此外,恩智浦发布采用16nm FinFET技术的第一代S32R47成像雷达处理器,性能比前代产品提升高达两倍,同时天线通道数量减少多达89%,雷达微处理器(MPU)芯片体积缩小38%,支持AI/ML,可实现更强的到达角估计(DoA)处理和物体分类等功能,显著降低成本、缩小尺寸以及降低功耗,应用于新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可支持L2+至L4级自动驾驶技术。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表示,他们发现中国市场的特点在于,创新迅速、快速的开发周期、激进的上市速度,追求成本效益,但也面临着 AI 集成、安全与保障要求提高、可扩展性等挑战。长期的成功取决于真正的创新和品牌价值的差异化。随着 AI 等新技术的出现,OEM需要在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与保持平台开发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持成本效益和创新驱动。
会上,恩智浦宣布一系列合作,包括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与深蓝汽车续签联合实验室,与长城汽车深化电气化战略合作,并将依托新能源客户赋能中心(ECEC)向长城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恩智浦S32K388处理器在零跑汽车上实现全球量产首发,从而推动座舱+智驾+车身三域合一落地。
李晓鹤表示,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8%,汽车市场达到10%以上。而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占全球70%,76%的电池生产自中国,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中的56%在中国,很多最先进的技术是在中国市场有效落地。
所以李晓鹤认为,恩智浦在中国的发展,需要通过广泛协作推动中国整个生态系统的战略合作体系,包括一些全球最新产品在中国先进入量产;未来更多地赋能大众创新市场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和其他的AI工业领域等;以及与半导体行业的上下游OEM、Tier 1,以及工业领域的ODM、模块制造等合作伙伴,实现更广泛的生态合作网络,加速推动恩智浦业务收入进一步增长。
不仅是恩智浦,施耐德电气、英伟达等跨国企业也都在关注中国市场。
7月6日,北京亦庄宣布,施耐德电气与奇安信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施耐德电气(中国)技术本地化创新中心在北京落地;此外,英伟达CEO黄仁勋早前飞到北京,表示英伟达将“继续不遗余力”生产符合规定的产品,并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万喆表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跨国企业比以往更渴望找到一个稳定的投资目的地。他认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看到了中国在AI、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潜力,这正是这些企业热衷于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
“对跨国企业而言,在中国建立和拓展业务并非‘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国际性管理咨询公司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表示,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同时中国也是全球创新的前沿力量。
展望未来,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软件定义汽车 (SDV)滲透率超过65%;L2-L3级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滲透率超过60%;电动汽车 (xEV)渗透率达到73%;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180亿美元,(2022年为550亿美元);物联网设备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 (2023年为160亿美元)。
李晓鹤强调,边缘AI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机遇。而对于中国制造来讲,最重要的是能够产生“新质生产力”。恩智浦也在不断助力,在AI+、数字化、新兴产业、6G通讯、量子计算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恩智浦都有相应的布局,从而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向更先进、更创新的生产模式转型,超越所谓的传统经营模式。(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