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业四年核心高管变更不断 外资公募贝莱德基金“水土不服”

2025年07月06日,23时19分11秒 机构观点 阅读 3 views 次

展业四年核心高管变更不断 外资公募贝莱德基金“水土不服”

这家外资公募又迎新高管。7月5日,贝莱德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新任刘映洲为公司副总经理。回顾年内,贝莱德基金原总经理陈剑、原副总经理洪霞相继离任。而拉长时间看,展业以来的四年时间里,贝莱德基金多位创始高管相继离任,伴随新高管“接棒”,贝莱德基金青睐的高管团队“画像”也渐渐明晰。规模变动看,展业至今,贝莱德基金在管规模长期保持在百亿以下,2025年一季度末规模更环比接近“腰斩”。有业内人士表示,产品规模下滑可能与展业初期产品配置、资产配置的“水土不服”有关。未来公司需要进一步强调专业化,从服务质量下功夫,才能够提升“突围”的成功概率。

展业四年核心高管变更不断 外资公募贝莱德基金“水土不服”

新高管团队“画像”渐显

7月5日,贝莱德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新任刘映洲为公司副总经理。从业经历显示,刘映洲于2023年3月加入贝莱德基金,2023年5月任公司首席信息官,曾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现“摩根士丹利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监、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服务部顾问。

年初以来,贝莱德基金原副总经理洪霞、原总经理陈剑相继离任。具体来看,2月,副总经理洪霞则因个人原因离任。据了解,在公司展业之初,洪霞就已入职贝莱德基金任销售总监,并在2023年4月起任副总经理。

3月,原总经理陈剑则因个人原因离任并转任高级顾问。随后,3月14日起,郁蓓华新任贝莱德基金总经理。据了解,郁蓓华曾任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并曾兼任旗下子公司上海浦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历任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银行职员、招商银行宝山支行副行长等。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8月,贝莱德基金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同年9月成立。2021年6月,贝莱德正式获批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开始展业,成为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然而,就在2021年展业以来的四年时间里,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变动频频,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岗位。具体来看,2023年8月,贝莱德基金首任董事长汤晓东因个人原因离任,此后董事长一职空缺近半年终由有招行系背景的范华“接棒”。简历显示,范华曾任招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招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等。

需要注意的是,2023—2024年,贝莱德基金成立初期,即2020年9月开始任职的多位高管团队成员接连离任,包括原副总经理张鹏军、原总经理张弛、原督察长陈剑、原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陆文杰等。

在这期间,除上述提到的岗位变动外,贝莱德基金还在2023年新任杨怡担任副总经理。据了解,其在2022年加入贝莱德基金担任首席运营官;曾任上投摩根基金(现“摩根基金”)总经理助理兼运营官、天同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及上海业务总部技术部经理等。

从前述新任团队人选的履历不难看出,贝莱德基金青睐的高管,多有着丰富的国内外公募资管、银行背景,且拥有投资经验的复合型履历。

正如上述情况所言,范华就曾公开表示,其职业生涯横跨境内外资产管理、全球投资与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每一段经历都为其在贝莱德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贝莱德,能够充分发挥过往的全球与本土经验,依托贝莱德强大的全球资源和投资体系,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更专业、多元的资产管理方案。

产品规模不及展业初期

最新数据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贝莱德基金在管规模仅56.01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末的107.85亿元环比接近腰斩。

对比其余外资公募最新规模,贝莱德基金仅超过联博基金、安联基金、富达基金在管规模,相关数据分别为1.14亿元、7.48亿元、51.96亿元。同期,摩根基金的在管规模超千亿元,达1744.08亿元。宏利基金在管规模也已达930.11亿元。此外,摩根士丹利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在管规模分别为250.02亿元、120.57亿元、63.75亿元。

“同期生”对比看,共计6家公募与贝莱德基金同于2020年成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贝莱德在管规模仅超过汇泉基金、瑞达基金的24.33亿元、0.93亿元。而同期,东兴基金、百嘉基金、兴华基金、尚正基金的在管规模则为358.33亿元、73.97亿元、66.87亿元、57.67亿元。

Wind数据显示,展业至今四年间,贝莱德基金在管规模较为波动,且长期保持在百亿元以下。具体来看,展业后首个季度末,即2021年三季度末,贝莱德基金在管规模为66.81亿元,此后呈现震荡趋势,且大多徘徊在40亿—70亿元间。2023年四季度末,贝莱德基金在管规模首破80亿元,达80.42亿元,2024年四季度末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7.85亿元,但随后一个季度内缩水超过50亿元。换句话说,贝莱德基金的最新管理规模甚至不及展业后的首份数据。

产品方面,贝莱德基金旗下多只产品规模自成立以来下滑明显,例如,贝莱德安睿30天持有债券、贝莱德欣悦丰利债券、贝莱德浦悦丰利混合共计10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在2025年一季度末的规模较发行规模缩水超六成。

以贝莱德基金展业后的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为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规模为21.97亿元,较刚成立时的66.81亿元缩水67.12%。此外,贝莱德安睿30天持有债券发行总规模为43.15亿元,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下滑至1.58亿元。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认为,贝莱德基金管理规模的波动反映了外资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规模下降也是机构在资本市场动态变化的一部分,贝莱德基金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旗下产品年内均实现正收益

业绩表现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贝莱德基金共计在管31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年初以来收益率均为正。权益类基金方面,10只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0.31%,其中,6只产品跑赢二级分类下同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债券型基金方面,12只产品平均收益率为0.73%,4只产品跑赢二级分类下同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2只偏债混合基金贝莱德浦悦丰利混合A/C年内收益率为0.93%、0.72%,均跑输同类基金平均收益率。此外,贝莱德基金旗下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指数增强基金分别有3只、4只,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91%、4.09%。

不过,若拉长时间至近三年业绩表现看,作为贝莱德基金的首秀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近三年已跌超三成,A/C类份额分别跌32.34%、33.34%,跑输同类基金平均收益率16.28个百分点和17.28个百分点。

就公司展业以来高管层变动对管理的影响及外资公募后续本土化落地思路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贝莱德基金,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公司产品规模下滑、长期业绩承压,可能与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以及团队表现有关,或是展业初期产品配置、资产配置的“水土不服”,也可能与市场环境、客户服务有关。未来,公司需要进一步强调专业化,从服务质量下功夫,才有望提升“突围”的成功概率。

2025年3月,贝莱德基金官方公众号文章曾透露当前公司运营思路及未来展望,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表示,过去一年,加快了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平台建设。贝莱德基金对投资团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调整,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方式并制定出更适合中国基金行业的考核指标,此后,产品表现稳步提升。同时,贝莱德基金不断完善产品线。贝莱德中国区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继续融合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产品,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提升和培育贝莱德品牌的长期价值。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