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下一个AI领域的英伟达?
凤凰网科技 出品
AI时代,什么才是硬道理?
曾经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且只有算力,代表企业则是英伟达。如今,随着电力需求指数级的攀升,则有了新的解题方向。
《Joule》杂志此前曾刊文预测,到2027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年电力消耗将达到85.4至134太瓦时(TWH),约等于荷兰、瑞典或阿根廷等国家一年的总用电量。
这意味着,能源效率问题,将成为另一个限制AGI终局的核心要素。
事实上,该杂志的预测并非一家之言。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50年,全球年用电量将增长75%;未来25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潜力为10.55万亿美元。另有预测指出,到203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超过14万亿千瓦时。届时,将重点依赖绿电和储能,提供和分配电力,以满足激增的电力需求。
而对于刚刚完成港股上市的宁德时代,以及由它领跑的新能源市场来说,无论是从汽车Tier1还是储能角度,这无疑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不止电池制造商,更是零碳科技公司
5月12日,宁德时代披露发行阶段董事会公告,并同步刊登H股注册招股书,标志着公司正式启动香港上市进程。
此前,宁德时代于2025年2月1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3月25日获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创近年境外发行备案最快纪录。按照5月20日上市计算,宁德时代从申报到上市仅花了3个多月。
根据公告,宁德时代计划于5月20日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每股最高发行价263.00港元,与其5月8日A股收盘价基本持平,同时也接近A股高位水平,显示出宁德时代在定价策略上的信心。
最终,宁德时代本次港股上市,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绿鞋前1.35亿股,募资总金额353亿港元,创下2022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
但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之所以引发巨大的关注度,远不仅仅基于上述原因。
4月21日召开的宁德时代“边界觉醒” 科技日,是宁德时代吹响的上市“前哨”。在这场发布会上,宁德时代发布一系列全新电池技术,直接突破了各种技术边界。
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钠新电池——后者利用钠离子取代传统锂离子,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但与锂电池相比,钠新电池的优势在于,钠在地球的储量远比锂要更高,而且分布广泛;此外,钠电池的安全性相对更高,低温耐候性更好。
过去十几年间,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用钠离子取代锂离子的技术,而现在,这项技术由中国企业宁德时代率先推出,它代表着钠离子电池的最近技术成果,涵盖乘用车动力电池和重卡蓄电池两项落地应用。
此外,宁德时代还于近日成功通过AS9100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认证是由国际航空航天质量集团(IAQG)制定的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最高质量标准,被誉为航空工业的“通行证”。不仅是对宁德时代电池技术先进性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其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可靠性及持续改进能力已达到航空工业标准。该认证的获得,意味着宁德时代在无人机、eVTOL等新兴市场拥有了国际化资质保障,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新能源化进程。
有关研究机构近日提出,从中长期维度看,宁德时代新业务的价值并未在当前市值中体现,换电、数据中心和零碳电网储能、低空和机器人电池、钠电和双核电池等新技术和新业务,都将给宁德时代的市值带来进一步提升空间。
其中,零碳是最具远景的方向之一——2023年,宁德时代发布“零碳战略”,确立碳中和目标;去年9月27日,宁德时代在“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又提出“零碳新基建”,以实现零碳排放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零碳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建设,旨在构建一个更高效、智能、零碳的基础设施体系。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指出零碳新基建应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全景式、一体化;二是可持续;三是全球化新生态。而它们都被率先应用于宁德时代自家的锂电工厂,并有力带动了锂电池乃至全社会加速向零碳转型。
在港股上市仪式上,曾毓群也提到,当前,全球已有195个国家和地区公布了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各国都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起,为实现“净零排放”,全球投资每年将达4.5万亿美元。基于这个趋势,宁德时代不仅将在今年把所有工厂打造为“零碳工厂”,更对外输出技术经验,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新能源化。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正与海南合作打造“零碳岛”,与山东东营共建零碳产业园,打造全域零碳示范城市,并与国际物流巨头DHL合作打造零碳物流。他说,宁德时代将是全球零碳经济的参与者,更是重要推动者。
不设边界,基石投资人用脚投票
投资者喜欢将宁德时代称为“宁王”,在于它已经连续8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但也正是因此,过去几年,随着二三线电池厂起量,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放缓等等,宁德时代屡屡遭受舆论质疑。总有一种声音在强调,宁德时代已经见顶,它的成功,容易复制,但不可持续。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它把宁德时代粗暴地与新能源汽车捆绑在一起,进而会因行业内卷,各家厂商提供的产品趋于同质化而“杞人忧天”,同时,又依然认为电池生产只是传统制造行业,各家的份额必然此消彼长,一旦电池产能过剩,那么宁德时代必然危矣。
但现实则是,若将新能源产业比作数字时代的"硅基革命",那么来自B端、C端市场用户的认可,已让宁德时代逐渐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台积电"的角色——正如台积电以70%的全球半导体代工份额定义行业标准,宁德时代凭借38%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和37%的储能市场份额,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冠军。
二者的相似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壁垒与市场集中度上,更在于对产业链生态的重塑能力——台积电通过先进制程工艺绑定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宁德时代则以绝对领先的电池技术及安全性,深度嵌入全球头部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10中9家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
事实上,早在2022年5月5日,曾毓群就指出,宁德时代面对未来10倍以上的市场空间,成长潜力巨大。他强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等于电池渗透率。后者的应用范围广阔,包括“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不跑的(储能)。”
这也意味着,掌握核心技术的宁德时代,议价能力够强,可以保持其在先进电池上的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即使只专注于电池制造这一单一行业,也完全有可能突破制造业的估值上限。
更何况,宁德时代的业务并不仅仅局限于电池制造,其星辰大海是业务规模比动力电池“大十倍”的作为大型独立能源系统的零碳电网,也将是软硬通吃的制造业+服务业的智能化综合体。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宁王登录H股,能够吸引到那么多基石投资者参与的缘故。
根据宁德时代披露信息,此次港股IPO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顶级基石投资者,参与基石认购的机构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资局(KIA)、高瓴资本、高毅资产、瑞银资产管理(UBS)、橡树资本(Oaktree)、未来资产(Mirae)、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中国太保、泰康保险、博裕资本、景林资产等。按上限价格计算,认购金额高达203.71亿港元。投资者阵容可谓豪华,涵盖能源巨头、主权财富基金及国际一线资产管理机构,充分体现出市场对宁德时代前景的高度认可。
对此,宁德时代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公司实现接近A股价格的高位定价、超200亿港元的基石投资者认购,及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上市流程,体现全球投资者对于宁德时代及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价值认可。
宁王开始穿越下一个周期
2024年11月28日到29日,由《商业周刊》主办的“The Year Ahead 2025展望峰会”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制造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在演讲中表示,技术领域在未来有三大新趋势,分别是大数据AI、大模型时代以及云边端融合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工业革命,即人工智能和“零碳”同时到来,对于人类社会、对于各种产业、各种投资其实带来了非常独特的一些机遇和挑战。
而宁德时代对此已经做足了准备。
一方面,当前,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的集中度提升趋势愈发显著,正加速向半导体市场的"寡头格局"靠拢。而宁德时代作为连续8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第一、连续4年储能市占率第一的领军者,目前已建立了全球6大研发中心、13大生产基地构建的产业版图,在技术研发、制造规模与商业价值上有着绝对优势,有望复制台积电在半导体领域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也在加速从硬件生产到技术服务的身份转变。
自2023年起,宁德时代开始向福特、特斯拉等北美车企输出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授权,通过"技术授权+产线服务"的LRS模式,在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的结构升级。这种近乎零资产投入的合作模式,正成为其突破产能竞争、构建技术壁垒的核心策略。
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业务,可以理解为是能源领域的"ARM模式":如同ARM以芯片架构授权实现轻资产高估值(2025年PE超60倍,较传统芯片商较持续享受估值溢价),宁德时代也在通过技术输出构建类似的价值体系,即以技术专利为核心资产,通过长期分成模式锁定全球产业链。
类似的参照物还有微软的云服务和软件订阅制,以及特斯拉的FSD。它们都属于"硬件+技术溢价"双驱动模式,而如同上述模式分别带领相关企业突破了增长瓶颈一样,宁德时代也有望再度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事实上,随着全球新能源竞争从"制造规模"转向"技术标准",这种轻资产、高利润率的商业模式,不仅将重构行业估值体系,更有望让宁德时代在能源科技赛道,开启属于自己的"技术授权驱动估值溢价"新周期。
与此同时,这家市值万亿的中国科技制造巨头,还在不断展现布局前沿技术的更大野心。
据媒体报道,宁德时代去年底开始增加对机器人领域的投入,目前已在上海成立数十人的团队自研机器人本体,控制和人机交互算法,计划制造机械臂、AGV 等工业机器人。
去年 8 月,宁德时代独家投资数亿美元,成为 eVTOL(垂直起降飞行器)公司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此举被认为是宁德时代亲自下场,“催熟” eVTOL 低空经济。
“零碳”是另一个关键词。去年11月,曾毓群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将自己重塑为绿色能源供应商,他预计,开发和管理“零碳”电网的业务可能比供应电动汽车电池大“十倍”。
媒体预测,“零碳”电网的业务的年营业额将可能达到2.8万亿元——需要明确的是,这仅是宁德时代一家企业的产值。
宁德时代此次上市披露的公告则显示,宁德时代此次港股IPO募资的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建设,以进一步提升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供应能力。目前,宁德时代在海外投建了3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其中位于匈牙利的生产基地总投资金额预计不超过73.4亿欧元,合计投建年产100GWh的动力电池系统生产线。
也就是说,此次上市,也标志着宁德时代新一轮全球化征程的开始,它的背后,是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升级的起点。
结语
十年之前,没有人能够想见,英伟达的市值,会在2015-2024十年间,从108.9亿美元上涨到2024年最高点的37501亿美元,暴涨344倍。
这背后,是行业对AI的拨云见雾,直到确定它将成为未来。
如同Transformer架构,后者诞生于2017年,但真正颠覆式的产品出现,已经是2022年。
事实上,每每新技术诞生,都要经历从初具摸样,到真正可以应用的长周期发育。
从宁德时代提出零碳构想,到真正构建一个零碳生态乃至零碳世界,必然也需要一定时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次港股上市,仅仅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