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过光伏周期魔咒,青岛富豪张顼机器人赛道“淘金”

2025年05月16日,19时33分00秒 国内动态 阅读 7 views 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过去几年最能抗打的“光伏卖铲人”之一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高测股份,688556.SH),在这轮产业周期调整中也栽了跟头。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高测股份均陷入亏损。特别是在去年,该公司在前三季度盈利超2亿元的情况下,第四季度一次性亏完,最终全年由盈转亏,净利润为-0.44亿元。

高测股份,是由现年54岁的张顼于2006年创办。公司起先以轮胎检测起家,直到2016年才凭借切割材料、设备正式进军光伏行业。

2020年,高测股份登陆科创板。两年后,张顼则以50亿元的身价首次进入富豪榜。

然而,光伏产业周期的魔咒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高测股份的业绩自此开始滑坡。相应地,该公司市值逐年萎缩——从2022年巅峰时期的230亿元,降至如今的60亿元。

吃尽光伏红利后,高测股份如今也在负重前行。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青岛富豪,也不得不为高测股份谋求新的增长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与投资者最新的一场交流中,作为董事长的张顼则明确表达了“淘金”人形机器人丝杠磨削设备的想法。

增资背后的“无奈”

5月14日晚间,高测股份对外发布了一则投资公告:全资子公司高测智能以对润阳股份的债权人民币1.00亿元向其增资,高测智能持有润阳股份562.50万股,占转股后目标公司总股本的1.0817%(以实际为准)。

上述消息似曾相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早在今年2月,另外两家光伏设备公司捷佳伟创(300724.SZ)、奥特维(688516.SH)也以同样的“债转股”形式,成了润阳股份的股东。

但此举,却是“光伏卖铲人们”的无奈之举。

就在两天前,张顼带领高测股份的主要高管一同出席了青岛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在回复投资者对于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为何增长的提问时,他表示:“光伏行业大幅波动,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公司应收账款回款压力加大,受此影响,公司应收账款账龄有所延长。”

回款压力大,是当前光伏周期性调整过程中光伏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光伏设备、材料企业,“讨债”更是家常便饭。

在与润阳股份的本次“化债”协商中,高测股份将1亿元的应收账款作为债权进行入股,剩余0.5亿元则由润阳股份旗下子公司上海润阳进行分期付款。

不过,对润阳股份的应收账款催收,只是高测股份大量应收账款中的冰山一隅。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高测股份应收账款余额为28.11亿元。这其中,账龄1年至2年的应收账款规模多达8.86亿元,较期初激增13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财年,高测股份准备了约2.61亿元的坏账计提准备。

“公司会全力降低应收账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张顼在业绩会上向投资者承诺,但回款压力增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高测股份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61亿元,上年同期则是11.93亿元。,

带领高测股份在光伏产业打拼近十年的张顼,正在经历创业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事实上,高测股份上一次亏损还得追溯至2019年。

“531光伏新政”的余震,导致2018年下半年各光伏企业的硅片扩产计划取消或延后、硅片生产企业开工率大幅下降,高测股份光伏切割设备类产品在2019年初在手订单基数较小,严重影响了其上半年光伏切割设备类产品收入确认金额。因此,在2019年前三季度,高测股份亏损约0.13亿元。但随着第三、四季度订单放量,该公司最终全年实现盈利0.32亿元。

在2018年的那场光伏周期调整中,张顼和他的高测股份借助光伏切割设备类产品以及金刚线耗材产品订单、产能的不断释放,很快走出了低谷。这也与彼时产业周期下,行业需求快速反弹密切相关。

但需注意的是,从2016年布局光伏业务到2018年行业进入低谷期,彼时光伏产业的需求潜力远远未被激发。且作为光伏设备领域的新面孔,高测股份的光伏业务此后便相继经历了培育、放量、增长、爆发的成长历程。

如今,从高增长跌入亏损,张顼又该如何破局?

业务拓展的“二级跳”

自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高测股份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再往前看,2023年第四季度起,该公司更是连续六个季度净利润萎缩。

“切割设备+切割耗材+切割工艺”,是高测股份目前核心业务关键词,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硅片制造环节,并且还开展硅片代工业务。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光伏下游装机量的暴增,硅片环节需求增大、产能扩张,这使得高测股份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高测股份创下公司业绩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高达14.61亿元,销售毛利率则超过40%。

然而,当新一轮的光伏周期来袭,硅片已经成为当前光伏主材环节亏损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高测股份又该如何寻找下一个新的增长点?

历史似乎又要让张顼重新上演一次新的“淘金”剧本。

1971年出生的张顼,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先后就职于青岛化院科工贸总公司、青岛高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青岛高校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张顼正式创办青岛高校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此为高测股份的前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高测股份的发家业务,也并非如今的光伏切割业务。

得益于山东当地较为深厚的轮胎产业基础,高测股份便以轮胎检测设备起家。有媒体报道称:“高测股份在公司发展早期已经在轮胎检测设备领域做到了全球前列。”

然而,这段历史如今在高测股份的官网上鲜有笔墨,仅能通过财报,寻迹该公司曾在轮胎检测领域纵横的影子。

财报显示,2013年至2015年,高测股份的轮胎检测设备营收占比均超过60%。但从2016年起,其光伏切割设备营收占比迅速崛起并占据半壁江山。直至2023年,轮胎检测设备业务已在高测股份的营收结构中“归零”,就此成为历史。

从轮胎检测到光伏切割,张顼用了近十年的布局,完成了高测股份业务转型的第一次纵向跳跃。

结合高测股份的官网可知,高测股份早于2011年便启动基于金刚线技术的“光伏硅材料切割”应用技术及产品研发。这意味着,该公司前后花费近五年时间完成光伏切割设备、切割耗材产品的研发。

而在2017年,张顼和他的团队试图为高测股份带来切割业务的多场景拓展——启动“蓝宝石、磁材、半导体材料切割”应用技术及产品研发,即推进高硬脆材料系统切割解决方案在除光伏产业外的半导体行业、蓝宝石行业、磁性材料及碳化硅行业等多场景应用。

如果说,进入半导体、蓝宝石、磁材行业,是高测股份切割业务的一次横向布局,那么该公司在2024年所实现高端精密磨削场景的突破,则是第二次纵向跳跃。

在2024年年报中,高测股份吐露真意:“公司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精密磨削相关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公司磨削研发能力场景迁移,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磨削方面的设备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丝杠,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元件,可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行星滚柱丝杠是其中的一种,是人形机器人“肢体”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磨床是丝杠制造的核心设备。

在日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张顼向投资者表示:“公司前期对丝杠磨床做了技术调研和市场调研,结合公司已有的精密磨削设备研发能力,公司目前尚在研发的丝杠磨床产品拟对标海外先进设备精度及其他技术参数,希望助力行业加速国产替代。”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丝杠是个小而美的赛道,未来五年有望快速形成500亿元规模的市场需求。

不过,对于张顼和高测股份而言,他能否赶在人形机器人设备“淘金”潮到来前,率先以产品立足?

这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考验。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