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被指“主动申请成为美国在华耳目”:前彭博社记者新书揭露光刻巨头涉嫌刺探中国芯片情报
(来源:上林下夕)
一场由新书爆料引发的风波,揭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背后的大国博弈与商业道德困境。
“ASML可以成为华盛顿在中国的耳目。”一本名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的新书中引用了一位美国高级政府官员的话,揭露了光刻机巨头ASML在美中科技竞争中的特殊角色。2025年11月,这本由前彭博社记者撰写的新书引发了国际舆论风暴。书中核心指控指出,ASML在违反美国和荷兰对华出口限制后,为挽回美国政府信任,提出让其工程师在服务中国客户期间收集情报。尽管ASML迅速发表声明否认书中内容,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全球半导体行业对企业伦理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深度思考。
01 一场风波,新书指控引发ASML信任危机
《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 由前彭博社记者迪德里克·巴齐尔和卡甘·科奇合著,于2025年11月正式出版。该书副标题为“ASML如何卷入一场国际权力斗争”,将这家荷兰光刻机巨头描述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参与者。
书中披露,2023年美荷达成限制向中国销售DUV光刻机的协议后,ASML在过渡期内售出了超出合约数量的光刻机,这一行为引发了荷兰政府的强烈不满。面对美国的压力,时任ASML首席执行官皮特·温宁克据称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让公司继续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同时由ASML工程师汇报中国芯片企业的内部发展情况。书中引述一位美国高级政府官员的言论称:“ASML可以成为华盛顿在中国的耳目。”这一指控直接冲击了ASML作为跨国企业的中立性和专业声誉。
对于这些指控,ASML反应迅速且坚决。公司发布官方声明表示,“不认可该书的内容”,并指出在出版前已书面告知作者书中多处陈述“存在严重不实,并对ASML声誉造成损害”。
02 技术霸权,光刻机成为全球半导体竞争焦点
光刻机,特别是极紫外光刻机,被誉为“半导体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EUV光刻机是制造7纳米及以下芯片的核心设备,而ASML是全球唯一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企业。美国对ASML向中国出口光刻机的阻挠并非新鲜事。早在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展开强大攻势,企图阻止ASML向中芯国际出售一台价值1.5亿美元的EUV光刻机。当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亲自游说荷兰政府,白宫官员还向荷兰首相分享了一份“机密情报报告”,展示中国获得该机器的“潜在影响”。这些努力最终奏效——在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查尔斯·库珀曼向荷兰首相吕特提出这个问题后不久,“荷兰政府决定阿斯麦的出口许可证不予续期,该机器至今没有发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市场,占全球半导体产品消费总量的50%以上。ASML公司2018年16%的销售额来自美国企业,19%来自中国市场,中国是其增长最快的市场。
03 复杂平衡,ASML在中美之间的艰难抉择
ASML处于一个独特的战略位置——它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无法替代的节点,同时受到美国技术、欧洲制造和中国市场的多重影响。
从技术结构看,EUV光刻机拥有超过10万个独立零部件、5000家左右的供应商,其核心零件依赖美国、日本、德国等相关供应商。这意味着ASML无法脱离美国供应链,美国对其关键部件的出口拥有否决权。
然而,中国又是ASML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其DUV设备营收中,过去几年有40%-50%来自中国。这种双重依赖使得ASML必须在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荷兰政府同样面临困境。它既期望维持本国科技主导产业,又希望维护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同时也不愿破坏与中国的经贸关系。ASML因此需要同时满足三类经常存在冲突的政策要求。
在新书爆料中,ASML被描述为在遵守规则的灰色地带中寻找业务空间的企业。例如在限制生效前加速履约、提前出货等。这些行为本质上属于商业逻辑,但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容易被政治化解读。
04 西方媒体,国际舆论如何解读这场争议
对于ASML的争议,国际主流媒体呈现出多元的解读视角。《金融日报》等荷兰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ASML发言人已多次回应相关询问,强调公司从未提出过类似提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任何关于ASML监控中国客户的指控都会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毕竟大型跨国科技公司受制于GDPR、隐私法以及与客户签署的严格保密协议,任何主动分享客户信息的行为都足以构成法律风险和商业灾难。专家认为,这场争议反映了更深层的全球趋势:在地缘政治主导全球科技竞争的时代,企业行为越来越无法被视为“纯商业行为”,而会成为国家叙事的组成部分。
对于ASML而言,最关键的挑战是如何在透明、合规、商业利益与地缘政治压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05 中国应对,技术突围与产业链自主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中国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曾表示:“中国企业并不是完全做不出光刻机,只是从商业原则看,直接购买比自主研发更合算。如果面临最极端的情况,我们也有自力更生搞自主研发的能力。”
在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25年8月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3位。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载体。”这种技术积累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奠定了基础。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曾在2020年指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4.2万件,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这些努力为中国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环境。
中国在维护自身科技发展权利的同时,始终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徐宏大使曾表明:“在维护自由贸易及多边主义方面,中国与荷兰有着共同利益与立场。希望荷兰政府能够排除干扰,以理性和法治为原则,独立自主地作出正确决定。”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分化,ASML面临的困境仍将延续。一方面是美国不断加强的技术管制,另一方面是中国迅速成长的技术能力——2024年至2025年间,中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快速推进,包括国产化DUV、先进封装产能的扩张以及7nm及以下工艺的可持续量产。
未来十年,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可能不再局限于“谁拥有EUV”,而是转向谁能在新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企业的商业道德、国家的技术主权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将决定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最终走向。
附录:
迪德里克·巴齐尔(Diederik Baazil)和卡甘·科奇(Cagan Koc)均为前彭博社记者,两人在2025年11月合作出版了聚焦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著作《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该书副标题为“ASML如何卷入一场国际权力斗争”,因披露ASML在地缘政治中的敏感内幕而引发全球关注。
巴齐尔是彭博社驻荷兰海牙的记者,长期跟踪荷兰及欧洲经济与科技议题,目前也为《阿姆斯特丹绿报》和《金融日报》等荷兰本土媒体撰稿。科奇则在彭博社工作超过九年,并于2022年至2025年4月担任彭博社荷兰分社的负责人,对跨国企业与国际政策博弈有深入观察。书中强调,作者采用了大量独家消息源(包括参与中美ASML谈判的知情者),并对信息进行了交叉验证以确保可靠性。
两人的职业背景使其在调查中能触及高层信源,例如书中援引美国高级政府官员的言论,指控ASML曾提议“成为华盛顿在中国的耳目”,这一内容直接引发ASML官方紧急声明否认。该书被出版社形容为“一部关于荷兰企业的政治惊悚片”,试图揭示科技巨头在美中科技竞争中的艰难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