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关停老旧装置:上岸第一剑,先砍燃料油
(来源:聚烯烃人)
19 套炼油装置的淘汰并不意味着石化产业的收缩
是成品油的时代落幕,而化工新材料的时代正在开始
路透社11月6日报道,中国石油计划永久关闭 19 套老化的炼油和化工装置,其中包括一套已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机组,以及十八套运行超过二十年的老旧装置。这是北京遏制炼油产能过剩、提升下游效率的系列举措之一。
从行业整体看,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目前约为 9.5 亿吨,其中 2005 年以前投产、运行超过二十年的炼油装置共有 89 套,合计产能约 2.99 亿吨,占比达到 31.5%。在这样的大盘结构下,中国石油此次关停的 19 套老旧机组更像是对冗余燃料油产能的一次阶段性出清。被淘汰的装置应主要集中在以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生产为主的传统炼油环节,而并非承担乙烯、聚烯烃等化工产品生产任务的现代炼化一体化设施。
— 背景—
燃料需求结构性下滑
中国燃料消费的减速是此次淘汰行动的现实背景。卓创数据显示,今年 1–6 月国内汽油消费量约为 7575 万吨,同比下降 7.23%;柴油消费量约为 8824 万吨,同比下降 4%。随着电动车在城市和城郊交通的加速渗透、公路货运中 LNG 重卡的快速替代,以及地方政府对燃油车保有量的结构性调控,国内成品油消费呈现出持续疲软的特征。炼厂开工率也反映出这一趋势:主营炼厂依靠一体化优势维持在约 83% 的较高水平,而对利润高度敏感的山东地炼今年以来开工率徘徊在 53% 左右,显著低于往年同期。
根据长期的数据,中国油品需求不是短期内下滑,更可能已经进入“永久性萎缩”阶段。国际能源署(IEA)估算,2019 年已有约 120万桶/日的石油需求被电动车、公共交通及 LNG 卡车替代;到 2030 年预计将再减少 250 万桶/日。其中汽油需求在 2021 年已达峰值(380 万桶/日),预计到 2030 年将下降至 250 万桶/日,年均降幅约 6%。柴油需求预计到 2030 年将下降至 310 万桶/日,年化降幅 2.1%。在这一背景下,炼油行业产能过剩已无可回避,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小型老旧装置成为政策主导下的必然选择。
— 对比—
烯烃产业链韧性依旧
然而,成品油的下行趋势并不等同于聚烯烃行业需求的下降。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所对应的终端市场,与汽柴油消费的相关性极低。包装、电商物流、外卖餐饮、医疗耗材、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的需求仍在扩大,这意味着烯烃链条的供需结构并未出现类似燃料油的系统性萎缩——2025 年计划新增 PE 产能约543 万吨,PP 产能约 640 万吨,扩能节奏尚未停下。
虽然截至目前,运行超过 20 年的 PE 装置占比约 15.41%,其中部分已长期停车或运行不稳定;PP 装置中投产超过 20 年的产能占比为 12.03%。虽然部分老旧装置能耗偏高、难以生产高端牌号,的确面临逐步退出的压力。但对于一个需求仍保持韧性的产业链而言,但这一退出需要政策推动,节奏相对缓慢。
— 转型—
炼化一体化成为新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在淘汰老旧炼油装置的同时,也在加速向炼化一体化方向转型。路透社今年6月报道,中国石油已于大连关闭其 41 万桶/日的超大型炼油厂,这是国内首次全面关闭国有大型炼厂。该厂以燃料油加工为主,缺乏现代烯烃装置配套,难以适应当下油品需求下降的结构性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石油正在大连长兴岛建设新的炼化一体化综合体,其中包括一套 20 万桶/日的炼油装置、年产 140万吨乙烯的裂解装置,以及配套的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烯烃弹性体装置。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区,中国石油关闭的是低效燃料油时代的旧产能,而新增的是以乙烯及下游聚烯烃为核心的现代化一体化产能。
这一模式不仅在大连出现,也是国内炼化行业的普遍趋势。近年来,中国大部分新建乙烯项目均与大型炼厂配套建设,形成“油头化尾”的综合体结构。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布局了 9 个和 7 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通过扩建或升级一体化装置增强化工板块的权重,抵消传统燃料业务的下滑压力。
————
将这些趋势放在一起观察,可以看到此次中国石油关闭 19 套老旧装置的核心并不在于压缩化工链条,而是回应成品油需求结构的持续下行。关停所削减的是成品油时代的冗余产能,而化工用油及相关裂解产能反而在持续增强。对于烯烃产业链而言,需求基础仍然稳固,下游供应向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的方向收敛,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逻辑并不会因炼油端的收缩而受到实质影响。
作者 | Cla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