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Up主们,掌控了B站最新的流量密码
作者|李楠
AI创作正在成为B站上新的流量密码。而且诸多信号显示着这种密码的有效性。
首先是B站刚刚披露一组数据。在第三季度,B站上每个月都有接近10万的AI相关UP主活跃于此,AI相关内容的日均投稿量同比增长83%。
更直观的是亲身感受。如果你最近经常浏览B站,那么首页上刷到AI视频的频次可能明显增加。同时反响强烈的AI爆款视频开始密集涌现,视觉效果之好让人不禁感慨:原来AI已经能做到这种程度!
一种群星涌现的感觉。或者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AI创作走了B站一贯流行的抽象、整活风格,让科比实现“赛博永生”。有的是温情续写,把《你的名字》这样留有遗憾的动画作品进行补完,给粉丝发糖。
西游记依然是内容创作的灵感富矿。有人依据每个角色的性格和故事,量身定制歌曲并拍成MV,引来《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主动安利。还有人从国外综艺寻觅创意,做出了以远古沧龙为食材的《地狱厨房》,并自然融入了“九转大肠”这样的名场面,让人大笑。
当然也有严肃向内容。比如用具备电影质感的AI镜头,讲科普故事。这些创作都会让你对当下的AI创作潜能有真切感知。
我们找到几位AI爆款视频创作者,聊了聊他们的创作思路、故事和技巧。他们多是95后,也有80后,其专业背景都跟AI没有关系,甚至有人曾反感AI。而现在,他们使用AI的态度是一致的坚决。
一次AI创作可以换来几万或更多粉丝。AI不仅改变创作者的生活,也在改变他们的事业。
用Sora接棒新海诚,以及让科比“复活”
龙林,98年出生,大学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毕业后打理起家里的汽车配件生意。前段时间看到某个UP主谈Sora2对动画二创内容的影响,觉得“太厉害了”,于是立刻下载Sora,搜罗邀请码,想看看效果。
实际龙林一直对内容创作有兴趣。前两年Stable Diffusion刚出来,听说可以直接在本地部署。他查看了一下自己电脑配置参数,感觉也能运行,就尝试生图。虽然效果受显卡算力限制,但图片生成后,让他感慨,“原来AI已经可以做这种事情了”。
这次尝试Sora,龙林便用之前的人物设计图作素材。给到的指令很简单:展现这个女性角色在战场上拼杀。效果之好让他心里浮现一句话:人人可当动画导演!
龙林把这段Sora首作发在B站,之后连续三天,每天更新一部Sora短片。今天技术上不成限制,龙林有很多创作想法可以尝试。作为资深动漫迷,喜欢的动画IP都成了他的创作源泉。
内敛细腻的《冰菓》,温馨治愈的《轻音少女》,借助Sora,龙林在这些作品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故事。虽然受限于Sora的限制,不容易把故事做长,只能小小变动一下世界线,但对粉丝来说,见到了圆梦的可能:动画制作组不给做的,咱们自己搓。
续写是龙林的主要创作思路。他的爆款也是由此诞生。10月22日,龙林发布了《你的名字》的AI续写,B站播放量超过450万,投币达到17万。于是一个萌新UP主,立刻拥有了上万粉丝。还有人付费充电,期待后续更新。
《你的名字》是新海诚转折之作,讲述了奇幻的爱情故事,结尾时男女主泷和三叶的重逢,给了观众无尽欣慰与感动。然而重逢之后的故事,影片做了留白,成了不少粉丝的遗憾。我们喜欢某个人,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他或她会有happy ending,还希望看到他们具体的幸福。就像对糖的渴望总是不够,我们想要吃更多糖。
龙林首先做的就是用AI发糖。他让重逢的泷与三叶加上联系方式、约会、逛街、观赏烟花,说出“我喜欢你”,还让泷意识到自己跟三叶早就认识早有联系。粉丝们圆梦了,收获了新的满足和感动。
而龙林也设置了留白,既加强了短片的情感冲击,也给之后的创作留出空间。他告诉硅星人,会继续在《你的名字》这个IP上更新三章,但之后不只是发糖,还要构建完整的故事线。
回过头看,虽然Sora动画的质感远远不及动画原作,但龙林发现,它相比目前市面上其他AI,在还原特定类型或人物动画风格时,表现要好很多。“其他AI软件生成的风格往往带有独特印记,而Sora可能因为训练数据中包含大量新海诚风格的视频,所以能较好地还原。”
同样是被Sora的能力打动,“抽乐个大象”选择了抽象整活之路。
大象从事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工作,本来也跟AI没什么关系,但出于对内容创作的兴趣,一直关注AI图形生成和视频生成。Sora2的发布让他有机会把以前的想法落地成真,“如果科比还在世,他看到恶搞视频会作何反应?”
身为80后篮球迷,大象自然了解科比。而他发现Sora生成的视频“真实性很高”,不容易出戏。
具体来说,Sora可以把人物的面相和声音做很好的固定,之后再通过一长串详细的提示词,对衣服颜色、材质,以及场景布置等做详细描述,就可以让整个视频获得不错的一致性。在这个前提下,便可以尽情发挥创意。
其实围绕科比的AI创作密集涌现,大多走了抽象搞笑路数,而大象凭借“牢大受尽凌辱遭老罪Reaction”的思路脱颖而出,爬上了B站全站排行榜的第6名。
这是一部AI套AI的作品。大象用Sora生成的科比端坐在镜头左侧,其他博主用AI做的恶搞科比视频在镜头右侧。由此形成反差,让大象的科比更有真实人类的感觉。
有网友评论,这个科比长时间坐在镜头前,搭配平淡的语调,没有出格的动作,努力试图表现得自然,是一种自己曾经熟悉但又已经逝去的生命,以牙牙学语的孩童形态重生的复杂感觉。还有网友表示,这让科比实现了“赛博复活”。
于是跟龙林续写动画故事类似,大象的创作也让科比粉丝得到了情绪价值的满足。这给他带来了点赞,粉丝,乃至于商业合作。此时他成为UP主才一周时间,连B站的后台操作都不熟。
从这个角度看,Sora既是内容创作的利器,也成了打造副业的工具。不过大象对创作本身的投入也不少,单是包括Sora在内的AI工具订阅费,每月大概2000元。而在时间层面,他每天会投入6到8个小时,比对主业的投入还多。
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一场另类美食综艺
如果说前面两位创作者主要以创意取胜,那么“黄浦江三文鱼”的AI视频还叠加了更复杂精细的制作,以及更为明确的创作计划。
他的作品《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已经有700多万播放。有人评论,这达到了真实综艺节目的水准。还有人评论,这是自己看到的最牛X的AI视频。
三文鱼,28岁,上学时学会计,后来做新媒体运营和编辑,再后来跨进AIGC领域。他是几个创作者里,自学AI最久的一个。也是个人创作者里,单部作品工程量最大的一个。一个镜头可以写满一页word文档,而这个镜头所在提示词文档有78页,四万多字。
三文鱼的创作改编自真人秀节目《地狱厨房》。作为厨艺竞赛类内容的粉丝,三文鱼对这档节目中主厨戈登的经典台词和趣味梗印象深刻。当发现AI在视频生成上技术成熟,自然也要尝试——他想把恐龙和沧龙当作食材,没有AI可拍不出来。
创作不是一蹴而就。他先是把霸王龙、翼龙、三角龙们做成三菜一汤,用来验证AI创作的可能性,然后才在10月中下旬,推出《地狱厨房:白垩纪挑战》的正式节目。六位国际小厨挑战地狱厨房的黑袍厨师,任务是把已经灭绝的沧龙做成美食。
不难猜想,三文鱼的视频是奇幻加搞笑的风格。
事实上,已经放出的两期节目都让人捧腹。不同国家的厨师搭配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剧情、配乐,再融合网络热梗等流行元素,收获了大量好评。比如韩国厨师搭配韩剧,日本厨师结合日漫,而首先出场的印度选手,复刻了“九转大肠”的名场面。
但节目的出彩不仅是搞笑,内容的严谨也是加分项。即便食材是沧龙,三文鱼想让烹饪方法尽量合理。
拿出场的中国厨师为例。因为设定是来自上海的主理人,三文鱼为她设计了融合菜的菜式。又考虑到龙肉质地可能偏老,所以有了先低温慢煮、保持内里鲜嫩,再通过快速爆炒锁住风味的烹饪步骤。
如此多的细节考量,可以想见背后的工程量有多庞大。好在三文鱼对AI的运用已经相当纯熟。
对AI最常见的期待,是让它给自己打工。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榨取AI能力,尽量减少人的投入。三文鱼的综艺节目,除了基本框架,整个流程都用AI辅助。
大致上,他自己决定故事梗概、胜负结果、厨师形象、菜品及胜负原因,然后把框架丢给AI,生成整体脚本。之后再把六位厨师分成六段故事,逐一细化。
超长的提示词就是在ChatGPT、Gemini等帮助下完成的。通过设定身份(如综艺导演)和期望的氛围,用AI能生成具体提示词内容,远比手工撰写效率要高。之后再用可灵、Veo等工具生成镜头视频,反复打磨。
有意思的是,三文鱼在今年4月发布了B站的第一部AI创作,当时他对AI效果各种吐槽,还说“Ai从入门到放弃”。但只过了5个月,他的AI视频便有了截然不同的质感。
这离不开AI能力的快速迭代。三文鱼说,自己每个月都会被震惊。尤其是今年。Nano Banana在图片编辑上几乎替代PS。Veo3和Sora2神仙打架,生成的视频足够以假乱真。
三文鱼也不断迭代自己的AI技能。顺带一提,这个AI熟手不建议在网上花钱报课来学习AI创作,“亲身经历,骗人的比较多”;在B站或油管找些优质教学视频,自己摸索就好。
凭AI科普收下百万粉丝,AI不是用来降本增效
大圆镜科普的每个镜头都像真实的电影片段,但都不是从电影剪辑而来。
这是个诞生不满一年的新人科普UP主,但粉丝超过104万。从今年4月开始,大圆镜以固定频次发布AIGC科普作品。主要内容分专题展开,先是“生命科学简史”,再是“大脑简史”,最近又推出了“运动与科学”系列。
这展现了AI的另一种广阔可能。起初,大圆镜团队以为AI只是降本增效的工具,不必出门拍摄,只要用AI生成镜头就可以。后来发现,AI其实是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工具。
观念转变来自一次选题。当时大圆镜准备做大脑意识的科普,发现可以用AI完整展现神经回路和神经元,而这类内容,之前受限于制作工具,很少有科普团队能做出来。
换言之,AI可以轻松进入人的身体、上天入地、穿梭时空。于是靠传统方法很难完成的选题,都可以尝试了。
“比如在穿梭古今这点上,我们可以随意的回到任何一个诺奖时刻,沉浸式带大家那个瞬间,走到那个科学家的生活里,去观察为什么有这个科学事实的诞生,为什么有这个科学成果的诞生。”
大圆镜由此确立了自己的内容优势。
相比娱乐向内容,科普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更进一步。信息的准确严谨,自不必说,但必须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的优异,才能达到普及大众的效果。大圆镜同样在全流程上用AI帮忙。过程是这样的:
在确定选题后,先借助GPT等工具搜集海内外资料,撰写文案。再由ElevenLabs生成旁白。
之后回到GPT,让它理解文案,分析文案更接近哪位导演的叙事风格、叙事节奏,以便生成视频可以有更好的电影质感。
接下来制作分镜。先由工作室人员写出部分分镜,定好影片节奏、语调、光线,之后交给AI学习,生成剩下的镜头。
文生图是最繁重的环节。这决定了镜头基本的影调、表达和构图内容。大圆镜用到了Midjourney。
再之后是文生视频。即梦和可灵是主要工具。两个工具各有优势。强调运动和运镜的镜头交给即梦;相对静态、侧重人物情感和镜头质感的镜头交给可灵。
最后,借助剪映等工具完成剪辑和配乐,一部有强电影质感的科普视频便就此成型。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用剪映,也跟它的AI能力有关。
总的来说,大圆镜的案例证明了AI工具在严肃用途的潜能。不过真正的制作过程并不像上述概括那样轻松。在制作分镜时,AI生成的镜头有大约70%要经过人工修改。文生图环节,生成结果基本有10:1的淘汰率。
一支7分钟的影片大概有200个镜头,相当于生成2000张图,选出200张。
不同创作指向同个信号,“人人可做导演”的时候终于到了
关于AI能做什么,对技术有很强信念的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但更多人需要看见才能相信。
前面几位AI创作者,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对工具的挑选和使用也有差异,然而他们的评论区有一个共同的声音:这才是AI的正确用法。显然这里的“正确”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对视频质量和AI能力的肯定。
不管是续写动画,还是自制综艺;不管是让某个自己喜欢的人物“赛博永生”,还是用AI做出类似实拍电影的效果讲述科普故事,都证明了,AI已经可以做出远超大众预期的作品。不仅是超出普通人预期,也让内容创作者自己惊讶。
龙林在续写《你的名字》之前,先用Sora做了一段新番《绝妙舞步》的跳舞片段,来测试Sora在肢体语言方面的潜力。看过番剧的网友评论:这比原版好。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里,龙林感觉每一步都好像把Sora研究到头了,但突然冒出新灵感后再去尝试,发现Sora都可以实现。
还有一个“反常识”的细节。有网友戏称,龙林喂给AI的描述“不亚于一篇博士论文”。而龙林发现,Sora理解能力很强,根本不需要特别多的提示词。尽管对提示词的要求跟具体创作思路有关,但这也说明,AI进化的速度比大部分人所想的更快。
AI加速了这个世界,“快”是它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你可以两三天做一个有趣的小视频,也可以用两周时间做一个复杂、精细的长一点的视频。只要你有创作的想法,AI就能把它变成作品。
在围观各种精巧的AI视频后,有一种论断概括了正被AI重塑的视频创作生态:全民制作人的时代来了。或者借用龙林的作品标题,“人人可当动画导演!”
导演曾是看似遥不可及的角色,但创作影视动画已经成了触手可及之事。只要你把AI用起来。
(来源: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