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看待2%的通胀目标,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要发挥政策合力

2025年11月13日,19时09分33秒 投资建议 阅读 3 views 次

主要物价指标已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回升迹象。10月,CPI同比由降转涨至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6个月扩大,为2024年3月以来最高;PPI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市场权威专家认为,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是供需两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也需要发挥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效应,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

物价近期有企稳迹象

今年以来,随着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促消费政策加力、扩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主要物价指标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回升迹象。

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央行制定的通胀目标大多是中长期的政策目标。

比如,2012年美联储明确采取2%的灵活通胀目标制,在当时的声明文件中就特别强调了这是美联储的长期目标。从之后的实际情况看,目标提出后,美国通胀率仍低于2%,直至2017年初才回到2%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对我国2%左右的通胀预期目标也应从中长期的视角合理看待;而且,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效果显现通常还有一定的时滞。

业内专家认为,要逐步转变宏观调控思路,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更多转向促消费、惠民生。供给端要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低效、无效供给市场化出清。需求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社保、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宏观政策思路转变效果加快显现

在市场看来,我国物价低位运行,从根本上看是供强需弱的实体经济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

市场专家表示,从需求端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背景下,传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的增长动能和投资需求不断上升,但短期内难以填补传统投资需求放缓的缺口。

从供给端看,长期以来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下,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低效和无效供给,过度竞争也导致部分新兴行业产能扩张较快。

近年来,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同时宏观政策思路也在发生转变,效果正逐步显现。

比如,连续两年出台大力度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更多高品质智能家电产品走进居民生活,财政部还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这些都体现出我国宏观政策思路在加快转变,更加关注惠民生、促消费。

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比上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发挥。

今年以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同时也在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投资于人,从过去的投资项目建设为主向改善民生、促进消费为主转变。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已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尤其是高质量的服务消费空间巨大,逐渐释放这部分需求潜能,有助于实体经济供求动态平衡。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