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泡泡玛特直播事故:潮玩经济不能靠“收割粉丝”续命

2025年11月07日,10时44分35秒 科技新知 阅读 9 views 次

“嘛,这东西卖 79 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11 月 6 日晚,泡泡玛特直播间工作人员的两句私下对话,经镜头意外曝光后引发全网震荡。这场被网友戏称 “官方吐槽最致命” 的直播翻车,不仅让 79 元的 DIMOO 挂链盲盒成为众矢之的,更撕开了潮玩行业高溢价背后的信任危机。

表面看,这是一场直播话术失控引发的公关事故;深层看,却是品牌定价逻辑与消费者价值感知长期脱节的集中爆发。作为潮玩行业的领军者,泡泡玛特常规盲盒单价多集中在 59-99 元区间,79 元的挂链盲盒本就处于定价中高位,而其成本与售价的巨大落差,早已埋下争议伏笔。此次工作人员的直白吐槽,不过是戳破了 “IP 溢价” 的皇帝新衣 —— 当连品牌内部人员都质疑产品价值,所谓的 “情绪价值买单” 便沦为自欺欺人的话术。更令人不适的是 “会有人买单” 的轻慢回应,将消费者的热爱简化为盲目冲动,暴露了品牌对粉丝信任的傲慢消耗。

这场风波绝非偶然。今年 8 月,泡泡玛特 THE MONSTERS 系列迷你盲盒就因 79 元单价引发争议,消费者吐槽 “体积小、做工普通却定价偏高”;9 月,SKULLPANDA 毛绒挂件新品 159 元定价遭遇二手市场 “破发”,6 款普通款售价低于原价,老粉直言 “换个皮肤就涨价 30 元,感受不到诚意”。叠加此次直播事故,不难发现泡泡玛特的定价策略正遭遇市场反噬。数据显示,其产品在二手平台已陷入全线跌价潮,LABUBU 搪胶吊卡从 4000 余元跌至 400 元,爆款系列端盒价格腰斩,背后是消费者对 “高价低质” 的用脚投票。

值得警惕的是,泡泡玛特的高定价底气,建立在远超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之上。2025 年上半年,品牌整体毛利率高达 70.3%,海外市场更是达到 71.3%,中国业务分部利润率飙升至 49%。一边是持续高企的毛利率,一边是消费者对定价的普遍质疑,这种失衡恰与市场监管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的要求背道而驰。指引明确规定,盲盒价格应 “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确定”,且 “不应与同质同类非盲盒商品价格差距过大”。79 元的挂链盲盒究竟是否符合 “合理定价” 原则,泡泡玛特需给出明确的成本公示,而非仅以 “核实处理” 敷衍公众。

潮玩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本是 IP 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年轻人为 DIMOO、SKULLPANDA 等 IP 买单,本质是为治愈感、收藏欲等情绪价值付费,但这种付费的前提是对等的尊重与透明的价值。当品牌将粉丝的热爱视为 “割韭菜” 的底气,用 “会有人买单” 的心态透支信任,最终只会失去立身之本。此次事件中,网友直言 “更想要被尊重的感觉”,恰恰说明情绪价值的核心是尊重,而非单纯的 IP 符号堆砌。

泡泡玛特的直播翻车,为整个潮玩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理性回归,靠饥饿营销和 IP 溢价的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品牌既要正视定价与价值的匹配度,公开成本构成与定价逻辑,遵守行业规范;更要摒弃 “流量至上” 的傲慢,真正倾听消费者声音 ——9 月泡泡玛特推出 59 元低价盲盒时引发的 “听劝了” 刷屏,已证明合理定价能激活市场活力。

盲盒可以隐藏款式,却不能隐藏价值;IP 可以溢价,却不能透支信任。79 元挂链的争议,本质是对潮玩行业的一次价值校准:当 “官方吐槽” 都承认定价虚高,品牌更应停下 “收割粉丝” 的脚步,回归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唯有将 IP 影响力转化为品质竞争力,让价格与价值对等、营销与真诚同行,潮玩经济才能摆脱 “昙花一现” 的命运,实现长久发展。否则,再热门的 IP,也终将在信任崩塌后被市场抛弃。(密度财经特约评论员 张一)

(来源:新浪科技)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