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空科技后,这些知名基金经理反思出什么布局计划?
当科技赛道成为今年A股“最靓的仔”,一批未能踏准节奏的基金经理,并未回避业绩压力,而是以千字“小作文”的形式,在三季报中写下了一篇篇融合专业反思、幽默自嘲与未来预判的“真心话”。
相较于以往的程式化表述,如今的“小作文”满是“刀刃向内”的坦诚。有人反思交易策略的有效性,有人自嘲“老登组合跑不赢科技疯涨”,有人长文写下“乐见同行赚钱,行业形象好了”的豁达,有人直面建仓难题,还有人袒露“深夜焦虑”,点破规模对调仓的束缚。
这些直面争议的细节拼凑出的,是专业投资人面对市场波动时的真实思考:当“赚钱像呼吸一样简单”时,为什么他们选择“不跟”?在分化的市场里,如何在狂热中保持清醒?又怎样在争议中锚定长期?
“踏空者”的反思与自嘲
回顾三季度,在科技板块亮眼行情的带动下,A股市场“赚钱效应”持续升温。Wind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年内净值涨幅超过100%的基金共有53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多只重仓科技方向的产品稳居业绩前列。
有基金经理调侃称:三季度的市场呈现出“慢牛”的特征,极少数科技龙头负责“牛”,其他股票负责“慢”。在此背景下,也有不少老牌知名基金经理因持仓风格差异遭遇“踏空”,但他们在定期报告中并未回避这一现状,反而以专业视角展开深度复盘。
“与其郁闷和道歉,不如对一个交易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和短期时效性加以判断。”银华基金旗下的百亿基金经理焦巍在季报中直言,越是在这种时刻,越是对一种策略进行全面考验、反思和调整或坚持的机会阶段。
作为典型的踏空者,焦巍坦承:由于风险偏好、资金交易方面的原因,红利策略和在管的产品表现不佳。三季报显示,银华富裕主题A的当季净值增长率为-3.89%,跑输基准17.8个百分点,业绩压力显而易见。
同时,他也承认当前的科技发展处于重大变革的时刻,也会在未来深深改变社会的构造和投资的结构。“但重温历史,类似的机会每十年总会重现。”焦巍认为,市场周期的本质,不在于对新兴事物的准确把握,而在于人类的遗忘。真正的挑战,也不是在于能够及时学习新知识,而是在于在下一次繁荣到来时,依然牢牢记住那些古老的教训。
面对科技股的强势,南方基金的恽雷则以“老登”自嘲。这位管理着四只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表示,三季度伴随着市场对人工智能算力需求预期的进一步提升,不少科技公司估值大幅扩张,而他略显“老登”的投资组合更是远远落后。
“确实当‘勇气’和‘成长’变成基金业绩和排名胜负手的时候,(我)所关注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股息率,估值显得不合时宜。”恽雷调侃背后强调,又是一次在顺境和逆境检验自身的机会,需要不断磨炼心性,保持平常心,做好日常的投研工作可能是当下最为合适的事情。
同样坦诚的还有鹏华成长先锋基金经理陈金伟,他撰写了5000余字的深度研判,其中“虽未持仓科技,但乐见同行获利”的言论引发市场热议:“虽然没有科技股,但同行超配科技股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整体跑赢指数,这会提升整个主动权益行业的社会形象”
“对比前两年在非工作场合,我们尽可能避免提及自身的职业,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是受益的。”陈金伟表示,尽管自己因未持仓科技股而在这个阶段业绩落后,但也乐于见到科技股的大幅上涨。
对于未参与科技行情的具体原因,广发主题领先基金经理冯汉杰的解释更为学术化。他表示,价值投资并不区分价值风格和成长风格,但是应当回避自己看不清长期价值的资产,这更多是一个能力问题。
基金季报里的“真心话”
在基金投资中,定期报告不仅是业绩的“成绩单”,更是持有人了解基金经理的一扇窗。“尤其是那些写进小作文的可为与不可为,可以帮助投资者加深对于权益基金经理的了解。”某沪上投研人士表示,这是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和框架的切入点,也是观察基金经理言行是否一致的一扇窗。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多份定期报告发现,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正以更鲜活的笔触、更坦诚的态度,去详细写下自己对过去市场的分析与反思,不仅风格各有特色,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甚至直面市场争议。
例如在管规模超过200亿元的知名基金经理徐彦,此前就因新基金建仓节奏引发市场关注。在市场热度攀升、投资者情绪高涨的阶段,他管理的大成兴远启航因建仓缓慢、业绩波动平淡,一度被质疑“踏空”行情。
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基金终于完成建仓动作,股票市值占基金总资产比例由二季度末的0.72%提升至60.89%。而根据基金合同,其投资于股票、存托凭证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60%至95%。
这意味着产品仅“踩线”达到权益仓位最低要求,足见徐彦的谨慎态度。“新基金建仓的难度更大。”徐彦在季报中直言,与管理的其他基金一致,该产品同样买入了一些相对更有安全边际的个股,但他也坦承,“可能未必是多好的投资机会”。
这种困境在机构投资者中颇具代表性。景顺长城旗下的百亿基金经理杨锐文,几乎在每一个定期报告中都会写下数千字的“小作文”阐述自己的分析与感受:“过去三年,许多投资者未能实现盈利,这一直是我心头沉重的负担。每当夜深人静,焦虑与不安常使我难以入眠”。
在三季报中,杨锐文再次直面规模带来的挑战:庞大的规模使得短期交易成本高昂、灵活性受限,这决定了必须摒弃追逐热点的短期行为,转而坚持长期投资视角,“由衷希望更多持有人能够理解,我们无法轻易跟随市场热点频繁调仓”。
对于业内出现应当在“牛市重势、熊市重质”中做反复切换的思路,冯汉杰明确表示反对:这是一种高风险的举动,在高风险行动中的成功经验,可能反而加大了长期巨大失败的概率,尤其是在对长期收益有信心的情况下,更加没有必要采取这种过度冒险的举动。
四季度投资棋局如何下
随着四季度投资窗口的开启,基金经理在季报中不仅反思过去,更对未来市场走势和调仓策略给出预判。
对于“牛市思维下,只要不买红利和消费资产,赚钱就像呼吸一样简单”的言论,焦巍保持了冷静视角。他认为,这类言论让基金经理感觉到历史永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节拍上演。市场是不是“牛市”,其实和投资关系不大。
“一个良好的‘牛市’需要较好的上市公司盈利支持,也不可能脱离估值的引力,把树长到天上去。如果一味认为在‘牛市’环境下就可以脱离基本面而极度狂热,2015年的教训历历在目。”在焦巍看来,红利和价值投资之所以难以坚持,就是因为其大道至简。
具体到操作层面,焦巍强调需构建“理性投资体系”:投资对象必须商业模式简单、估值便宜、现金流充沛而且有回报投资者的意愿。他认为,这些简单的选股思维在重大的技术变革时期,确实难以符合宏大叙事的需要,也画不出陡峭的成长曲线,但也唯此原因不会被叙事裹挟,估值高高在上,给了守住安全边际、埋头拾贝的可能。
杨锐文认为,过去一年,科技板块的亮眼表现与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印证了当初对科技股的乐观预期。但A股市场时常呈现显著的极端化特征,此轮行情高度聚焦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科技领域,并未实现向其他板块的有效扩散。
杨锐文表示,尽管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热门赛道交易拥挤度已处于历史高位,资金虹吸效应显著,甚至已引发局部泡沫化风险。“当下的市场异常亢奋,但更需保持冷静,理性看待市场热度。”
对于科技股的后续机会,杨锐文并未否定,但更强调“理性参与”。在他看来,在市场情绪亢奋、部分板块交易拥挤度较高的阶段,更要重视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这不仅是为了在产业成长的红利中把握机会,更是为了通过审慎的资产配置和持续的结构优化,从而提升投资组合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力求在长期发展中行稳致远”。
陈金伟则认为,当下投资者普遍不相信反内卷和促内需,只相信科技牛,而一个真正的长牛,尤其是科技股的长牛,最需要的恰恰是“反内卷”和“促内需”。以硬科技为例,只有反内卷成功,产业合理分工,企业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和一体化,硬科技的盈利周期才可以不像历史上那么短。
杨锐文同样强调对“反内卷”政策方向的看好,核心在于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低水平“价格战”转向高价值“价值战”,通过政策引导淘汰低效产能,促使资源向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集中。
在他看来,过度“内卷”已对经济健康构成威胁,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容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但需要明确的是,“反内卷”并非简单的供给侧去产能,其核心目标不一定是推动价格普遍上涨,而是推动产业生态从“拼价格”向“拼价值”的系统性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