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微软AI相关支出激增89%,考验投资者信心

2025年10月30日,19时18分49秒 美国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专题:聚焦2025年第三季度美股财报

科技巨头们正押注人工智能(AI)的未来,而这一未来的核心是装满嗡嗡运转服务器的巨型数据中心。

如今,推动 AI 发展所需的惊人成本愈发清晰,这正考验着华尔街投资者的神经。

来自科技行业不同领域的三家领军企业 —— 字母表公司(Alphabet Inc.)、Meta 平台公司(Meta Platforms Inc.)和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 上季度资本支出合计约达 78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89%。

这笔资金大部分用于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为数据中心配备图形处理器(GPU)和其他设备。三家公司均上调了未来支出预期,即便投资者早已对 “巨额支出” 有心理准备,此举仍引发了市场不安。

Meta 和微软在季度财报中披露支出数据后,周四盘前交易中,Meta 股价下跌 8.3%,微软股价下跌 2.7%。Meta 同时警告,2026 年的支出将 “显著高于” 2025 年。

尽管谷歌投资者对其资本支出增加基本坦然接受,推动该股在盘前交易中上涨逾 7%,但这三家公司的财报仍让 “AI 是否正在形成泡沫” 的质疑再次浮现。

在与微软高管的电话会议中,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马克・莫尔德勒问道:“你们是否有信心 AI 投资会带来回报?或者,坦率地说,我们是否正处于泡沫之中?”

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Amy Hood)重申,即便近几个季度已投入数百亿美元,公司仍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 AI 及其他服务的需求。“我本以为我们能迎头赶上,” 她说,“但事实并非如此。需求仍在增长,而且不只是在某个领域增长,而是在多个领域全面增长。”

微软曾以 130 亿美元投资支持 OpenAI,助力开启了人工智能热潮。如今,这家软件巨头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被视为其维持 AI 领域领先地位的关键举措。

即便如此,微软上季度(9 月所在季度)资本支出仍创下 349 亿美元的纪录,令投资者感到意外。

微软旗下 Azure 云计算部门是其收回这些投资的主要渠道,该部门营收持续快速增长,但增速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若能实现更高增速,将更能证明当前的巨额支出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字母表公司旗下的谷歌给出了更为乐观的前景展望。谷歌表示,其 Gemini AI 助手目前月活跃用户达 6.5 亿,较三个月前增长 44%。首席财务官阿娜特・阿什肯纳兹(Anat Ashkenazi)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透露,2025 年前九个月,谷歌云平台签下的十亿美元级订单数量,已超过此前两年的总和。

谷歌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34%,达 152 亿美元,超出 148 亿美元的市场预期。但谷歌的支出也在攀升。阿什肯纳兹表示,公司预计今年资本支出最高将达 930 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期的 850 亿美元;明年这一数字还将 “大幅增加”。

周四,云计算行业龙头亚马逊(Amazon.comInc.)将公布财报,届时投资者将能更清晰地了解该行业整体状况。苹果公司(Apple Inc.)也定于当天下午发布季度业绩

在周三发布财报的三家公司中,Meta 的情况最令市场震动。除了公布高达 160 亿美元的一次性税务支出外,Meta 还警告称,明年资本支出增速将 “显著加快”。

与微软和谷歌不同,Meta 并非面向外部客户的主要云计算服务商,这意味着其巨额支出可能面临更高风险

若微软和谷歌高估了市场对 AI 服务的需求,它们仍可将多余算力出售给其他客户,而目前外部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依然旺盛。两家公司均报告未完成订单(即客户承诺未来支出的总额)大幅增长。

微软面向商业客户的未完成订单(含部分非云业务支出)达 3920 亿美元;谷歌的未完成订单为 1550 亿美元,较 18 个月前几乎翻倍。

对 Meta 而言,AI 投资的回报前景则相对模糊。这家正将 AI 服务融入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公司表示,相关投资将帮助其提升广告定向精准度 —— 广告业务是这家总部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周三的财报电话会议上,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若最终出现基础设施过度投入的情况,公司有应对方案。他举例称,一种方案是将多余算力用于核心业务,另一种则是将算力出售给其他企业。

“我们目前尚未采取这类举措,” 他说,“但显然,若真的出现过度建设的情况,这会是一个可行选项。”

Meta 的 “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部门也面临支出相关的担忧 —— 该部门负责研发 AI 智能眼镜及其他可穿戴设备。该部门第三季度亏损 44 亿美元,营收仅为 4.7 亿美元。

尽管如此,扎克伯格仍称智能眼镜是 “巨大机遇”,并认为在 AI 领域,更大的风险在于投入不足而非过度投入。

“我认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能看到核心业务从中获得回报,” 他表示,“这让我们有充分信心加大投资力度,我们要确保不会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

责任编辑:郭明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