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回落,等待快手的是“从从容容”还是“连滚带爬”
文 | 思辨财经
在AI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刺激下,快手2025年在资本市场可谓斩获颇丰(股价高点较年初上涨2倍有余)。当许多朋友以为接下来市场将继续“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剧情时, 10月之后股价从高点的92港币下跌至撰稿的74港币左右,加之近期多条业务线负责人更换,“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观点也随之泛起。
尽管有可灵的AI业务为公司注入了更大的看点,有朋友仍然担心短期基本面将受到冲击。基于此我们撰写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快手商业化效率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短期主要看点集中在AI化的商业化工具和组织架构的优化两方面;
其二,平台短期运营稳定性预期仍然相当之高,后期重点观察策略的落地执行方面。
AI商业化工具修正“制度”缺憾
作为一家短视频平台,快手始发于直播,发迹于带货直播,外循环广告贡献公司未来想象力,分析快手不妨先从此处入手。
在此之前我们对此曾有过较为详尽的分析:若要突破单一业务的天花板(如电商行业整体成长性缓慢下降),快手需要将自身打造为流量平台,如扩大外循环比重以实现企业长期增长率的稳定。
如今回顾该观点,觉得仍有完善空间。
回顾快手成长史,其之所以能够从gif图制作工具软件转变成为一家庞大的短视频平台,运营初期采取的“扶助中腰部网红”策略功不可没,可以让快手在下沉市场迅速收获各类达人,丰富内容生态,实现用户规模的跃升,同时对快手的商业化和运营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对比同类企业,虽然同为算法分发内容,抖音主要更突出“赛马”二字,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测算用户表现,以决定其后可以分到的流量盘子,为培育中腰部草根网红,快手则给予前者更大的私域流量份额,提高用户粉丝的”资产价值“。于是抖音和快手在诸多方面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对于用户运营来说,前期吃到“早鸟红利”的创作者,已经坐拥海量粉丝,快手的私域运营逻辑给予其很大的先发优势,换句话说,晚入快手平台则面临较大的“冷启动”问题,若要完善内容生态,官方就要进行较大的流量倾斜计划,这一定程度上又会占用商业化资源。
在商业化方面也是如此,内容创作者也好,商家也罢,既然具有可观的私域流量规模,自然就会削减对公域流量的进取心(也就是投流),在“赛马”机制下,抖音电商货币化率多年均在9%以上,对比快手则多在3%上下。换句话说,囿于制度问题,快手无论从营收抑或是其资本市场表现,均未完全反馈其流量价值。
梳理上述逻辑之后,我们会自然得到以下观点:
当前快手更多是抱着“金饭碗”要增长,但要充分体现“金饭碗”优势就需要一点点优化制度。
![]()
根据华兴证券数据,当快手总流量增长逐渐平滑之时,广告收入增长却走出了“V”形反弹,平台的流量变现效率是在改善的。
关于此现象,市场中存在不同的解读,诸如快手向货架电商转型,引入优质商家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浮在表面,并未找到问题根源。
在原有分析逻辑中,私域和公域流量好似“竞对”,若要提升平台在流量分发中的“主动性”,提振流量变现效率,就需要打破公私域流量之间的“墙”,既不影响内容生态的稳定,又利于商业化的持续推进,破题之道乃是技术。
2024年中开始,快手营销逐步提高UAX(全自动投放解决方案)和全站推广业务比重,当年 Q4 UAX 的营销消耗占外循环总消耗比例提升至超55%。
如前文所言,在公私域区隔存在时,创作者热情和商业化之间有一定博弈空间,如今当AI高度介入流量分发工作后,两者之间的“墙”是会明显变薄的。举个例子,全站推广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电商平台的重要商业化产品,平台可以根据商家历史数据,测算其投放的ROI,其后平台可以自动匹配资源(包括公私域流量)给商家以确定性收益率,此时商家获得确定性ROI,平台将各类资源打包销售,AI有效提高平台对资源的掌控力。
拼多多,淘天等平台货币化率的稳步提升与此产品密不可分。我们也并非要求平台完全改变运营基因,而是希望快手可以利用好AI技术,能够一点点修正原有商业路径的缺憾,当私公域流量的边界被打破之后,平台可以掌握更大的流量分配权力,可以用算法提高流量的分配效率,自然也可以推进平台的商业化进程,这对提高快手长期经营的确定性功不可没。
如果说定位流量中心是长期策略,那么AI化商业化工具的普及就是将此落地的推手,后者乃是我们近期所重点关注的。
精细化运营:“赛马”要有前置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快手电商货币化率和近期的人事变动问题。
根据交银国际测算,快手2025年电商货币化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虽仍落后于同类头部平台,不过较前些年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
前文我们从“制度”方面梳理了快手货币化率低下的原因,但这仍然未能打破朋友们的疑问:即便有诸如此类的原因,快手电商收入效率也不该如此之低啊。
由于平台电商广告收入=总流量*货币化率=DAU*每日用户时长*电商货币化率,货币化率的改善对拉动营收增长的动力又是十分确切的,尤其在总流量增速逐渐放缓的大背景下。
站在运营逻辑,一些朋友已经罗列了制约电商业务货币化率的要素:
1)白牌商家比例,决定投入预算;
2)店播比重,高店播平台比例收入要大于网红带货(后者私域流量更大)。
上述要素均十分中肯,只是我们觉得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电商流量的持续高质量供给。
电商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生意,只有充分的流量供给才能持续产生可观的交易规模的增长。平台总流量供给仍然可观,2025年Q2快手流量(DAU*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仍有11%的增长,只是电商从中分到的份额是有缩小趋势的。
过去几年快手大力扶持了短剧(外循环广告扛鼎产品),直播招聘,本地生活等业务,我们不否认业务之间会起到共振效应做大总流量,但也不可忽视最关键电商流量盘子的增长问题。
对于平台来说,当流量的总供给受到侵蚀时,就会弱化其定价能力(商家更青睐高成长性平台,也愿意付出大价钱),平衡新业务与老牌电商摆在管理层面前,因此2025年9月末,快手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
本地生活和线索广告并入生活服务事业部,向高级副总裁王剑伟汇报(先前本地生活负责人笑古向程一笑汇报),广告,电商,本地生活等重头业务“共处一室”。
市场和舆论对此多用“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来解释,但却鲜有笔墨涉及细节和逻辑。
赛马机制是近年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迄今为止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企业运用该机制激活内部活力的案例(如腾讯),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赛马”时内部各业务之间互为竞对,若管理不当很容易沦为内部争资源的较量,且会蚕食主力业务的规模,此类案例也不胜枚举,我们不再赘述。
此前快手也是如此,新业务层出不穷,大概率会影响电商业务的流量盘子(也付费流量加载率的优化),考虑到本地生活外部环境已经有了新的变动(阿里高调杀入),此时快手及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确实是必要的,除此之外这也隐含着平台管理思路的调整:要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赛马”,那就是商业化效率,新业务的孵化对整体应该是“溢价”,基石业务的大盘得到保护。
无论是对比同类企业,抑或是用AI和调整组织结构,快手的商业化均有极大的改善空间,近期财报的预期应该是稳定和确切(还有我们并未讨论的可灵业务),那么近期资本市场波动原因又是什么呢?篇幅原因,我们略去分析过程只揭示结果:
地缘政治变化为外因,与快手前期股价涨势过猛,投资者的落袋为安情绪为内因相撞,股价短期进入休整阶段,而只要企业能够不断调整运营逻辑,加速商业化优化进程,自然会在市场中得到反馈。
快手到底是从从容容还是连滚带爬,相信大家已经有答案了。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