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暴跌:牛市终结还是“黄金坑” | 巴伦精选
2025年的贵金属市场上演着戏剧性转折:前三季度伦敦银现从36美元/盎司飙升至54.47美元的历史峰值,涨幅达51.3%,远超黄金的38.6%,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银条现货一度出现紧缺景象,如需购买大量银条还需要提前1月进行预定。但就在10月21日,伦敦现货白银单日暴跌7.11%,创下2021年初以来最大跌幅,截至10月24日,纽约银价格回落至48.07美元/盎司,较峰值下跌11.7%。这场暴涨与回调的剧烈震荡中,白银的紧缺格局能否持续?其行情能否向黄金靠拢甚至超越?
白银将成2025年最强金属?工业需求引爆白银8800吨供需缺口
白银兼具金融与工业双重属性,2025年的价格飙升正是这两大属性共振的结果,从金融与产业两个维度可清晰透视其内在驱动逻辑:
降息预期与比值修复是金融端的双重推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成为撬动白银金融属性的核心杠杆。CME"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市场押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99.4%,12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达94%,这种强烈的宽松预期显著降低了持有白银等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美联储理事米兰的表态更强化了这一预期,他明确指出"美联储应该降息50个基点",尽管预计实际仅降25个基点,但政策宽松的方向已十分明确。
金银比的极端偏离则构成了价格修复的直接动力。2025年4月,当国际黄金触及3500美元/盎司时,金银比一度超过100,远超50-70的历史合理区间。从历史规律看,当金银比超过80时,白银相对黄金低估的特征明显,有70%的概率在4-6个月内实现补涨,2020年疫情后金银比从123降至65的修复行情便是典型案例。截至10月22日,伦敦现货黄金与白银价格分别为4097.94美元/盎司和48.44美元/盎司,金银比回落至84附近,但仍高于历史均值,修复动力尚未完全释放。
资金面的疯狂涌入进一步放大了涨幅。COMEX白银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在三季度单季增加6.3%,白银ETF持仓量多次出现单周增加超300吨的情况,散户与机构资金的协同入场推动银价加速突破关键阻力位。中国央行的增持行为更具风向标意义,2025年一季度白银持仓量突破2200吨,连续18个月净增持,这种"去美元化"背景下的储备调整为银价提供了长期支撑。
供需缺口扩大是产业端的刚性支撑。白银的工业属性在绿色能源转型中得到空前强化,光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需求端的核心引擎。世界白银协会数据显示,光伏产业每GW装机需消耗白银约10吨,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突破600GW,仅该领域就将消耗白银6000吨,较2024年增长20%。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需求旺盛,单车用银量达35克,若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新增用银需求将达525吨。叠加半导体先进封装等新兴需求,全年工业用银占比已升至60%,较五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
供应端的刚性约束则加剧了供需矛盾。全球70%的白银来自铜、铅锌伴生矿,2025年秘鲁安第斯山脉矿企罢工持续超3周,影响全球8%的伴生银供应,而墨西哥国会正在审议的《贵金属资源保护法案》拟将白银出口关税从7%上调至15%并设置出口配额,若法案通过,占全球12%的白银供应将受限。环保政策进一步压缩供应空间,中国《"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要求2026年底前淘汰伴生银回收率低于50%的冶炼产能,预计减少国内供应800吨,占全球供应的1.5%。供需缺口由此持续扩大,2025年全球白银短缺量预计达8800吨,库存消费比仅为0.75,意味着现有库存仅够支撑9个月消费。
“白色石油”的十字路口,补涨空间或可达18.8%
10月中旬以来的银价回调,其本质是短期市场情绪释放与长期基本面支撑的激烈碰撞。从市场情绪看,前期涨幅过快导致的投机资金离场是直接诱因。截至10月17日银价触及峰值时,年内伦敦银现涨幅已达70.03%,远超黄金的56.77%,这种过度上涨使得部分获利盘急于了结。CFTC持仓数据显示,在10月21日暴跌前,COMEX白银非商业净多头占比已升至42%,接近45%的历史危险阈值,投机性泡沫的破裂引发连锁抛售反应。正信期货研究院指出,前期推动银价上涨的利好因素已大部分兑现,市场进入高位震荡筑顶周期,技术性回调压力显著增大。
地缘政治风险的阶段性缓和削弱了避险支撑。2025年4月推动金银比升至106的俄乌冲突,在10月出现停火谈判迹象,市场避险情绪降温,资金从贵金属市场分流至风险资产。与此同时,红海航运危机的缓解使得跨大西洋银条运输成本从峰值的300美元/吨回落至180美元/吨,欧洲现货白银溢价从1.8美元/盎司收窄至0.9美元/盎司,供应端的恐慌性溢价逐步消退。
美联储政策预期的微妙变化更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10月降息概率仍接近100%,但部分官员的鹰派表态引发市场对后续宽松节奏的担忧。美联储理事沃勒强调"应先降息25个基点观察市场反应",暗示后续降息可能更为谨慎,这种预期变化导致10年期美债TIPS收益率从1.3%小幅回升至1.45%,而历史数据显示,当实际利率变动0.1个百分点,银价通常反向变动0.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回调并未动摇长期基本面支撑。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数据显示,10月全球白银库存仅减少200吨,较三季度月均减少800吨的速度显著放缓,说明实物需求仍在托底。国内光伏企业白银库存周转天数虽从65天降至58天,但仍高于40天的历史均值,补库需求尚未完全释放,这意味着回调更多是短期情绪驱动的技术性调整,而非趋势逆转的信号。
对此,永安期货贵金属研究员向巴伦中文网总结近期银价的剧烈震荡引发市场对银价三大核心问题的思考:
首先,当前白银的紧缺格局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供需两端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预计将至少延续至2026年上半年。从供应端看,新增产能释放存在显著时滞。白银矿山的开发周期通常为3-5年,即使当前高银价刺激企业加大勘探投入,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实际产能。伴生矿供应的刚性约束更为明显,若铜价维持在9000美元/吨以下,秘鲁、智利的铜矿扩产计划将推迟,直接影响伴生银供应。再生银虽有增量潜力,但医疗领域X光片回收率从8%提升至15%至少需要18个月时间,短期内难以弥补原生矿供应缺口。
需求端的增长则具有刚性特征。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不会因短期银价波动而放缓,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要求2030年光伏装机1TW,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储能系统用银给予20%成本补贴,这些政策将持续拉动白银需求。世界白银协会预测,2026年全球光伏用银需求将突破7000吨,新能源车用银需求突破600吨,两者合计占工业用银的比重将达35%。
库存数据更直观反映紧缺程度。截至2025年10月,COMEX白银库存降至1.8万吨,较年初减少22%;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库存仅余4500吨,处于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从历史经验看,当全球白银库存消费比低于1时,紧缺行情通常会持续12-18个月,当前0.75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紧缺状态至少将延续至2026年二季度。
其次,从历史表现与当前驱动看,白银在未来半年有望继续跑赢黄金。在相对涨幅方面,白银的补涨潜力仍未充分释放。当前84的金银比虽较4月的106显著回落,但仍高于50-70的历史均值区间。高盛测算显示,若金银比回归至70的合理水平,在黄金维持4000美元/盎司的前提下,银价将升至57.1美元/盎司,较当前价格仍有18.8%的上涨空间。从机构预测看,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底银价将升至59美元/盎司,花旗与瑞银则看好至58-60美元/盎司区间,而黄金的目标价集中在3700-4500美元/盎司,白银的相对涨幅优势明显。
第三,未来半年内最有可能扰动银价的因素包括以下五点:美联储降息节奏变化——这是影响银价最核心的金融因素。当前市场普遍预期10月降息25个基点(概率99%)、12月再降25个基点(概率94%),若实际降息节奏放缓,银价可能出现5%-8%的回调;若降息幅度超预期,则可能推动银价突破60美元/盎司。从美联储官员表态与经济数据看,大概率将维持"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节奏,这种确定性较强的宽松环境对银价构成支撑,但降息落地后的"买预期卖事实"效应可能引发短期波动。
俄乌冲突局势演变——作为前期推动银价上涨的地缘因素,俄乌局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避险溢价。当前双方重启谈判的迹象使缓和概率升至50%,若达成阶段性停火,银价可能回调3%-5%;但若冲突升级,概率约30%,银价可能重现7%以上的单日暴涨。从欧洲能源供应与全球政治博弈看,维持现状的概率约20%,对银价的影响相对中性。
墨西哥出口政策的落地情况。墨西哥《贵金属资源保护法案》预计在2025年12月表决,当前通过概率约60%,若法案通过,将导致全球白银供应减少2.4%,推动银价上涨6%-8%;若未通过(概率40%),则可能引发3%-4%的回调。从墨西哥国内政治环境看,左翼政党的资源保护倾向使得法案通过的可能性更高,这是供应端的重要潜在利好。
光伏降银技术能否出现显著突破。铜铟镓硒等无银光伏技术的突破可能削弱白银需求,目前该技术的转换效率仍低于传统晶硅电池,2025年内大规模应用的概率仅20%。若出现技术突破,预计2026年光伏用银需求将减少10%,对银价形成长期压制;若技术进展缓慢,则需求刚性将持续支撑银价。
美国经济的"不着陆"风险。若美国GDP增速维持在2%以上且通胀反弹至3%以上,美联储可能暂停降息甚至重启加息,这种"不着陆"情景的发生概率约25%。摩根士丹利警告,若出现这种情况,银价可能暴跌至37美元/盎司,较当前价格下跌23%,但从8月非农新增就业仅2.2万人、失业率升至4.3%的经济数据看,美国经济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不着陆"风险相对可控。
总体来看,未来半年至2025年底,白银价格将呈现"短期震荡整固、长期震荡上行"的格局。短期来看,银价将处于46-52美元/盎司的震荡区间。前期暴跌释放了大部分投机性泡沫,CFTC非商业净多头占比已从42%回落至35%,接近30%-35%的合理区间,过度看空情绪得到修正,但10月降息落地后的"利好兑现"效应与11月美国大选前的政策不确定性,将限制银价的反弹高度,震荡整固成为大概率事件。
中期来看,COMEX白银价格有望突破53.77美元的前期高点,向60美元/盎司发起冲击。核心驱动因素主要系12月美联储第二次降息落地,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墨西哥出口政策若通过将加剧供应紧缺;光伏装机进入旺季,实物需求集中释放。高盛预测,这一阶段白银的涨幅可能达到15%-20%,跑赢黄金10-12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银价将随供需缺口的收窄逐步进入稳定期,涨幅可能放缓至8%-10%。供应端的再生银产能将逐步释放,医疗领域X光片回收体系完善可能带来300吨/年的增量;需求端的光伏降银技术虽难大规模应用,但单位耗银量的下降将逐步显现,供需矛盾有望从极度紧缺转向温和紧缺。(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