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破发、三季度亏损创上市新高,海特生物赴港找钱解困
![]()
图片由AI生成
海特生物(300683.SZ)22日晚连发的两份公告,映照其经营困境与突围尝试的镜像两面。
一面是2025年三季报业绩颓势再现,年初至报告期末净亏损同比扩大297.78%至1.58亿元,三季度亏损创上市以来单季度新高;另一面是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启动H股发行上市筹备工作,拟登陆香港联交所。
对于这家已连亏三年的生物药企而言,赴港上市无疑是一场“输血续命”的关键战役,但在核心产品乏力、盈利结构恶化、并购包袱沉重、股价又破发的多重压力下,融资破局仍悬念重重。
业绩三连亏后再恶化
海特生物的业绩颓势已持续多年,2025年三季度的表现更是雪上加霜。
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减少6.45%;归母净亏损为1.5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8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297.78%;扣非归母净亏损亦达1.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56.4%。
单看三季度单季,公司归母净亏损额创上市以来单季度新高,亏损幅度同比扩大6倍至1.02亿元,归母净亏损也扩大4倍至1.2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91元。
![]()
海特生物已出现连续三个年度的亏损。2022年-2024年的归母净亏损分别为0.14亿元、1.21亿元、0.69亿元。近五个财年也仅有2021年录得2800万元净利润,其余年份均在亏损。
![]()
海特生物年报营收及净利润情况,图源:Wind
业绩下滑的原因集中在核心产品疲软、盈利结构恶化及并购资产拖累三个方面。海特生物主营业务为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的生产销售,同时也为国内外的制药企业提供制剂和原料药的CRO、CMO和CDMO技术服务。
![]()
海特生物主要产品及服务,图源:2025年中报
作为海特生物核心管线之一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商品名“金路捷”),主要应用于神经损伤修复领域,曾一度贡献90%以上收入。海特生物2017年登陆A股后就多次提示,金路捷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如果客观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销售产生波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金路捷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神经生长因子新药,属于国家一类生物制品。目前,国内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市场主要被四家企业包揽,除海特生物外,还包括舒泰神的苏肽生、未名医药的恩经复以及丽珠医药的丽康乐。
近年来,受神经生长因子类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医保控费政策持续深化等因素影响,金路捷的增长动能逐渐枯竭,尤其在2019年该品类被移出国家医保目录后,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直接导致公司整体营收规模承压。2025年中报显示,金路捷营业收入为6088.3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降至22.13%,至今没能恢复元气。
![]()
海特生物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图源:Wind
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则因市场竞争加剧、订单不足,营收不达预期,加之相关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较大,造成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持续亏损。此外,新增合并的北京沙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其高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商业化收入,形成投入亏损循环。
同时,公司的盈利结构也在持续恶化。财报显示,近年来公司毛利率呈现稳步下滑趋势,销售费用却逆势上升,两者的反向变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最新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3.43个百分点至41.81%;净利率同比下降28.78个百分点至-38.13%。
赴港融资先救现金流
在业绩持续承压、A股市场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海特生物选择赴港上市,本质上是一次补血续命的尝试。
当前,A股医药生物公司正掀起赴港上市热潮。Wind数据显示,百利天恒、康乐卫士目前已完成备案,前者近日通过了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可孚医疗、迈威生物也在流程推进当中。此外, 贝达药业、长春高新、欧林生物均已宣布启动H股上市相关筹备工作。
![]()
但资本市场对海特生物的信心正在持续流失。自8月末以来,海特生物股价从60元/股左右的区间持续下行,截至10月24日收盘已跌至33元附近,两个月内市值近乎腰斩,或为其后续赴港上市的估值定价蒙上一层阴影。
值得关注的是,海特生物2017年上市时的发行价为32.94元/股,而10月23日的收盘价为32.06元/股,已跌破发行价,上一次破发还要追溯回2024年1月中下旬。
![]()
海特生物股价自8月末进入下行通道,图源:Wind
从短期需求来看,补充流动资金是首要目标,连续三年的亏损已让海特生物现金流承压。
截至三季度末,海特生物货币资金余额为1.7亿元,较年初减少59.55%,主要系报告期支付股权转让款及应付股利款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04万元,同比减少374.11%,印证了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不足。
公司期末总资产为26.37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10.2%;归母净资产为22.34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6.6%,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上升6232.98%,主要系报告期商誉和合同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而大额商誉减值还将使海特生物2025年当期业绩进一步恶化。海特生物10月22日公告显示,其对收购天津汉康100%股权形成的商誉及其资产组进行了减值测试,预计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约8500万元。
海特生物的另一大诉求,是推动创新药管线的突破。
除了成熟产品金路捷,核心管线还包括注射用埃普奈明(商品名“沙艾特”),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DR4/DR5激动剂,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沙艾特已于2024年底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起正式落地执行,但商业化放量还需时间,短期内难扭亏损局面。目前,该产品正拓展新适应症,骨肉瘤与淋巴瘤的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已启动,胃癌适应症正在推进,同时还在探索与CAR-T疗法的联用方案。
除此之外,在研管线还有针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HT006.2.2滴眼液,公司还通过参股中眸医疗切入遗传性眼病基因治疗领域。中眸医疗的核心管线ZM-02是一种光遗传基因疗法,为全球首款广谱视网膜色素变性(RP)基因治疗药。
创新药研发的高投入特性,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内研发费用6632.72万元同比下降25.5%,营收占比降至15%。研发投入的收缩或影响到后续管线的推进进度,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有望缓解这一困境,为核心管线的研发提供资金保障。海特生物急叩香港联交所大门,显现其“止血”现金流、摆脱经营困境的迫切心情,但突围成败仍需时间给出答案。(文丨公司观察,作者丨曹倩,编辑丨曹晟源)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