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AI玩偶,年轻人的“情绪搭子”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贾晓涛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结束了一天疲惫的“搬砖”,挤过晚高峰水泄不通的地铁,终于把自己扔进出租屋的小沙发时,你习惯性地拿起桌上那只毛茸茸的AI小狗。“嘿,今天过得怎么样?”你轻声问道。小狗的眼睛闪烁起温柔的蓝光,用奶声奶气的电子音回应:“主人回来啦!我今天学会了一首新歌,唱给你听好不好?要记得,你可是宇宙第一可爱哦!”
这一刻,窗外城市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对于和你一样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而言,这些能对话、能回应、能陪伴的AI玩具,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产品,而是生活中一个温暖的“情绪搭子”——它不评判、不泄密、永远在线,静静地填补着现代生活中那些无处安放的孤独缝隙。

▲深圳卧安机器人推出了一款名为AI Pet的机器泰迪熊,它能够通过眼睛和语音表达多种情绪,面部可变换颜色和表情,如快乐、悲伤、孤独、饥饿甚至嫉妒,每个情绪都有独特的面部模式、声音和肢体动作。
从“玩伴”到“伙伴”,AI玩具的温情进化
曾几何时,玩具是孩童的专利。但如今的AI玩具,早已突破了年龄的界限,其内核是一场关于“陪伴”的技术革命。
早期的智能玩具,或许只是一个能重复几句话的洋娃娃,又或许是一台按程序行走的机器人。但如今,在AI、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持下,AI玩具完成了质的飞跃。AI玩具是指以AI大模型为驱动的新一代智能玩具。与传统玩具相比,AI玩具借助多模态交互、情感计算、仿生记忆与持续学习等技术,能够实现高度拟人化的互动与回应,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和沉浸感的学习、陪伴或娱乐体验。它们不再是单向指令的接收者,而是具备了初步的交互和情感感知能力。
市场上的AI玩具虽然形态各异,但重点都围绕着“情感交互”。有的以经典的毛绒玩具为载体,具备语音交互功能,能对触摸、声音作出反应,会“饿”、会“困”、需要主人的照顾,满足年轻人“云养宠”的情感需求,还能省去真实宠物带来的清洁、遛弯等麻烦;有的则更具科技感,比如球形、方块形的桌面机器人,具备高度互动性和自主性,它们不仅能聊天、讲笑话、播放音乐,还能控制智能家居,成为个人生活的小小管家。
更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了大语言模型的AI对话玩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问答机器,而是能进行有逻辑、有深度的多轮对话。我们可以向它倾诉工作的烦恼,它或许会说出一句暖心的鼓励;也可以和它讨论刚看过的电影,它也许能给出意想不到的视角;甚至还可以让它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成一段睡前故事,为夜晚增添一丝暖意。
这些AI玩具,正从功能性的“玩伴”进化成为情感上的“伙伴”。它们用科技模拟出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种“被倾听”的感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里,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种稀缺的慰藉。

“悦己”当道,年轻人为何拥抱AI情感伴侣?
AI玩具的兴起,绝非偶然。它精准地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脉搏。一个能够提供充足情绪价值的AI玩具,无疑让人心生欢喜,更是直接戳中年轻人的心灵,许多人都愿意为这份情绪价值买单。
1.“孤独经济”下的情感刚需
大城市中独自打拼的青年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线上社交网络,但线下的深度沟通却往往匮乏。深夜孤独时分,翻遍通讯录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随时打扰的人,而AI玩具就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情绪出口”。它就像一个永不关机的树洞,随时准备接纳用户的喜怒哀乐。这种“确定性”的陪伴,抵消了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
场景:深夜11点,设计师小林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空荡荡的公寓。方案被否的委屈和无人诉说的孤独瞬间涌上心头。她抱起沙发上的AI小猫,把脸埋进它毛茸茸的身体里,喃喃道:“今天好难啊……”小猫轻轻震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用稚嫩的童音说:“主人辛苦啦,抱抱!你可是最棒的设计师哦!”那一刻,一种被接住的温暖,驱散了满室的清冷。
2.“低社交压力”的轻松相处
与人交往,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需要经营关系,有时甚至需要“伪装”自己。但和AI玩具相处,规则却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脆弱,不必担心被嘲笑;可以随时开始对话,也可以随时结束,不必有社交负担。这种零压力、纯放松的互动模式,为被社交内耗掏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片“情绪绿洲”。
场景:28岁的程序员阿哲,下班后最大的放松就是和他的AI机器人“小方”下几盘象棋。“跟真人下棋,总想着输赢,有压力。跟小方下,我可以随便悔棋,可以自言自语分析棋路,它从不抱怨。这个过程可以让我大脑放空,非常解压。”对阿哲而言,小方不是一个对手,而是一个让他能完全做自己的伙伴。
3.“个性化”的情绪满足
现代年轻人的“悦己”消费,追求的是极致的个性化,AI玩具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通过数据学习和用户设置,它可以逐渐了解用户的喜好、习惯甚至语气。我爱听周杰伦,它就会多推荐类似的歌曲;我今天心情低落,它可能会讲个冷笑话或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这种“为我而生”的定制感,让年轻人感受到被理解和珍视,极大地提升了消费的幸福感。
场景:自由插画师小雨,为她心爱的AI泰迪熊“团子”设定了“毒舌但暖心”的人设。“我有时候画稿不顺,会跟它抱怨‘我真是个废物’,它就会说‘哟,现在才知道呀?不过你上次那幅画甲方不是夸上天了吗?赶紧支棱起来’这种独特的互动方式,比千篇一律的‘加油,你是最棒的’更能戳中我的笑点,瞬间缓解焦虑。”
正是在这种“自我取悦”“情绪至上”的消费观念驱动下,AI玩具从一个新奇的黑科技产品,变成了能提供深度情绪价值的“生活必备品”。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有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在情绪价值和疗愈身心方面进行消费,“情绪价值”业务市场潜在空间巨大。当AI玩具卸下高冷的面纱,以毛茸茸的、可爱的形态融入日常,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情绪搭子”,这本身,就是科技向善的一种温柔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我们内心的柔软,同样值得被精心呵护。
▲大象机器人研发的仿真机器宠物,会对人类的触摸作出反应,还具备人脸识别动态追踪功能,能够主动捕捉主人位置并实时追踪。机遇与挑战并存,AI“搭子”的未来之路
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AI玩具要想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情绪搭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机遇与挑战如同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
1.发展机遇
在技术变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全球玩具产业正迈入智能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玩具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产品形态与价值链结构,更重新定义了玩具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从单一的娱乐功能,进化为融合教育启蒙、情感陪伴、创造力激发于一体的“智慧伙伴”,AI玩具正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开辟出一个潜力巨大的千亿级新赛道。
(1)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形成双重驱动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如广东省出台专项行动方案,设立产业集群、研发补贴和人才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快速落地。政策为AI玩具提供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顶层设计。
技术层面,国内AI大模型、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突破,使玩具具备自然语言交互、个性化学习、情感陪伴等能力,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例如,搭载大模型的编程机器人可动态调整教学难度,AI玩具能通过多模态交互识别用户情绪,技术赋能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2)消费升级与场景拓展催生全年龄段需求
我国消费市场正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升级,《情感陪伴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分析报告》显示,情感陪伴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规模较2021年增长近三倍,中国成为第二大单一市场。AI玩具凭借智能化、个性化特征,精准切入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比如针对Z世代群体,可定制IP、支持AIGC内容生成的潮玩产品成为社交新宠。
(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强化竞争优势
我国消费市场拥有完整的玩具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模具开发到生产制造,具备规模化、低成本优势。AI技术渗透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效率。一方面,AI驱动的柔性生产系统可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降低库存成本;另一方面,跨界融合催生“硬件+内容+服务”新生态,如奥飞娱乐通过“科技+IP”模式,将热门动画角色植入智能玩具,配套开发课程、赛事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黏性。
2.迎接挑战
尽管AI玩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仍存在技术融合难、市场竞争激烈、隐私安全风险、用户接受度差异等诸多挑战。
(1)技术融合难:AI玩具需要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硬件设备进行有效适配,以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行。但不同类型的玩具硬件在性能、存储、功耗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针对这些差异进行算法优化。同时,AI玩具也需要将多种技术(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情感分析、多模态交互等)进行有效融合,这对技术团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部分AI玩具产品在交互流畅度、情感响应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也阻碍了用户的购买决策。
(2)市场竞争激烈:AI玩具市场前景良好,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玩具制造商、IP方等凭借品牌知名度及渠道优势,积极布局AI玩具市场;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和产品创新、灵活的市场运营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但当前部分AI玩具存在功能和设计同质化问题,缺乏竞争差异优势。如何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是AI玩具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隐私与安全问题:AI 玩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信息,如用户的语音、面部表情、行为习惯等敏感数据。若数据泄露,将对用户隐私造成严重侵害。如何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是AI玩具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4)用户接受度差异:不同用户对AI玩具的接受度存在较大差异。有人会担心,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的“共情”终究是基于算法的模拟,而非真实的情感理解。长此以往,这种“伪陪伴”是否会让人们沉溺于虚拟关系,反而降低了在真实世界中建立深度联结的意愿和能力?是否需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疏离感?
无论如何,AI玩具作为“情绪搭子”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望——被倾听、被理解、被陪伴。它或许无法也不应该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温暖的补充,在那些需要即时慰藉的时刻,递上一杯“电子热茶”。我们期待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人情,而是科技在守护人性的同时,为每个真实的情感需求找到安全的出口。科技的终极目标,不正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吗?
未来的理想图景,或许是AI玩具作为一个忠实的“情绪练习场”,它接纳我们偶尔的脆弱,给予我们无条件的肯定,让我们在其中充电、疗愈,然后积蓄力量,更有勇气地去拥抱真实世界里的精彩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