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丑”又如何?人们抢着买iPhone 17,苹果公司市值又创新高
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飙升至3.89万亿美元,反超微软,成为美国第二大市值公司。苹果公司的表现再度打脸此前对iPhone 17系列的看衰者。
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四款产品:iPhone Air、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
与往常一样,新手机还没发布,外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被露个底朝天,新机发布后,对iPhone 17系列的吐槽依然不少,比如,“挤牙膏式创新”、“摄像头难看”、“外观丑”,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用户反映iPhone 17及iPhone 17 Pro Max无法激活问题。如果用户经常刷视频,必然会被iPhone 17系列的负面信息所影响,继而被“劝退”。在某些用户眼里,跑去买iPhone 17系列的人,可能就是个傻瓜。
事实上,现实中的商业情况,与网络上短视频推送给用户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就像此前的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短视频中所反映的情况,与消费者在现实情况中买不买,完全是两码事。iPhone 17也跟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情况类似,网上爆火的短视频,究竟是否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决策,这是个玄学。
近期,有博主透露称,自9月10日发布以来,苹果iPhone 17系列截至10月12日国内已激活接近400万台,iPhone 17 Pro Max单周激活超60万。
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的上涨,实际上也是对iPhone 17真实销售情况的反映,即iPhone 17卖爆了。为什么iPhone 17身上会出现这种反直觉的情况?为什么iPhone 17会卖爆?为什么网上那么多看似对iPhone 17不利的信息,并不影响iPhone 17系列的最终销量?
其原因在于:
1.iPhone 17没有对手。过去,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都会在苹果新机发布会期间发布新机,继而与新iPhone抢市场,但目前在iPhone 17这代机型身上,并未看到明确的竞争对手可以和它抢市场。
可能有人认为,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难道不能跟iPhone 17竞争吗?确实会有部分用户选择小米,但在更大的用户群中,用户要想从苹果切换到小米,还是蛮难的。至于vivo、OPPO和荣耀等手机厂商,虽然也有高端机型,但要想抢更多的iPhone 17用户,难度也很大。
并不是说,手机厂商自己想“对标”iPhone 17,或者用一些营销手段就能把用户抢过来,而是要靠产品力来竞争,在这一点上,以往是靠华为、三星的旗舰机来进行PK,但现在三星把旗舰机放在了第二年的1月份所有,三星在9月份推出的主力机型是折叠屏手机,而不是Galaxy S系列。华为Mate80系列要到11月份才有可能推出。三星和华为的“缺席”,让苹果捡了便宜。
2.没得选。如果说竞争因素,会让消费者有机会选择华为、三星、一加等手机厂商,那么,苹果的操作系统很多时候让人没得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耳机、智能手表等一整套产品,会让用户很难脱离出苹果的范围,最终,导致用不得不选iPhone 17.
对于用户来说,要换新手机了怎么办?看来看去,最终只能选苹果,所以,哪怕iPhone 17的负面信息再多,当用户没得选的时候,只能选iPhone 17,这就导致“看衰者”和购买者出现反差。
苹果的“挤牙膏式”创新,经过不断叠加,到了iPhone 17这代终于爆了,iPhone 17系列销量大涨。但是,在iPhone 17卖爆背后,苹果公司看不见的危机一直都在。
成败过于依赖iPhone 17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账号作者郝亚洲在他的《没有创新力的印钞机:苹果的成长性还不如达美乐披萨,很可能成为下一个GE》一文中,用苹果造车失败的隐喻,以及库克与乔布斯的不同管理风格所导致的企业文化变化,暗示出苹果公司与GE公司命运的相似性。
他写到:
不是说苹果会像GE那样崩盘。而是说它正在经历同样的文化转变,从工程师主导到经理人主导,从长期愿景到季度业绩,从创造未来到优化当下。这个转变在短期内(10年)会带来辉煌的财务数字。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
如果说在管理风格上,库克与乔布斯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在产品上,两者的差别更大,比如,乔布斯曾表示,3.5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极,但是到了库克时代,手机屏幕不断变大。乔布斯身上有着“极客”的影子,同时也有着用户对苹果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潜在期望,可这一切都被库克所推翻,在库克时代,苹果公司的追求是——稳定不犯错。
对于当前的苹果公司来说,它的危机在于,成败过于依赖iPhone 17,即苹果公司接下来一个年度究竟“行不行”,全靠这代iPhone 产品是否受欢迎,就像iPhone 14、iPhone 15一样,当产品一般甚至不及预期的时候,市场表现就会不佳,当iPhone 17略超预期的时候,公司市值创下历史记录。
大卫·卡普兰的《硅谷之光》一书中提到过,硅谷有两大原则:“我们不为赚钱”、“我们容忍犯错”。《硅谷百年史》一书中也曾提到过类似的提法:硅谷能成功,是因为它鼓励明智的失败。
然而,硅谷的容忍失败文化,并不适用于苹果公司。一是苹果公司的体量太大,万一新iPhone因为过于激进的创新而导致市场部接受,那么,损失将会是巨大的;二是容忍失败文化是对创业公司而言,对于一家成熟的大巨头来说,新的主力产品失败,可就没那么宽容了。
也就是说,“接受失败”这一点,到了苹果公司身上,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而这种束缚,恰恰是由它的成功所造成的。iPhone 17在目前看来越是成功,它这种大巨头累积起来的风险和危机就会越高。
所以,作为用户,要想再次看到iPhone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当初的iPhone 6和iPhone X一样,苹果公司已经很难再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iPhone产品。
郝亚洲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个细节:
设计团队领导不再直接向CEO汇报,而是向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汇报,一个以运营效率而非产品愿景著称的高管。
管理派l 思想与人文
当初乔布斯因为他的设计,让人们“惊为天人”,如今,库克却用极致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让苹果公司惯性滑行。
早在2019年开始,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就开始陆续推出折叠屏手机,坊间一直在传闻,苹果也将进入折叠屏手机领域,但直到目前仍未推出,这里面,同样也有着“不允许失败”的因素在。只有足够“成功”,苹果才敢试水。
幸亏iPhone 17 先声夺人,但下一代iPhone呢,苹果还能超预期吗?
成长性问题
“苹果的成长性还不如达美乐披萨”可能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但却也点出了苹果公司的危机:成长性问题。
乔布斯时代,iPod、iPad都曾风靡一时,并为苹果公司带来非常可观的营收。但到了库克时代,虽然他推出的Apple Watch、AirPods也很不错,却缺乏iPod、iPad那种“极客感”。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要想在成长性上有所突破,一定是依赖于创新的产品线,而不是iPhone这条产品线。
而在创新业务线上,目前几乎所有公司都在重度参与的AI领域,苹果公司的表现却并不突出。苹果在2024年就推出的Vision Pro产品线也并未风靡。
从2018年开始,Apple Store逐渐成为苹果新的业务增长点,如今,App Store单季度危苹果公司贡献的营收超250亿美元。与硬件业务相比,App Store业务线面临两个问题:
1.增速逐渐见顶。App Store与苹果公司能卖出多少产品有非常大的关系,现在包括iPhone、Mac、iPad、Apple Watch在内的用户量增速都在放缓,这就意味着App Store也将很快迎来增速见顶。
2.存量以及第三方开放问题。目前,在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要求苹果公司开放第三方应用商店,这就意味着苹果从应用内抽成的盈利模式直接消失,这个大门一旦打开,App Store的稳定收入体系会被直接打破。另外,App Store也严重依赖苹果体系内的消费,苹果只能从存量抢市场。
继App Store之后,谁又能成为苹果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来看,苹果并未有所尝试。
这代iPhone 17系列恐怖的点在于,iPhone 17系列最让人有看点的“iPhone Air”在国内还未正式大规模销售,iPhone Air一出,留给其他手机厂商的机会就更少了。照这个架势,苹果公司还会涨。
说白了,无论任何公司,最终还是靠产品说话,产品才是核心,对苹果是这样,对华为、一加、小米、vivo、OPPO、荣耀、三星等手机厂商也是这样。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