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与出海潮推高液冷需求,曙光数创“强攻东南亚”
10月上旬的新加坡湿热依旧,亚洲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盛会DATA CENTRE WORLD(DCW)人头攒动,这里俨然成为全球厂商的竞技台。但今年与以往略显不同,液冷技术成为绝对主角之一,厂商参与热情和竞争烈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液冷成为数据中心乃至AI行业的新焦点,是产业自然演进的结果。过去几年,围绕计算架构、网络带宽、电力调度和能效比(PUE),从芯片、服务器到机房运维,重点都是提升算力规模和密度,而产业对于液冷的部署是滞后的。
由数据中心到智算中心,发生了质的变化,单柜功耗逼近甚至突破传统风冷极限,液冷技术被推到台前,成为不得不补齐的短板。但是,智算中心的上量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为何当下资本和产业的焦点又轮换到了液冷,液冷随之成为算力基础设施新的竞争高地。
随着云计算、AI和5G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该地区对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需求日趋旺盛。而且相较于AI芯片和基础大模型,中国液冷厂商和海外液冷厂商的技术处在相近的起跑线,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位置。外部机遇与内在优势,吸引中国液冷厂商纷纷布局东南亚市场。
一家中国企业,该如何在东南亚参与液冷市场的全球竞争?笔者近日对话了曙光数创CTO张鹏,曙光数创携旗下液冷技术品牌SLiquid及全线液冷产品参展DCW,并发布了其首款针对东南亚市场需求定制的海外液冷CDU新产品——CDU-22400W。
话题不仅关于技术和产品,更在于能够深度融入本地市场的发展路径。
“内卷”与“外展”
“当所有人都看见这是一门好生意,它就不再是好生意。”这句话用来形容国内数据中心近两年的发展,简直再合适不过。国内数据中心短期内存在明显的内卷现象,大模型需要海量算力和大规模数据中心,吸引了不少行业外的参与者,觉得有钱有渠道能搞来GPU卡,就不愁卖不出去算力。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液冷领域,虽然不像算力产业那么火热,但是也有不少厂商以各种形式涉足,他们往往忽视了产业热潮背后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冷板、冷却液等单点的能力,而是系统级的集成和体系能力,以及走在市场之前的技术预判。
现实很快打脸,目前数据中心行业处于加速淘汰出清的阶段,价格战导致的低质竞争逐渐减少,而液冷行业还处于发展期,预计不久之后也将上演类似的剧情。在这种情况下,出海东南亚也就成为“反内卷”的选择之一。
张鹏提到,“国内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液冷需求和人口有关,我们非常看重下一波东南亚以及整个亚太市场,包括传统IDC和智算中心的发展,要抓红利去抢占市场。”
天时地利人和,东南亚几乎集齐了所有要素。从产业趋势上看,据ResearchAndMarkets《2025-2030年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格局》报告,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预计将以14.2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翻倍至304.7亿美元,相较于2024年的137.1亿美元大幅增长。
全球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布局,AWS、Meta、谷歌云、甲骨文、英伟达和微软,字节跳动、阿里云、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用真金白银投入AI基础设施与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势必会激发大量的液冷需求。
政策也开始松绑甚至鼓励新型绿色中心的建设。新加坡一直是东南亚传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地之一,但在2019年,由于土地资源匮乏和能源消耗问题,新加坡在2019年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数据中心建设禁令。如今新加坡已公布“绿色数据中心路线图”,鼓励行业构建可持续的数据中心。
位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与新加坡仅隔着一条约两公里宽的海峡,承接了大量的外溢需求,2024年前十个月,马来西亚收获了来自微软、谷歌、甲骨文、AWS、字节跳动五家公司高达190亿美金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投资,其中微软、字节跳动的数据中心都位于柔佛州。
“数据中心正在液冷化,由于芯片功耗不断提升,尤其是以AIDC为代表的智算中心对高密度算力的要求,包括全社会绿色低碳的要求,液冷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张鹏说。
他还表示,“不管是液冷产业链还是技术,最成熟的案例应用在中国,曙光数创利用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国内配套的产业链,能够很好地服务这样一个全球市场。”
更适合东南亚的液冷产品
液冷产品的设计与当地能源政策、环境与气候条件、成本与供应链,以及芯片、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技术紧密相关,国内的液冷产品和方案往往难以直接复制到东南亚市场。
例如高温高湿对散热和设备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电价结构与能效标准不同,政府对PUE、WUE等指标监管更严,同时土地、电力资源更为紧缺。这意味着,曙光数创必须针对当地环境进行重新设计和适配,从系统架构、制冷方式到运维策略都需要“本地化”。
张鹏介绍,在能效方面,与传统冷板产品相比,CDU-22400W采用双泵设计,可将一、二次侧综合运行功耗降低20%以上,冷源利用率提高30%,进一步延长自然冷却时间,大大降低系统整体能耗。通过优化CDU(冷却分配单元)的设计及端差控制,系统整体PUE可稳定在1.2以下。
相比以往单纯聚焦能效指标(PUE),东南亚的客户如今同样重视用水效率(WUE)。东南亚属于高温高湿气候,但水资源问题的本质并非缺水,而是结构性缺水,自来水和淡水基础设施不足。
曙光数创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节水与无水方案,通过冷场优化和夜间节水运行,显著降低用水量,部分客户甚至倾向采用纯无水或低耗水的系统架构。
张鹏还提到,考虑到海外客户更倾向将基础设施与安全系统分离部署,产品在结构设计上实现了高密度与易维护兼顾。在0.9m深、1.2m宽的空间中,单台CDU可实现2.4kW的换热能力,可以支持多达16个120kW的高密度AI机柜散热,显著提升机房空间利用率与出柜率。
可靠性方面,通过开创性的结构设计,使得同等设备体积下,CDU-22400W的相邻管道的操作空间相比传统方案提升60%,在实现更高性能扩展与功能冗余的同时,也预留足够的运维、操作空间,使得检修、维护更加便捷,极大限度地减少了平均修复时间(MTTR),确保数据中心持续在线。
据了解,曙光数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先后在东南亚地区成功落地3个液冷项目。例如,万国数据努沙再也科技园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是万国数据公司在东南亚投资建设的首个项目,成为当地首个支持大规模AI算力部署的数据中心,曙光数创公司提供了液冷分配单元CDU、预制化液冷分配管网、Manifold(液冷分液单元)等产品和服务。
“整个亚太市场对液冷数据中心的需求很急迫,市场空间很大,但是行业对液冷的理解还存在不足,我们需要在前期设计规划的时候就给到建议,甚至是我们的一些设计的理念。”
张鹏说,“客户想要的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我们不能只给一个冷却产品,而是提供系统级的解决方案,重要的还是在海外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说起来简单,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客户认可企业的实力和产品方案。”
做一头东南亚的“大象”
曙光数创单独成立了面向东南亚市场的海外分公司,并且在定制化新产品的设计上采用了因地制宜的大象形象,这都说明曙光数创并不是只想做简单的产品售卖,而是正在深度融入东南亚市场,真正实现从需求挖掘到价值落地的全链条嵌入。
张鹏说,大象在东南亚是一个比较好的意象,给人感觉比较稳重、可靠,大象的鼻子灵活可以对应曙光数创CDU的控制能力,屏幕就是大象的耳朵,安全急停按钮可以看成大象的眼睛。
本土团队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不同国家的文化、思维逻辑与沟通方式都有显著差异,张鹏表示,一定要有本土化的团队,直接与客户沟通、理解需求,以更契合当地文化的方式建立信任。
快速定制与交付是曙光数创的核心竞争力,海外客户普遍要求高响应、短周期的项目节奏,曙光数创依托强大的技术积累与全产业链自研能力,形成了快速定制和交付的核心优势。
张鹏介绍,曙光数创不仅能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液冷方案,还能实现关键部件的全部自研自产,包括一次、二次侧及预制化管路,这种体系化能力保证了交付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
与国内成熟市场不同,东南亚等地的数据中心产业链分工尚不完善。曙光数创发现,当地客户更倾向于寻找“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而非单一设备提供者,曙光数创本身强项就在于系统集成,服务范围涵盖冷却、电力、工程建设与运维服务等全生命周期。
张鹏还表示,除了自身团队建设,曙光数创正在通过联合本地设计事务所、工程公司及服务商,曙光数创正在打造跨国协同的交付与服务体系,通过反向培训,让他们了解液冷数据中心的设计逻辑与标准,这种“共建式成长”,不仅助力项目落地,也推动了当地液冷生态的成熟。
从团队到品牌,从技术到生态,曙光数创正在做一头东南亚的“大象”,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有在地智慧,背靠中国供应链和场景,去赢得全球市场的广度。(本文作者|张帅,编辑|盖虹达)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