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停摆致多国陷入“数据盲区”,他国警告:美元根基正被“白蚁”蚕食
【文/观察者网 王一】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官方经济数据暂停发布,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还外溢至依赖这些数据的其他国家。
英国路透社10月15日报道称,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通常使用美国发布的数据来研判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走势,从而评估本国货币、贸易和通胀前景。如今,多国官员警告称,如果美国政府关门持续,他们在“数据盲区”中制定政策的难度将加大,政策失误的风险也会提高,尤其是在各国正忙于应对特朗普政府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的当下。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委员凯瑟琳·曼(Catherine Mann)拿英镑地位逐步削弱的过程作比,称这些政策变化可能削弱美元地位或侵蚀美联储独立性,“虽非眼前之急,但确实是‘白蚁’,在慢慢蚕食根基”。
报道指出,即使日后数据恢复发布,这件事加上美国近期发生的施压美联储、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等种种事件,都反映出美国在治理和数据可靠性的更深层问题。

10月14日至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路透社称,在一个被俄乌冲突、中东局势、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持续困扰的世界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全球战略和执政表现,以及如今这一场导致官方经济信息中断的政府关门事件,都可能会成为会场讨论的焦点。
报道指出,美国经济规模约30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4。虽然关门随时可能结束、数据公布随时可能恢复,但这一事件,连同此前特朗普试图加强对白宫之外机构的控制、对美联储施压、因不满就业报告而解雇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等一系列事件,都反映出美国治理和数据可靠性的更深层问题。
IMF在14日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发出警告称:“对政策机构的政治压力若持续加大,可能侵蚀公众对其履行职责的信心。对负责数据收集与发布的技术机构施压,也会削弱公众与市场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从而显著增加央行与政府制定政策的难度。一旦政治干预损害数据质量、可靠性与时效性,政策失误的概率也将上升。”
美国政府“停摆”后,并非所有数据都消失了。美联储因自筹资金,不受政府关门影响,仍在通过其庞大的信息网络收集经济状况。同时,民间数据服务机构也在提供替代方案。各国央行已学会将这些非官方数据拼接起来,勉强用于短期研判。
“美国的月度数据确实会被频繁讨论,却从来不是其他央行决策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Adam Posen)说,但美国政府关门和劳工统计局的风波确实“导致了外界对美国治理能力和数据可靠性的怀疑”,“这种怀疑很重要,它最终会影响各国的储备管理和货币决策,并增加美元市场波动的预期”。
路透社指出,如果今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的焦点是特朗普的高关税与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那么现在各国关注的重心已转向企业、国家和消费者如何适应新的格局。
根据IMF最新报告,截至9月,全球经济前景受到了“政策转变显著但不至于剧烈的影响”。该机构在4月曾将全球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2.8%,但最新预测已上调回3.2%。
然而,随着约占全球经济1/4的美国数据出现“信息黑洞”,若关门持续,全球经济前景势必愈发模糊。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全球宏观主管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表示,目前仍有大量零散信息可供参考,各国决策者也在投入更多精力收集微观数据与市场传闻,“但如何整合这些信息,以及市场将如何解读,仍是关键的不确定因素。时间拖得越久,不确定性叠加,错误风险就越高”。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兰·舒勒(Ran Shorrer)14日也对美国《财富》杂志表示,官方统计数据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比性,“这是我们唯一能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照的资料”,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历史锚点,就很难判断替代性数据在经济环境变化时是否依然可靠。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