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的“深度革命”:告别人海战术,迈入精英时代

2025年10月14日,15时20分32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保险代理人的“深度革命”:告别人海战术,迈入精英时代

原标题:特稿|保险代理人的“深度革命”:告别人海战术,迈入精英时代

华夏时报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中年人的最后出路是卖保险。”这句略带自嘲的调侃,曾折射出无数职场中年人的困境与无奈。但如今,这个一度被视为“职场避难所”的行业,正悄然从社会就业的“蓄水池”蜕变为精英角逐的新赛道。

秋意渐浓,但保险代理人展业的热情却不减。10月12日早晨九点半,在北京海淀区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内,一场由某保险公司举办的养老金融规划主题讲座正在进行,该公司代理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周都会举办。

另一头部寿险公司资深代理人李薇,也常在这样的活动中以流利的双语向台下几十数百位企业主和高管讲解家族信托与保险金信托的结合架构。“五年前,我们团队近八成成员是高中和大专学历,如今硕士占比过半;过去我们带着宣传单页扫楼陌拜,现在我们在五星酒店举办财富论坛。”李薇表示,尽管团队规模从巅峰时的200余人精简至如今的25人,但年度业务总量逆势增长三成。

这一缩影背后,是中国保险代理人队伍正在经历的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度革命。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员人数已从2019年历史峰值的912万人降至264万人,五年间锐减超七成。这场被业内称为“清虚提质”的供给侧改革,正推动中国保险业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历史性跨越。

新生存法则

保险营销正在经历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滴灌”的范式革命。过去那种“西装革履扫楼陌拜”的粗放模式,正被高度细分、精准触达的场景化营销所取代。

李薇向记者展示了其团队近期的活动清单:周一的企业主税务筹划私享会、周六的女性高管健康管理沙龙,下周四的新财富传承法律讲座、周六的家族办公室考察活动。“每个场景都是精心设计的价值交付入口,我们不再推销产品,而是提供解决方案。”

保险代理人的“深度革命”:告别人海战术,迈入精英时代(保险代理人向企业主和高管进行专题分享,受访者供图)

这种转变源于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随着近几年利率持续下行,居民钱袋子捂得更紧,非刚性支出减弱,保险购买决策更加谨慎。同时,保险行业转型步入深水区,产品政策波动频繁,倒逼营销模式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

代理人群体的学历结构和专业背景正在发生质的飞跃。李薇团队中,除了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还汇聚了曾任三甲医院主治医师的医疗专家、涉外律师事务所的合规顾问、知名投行的财富管理师,以及海外名校归来的金融工程硕士。

“过去是不限年龄、不限学历,现在则是优中选优。”李薇坦言,公司现在招聘更看重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新人必须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这种精英化趋势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加速推进。数据显示,目前主要保险公司新人招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从五年前的不足30%提升至近70%。

AI智能助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线培训平台已成为代理人的标准配置。90后保险代理人周洁向记者演示了她的智能工作系统:“AI助手不仅能快速分析客户需求、推荐产品组合,还能自动提醒客户生日、保单续期,甚至预测客户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变化。”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获客方式上。新一代代理人林哲的大部分客户来源于线上渠道。他的企业微信沉淀了超过3000位好友,视频号持续输出保险知识短视频,每周固定直播覆盖从“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到“家族资产稳健传承”等主题。

“过去‘扫楼’是碰运气,现在是大数据精准筛选。”林哲表示,其业务中约70%来自线上转化,客户黏性和转介绍率远高于传统陌拜。

“以前卖保险,靠的是脸皮厚和话术。”从业十五年的张磊苦笑着回忆,“每天早会就像打鸡血,然后去写字楼‘扫楼’,见人就递名片,被保安赶是家常便饭。”

他描述的场景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西装革履的保险营销员穿梭于写字楼、社区公园和咖啡馆,向任何可能投保的人推销产品。那是一个“人海战术”盛行的时代。

“不管适不适合,只要拉来人头就有奖励。2019年高峰时,我们每天早会有1500人出勤,现在只有350人了,35个部门砍到十多个。”张磊说道。

客户高女士向记者吐槽她十年前购买保险的经历:“代理人是我远房亲戚,产品根本没讲清楚,就说‘这个好’,我糊里糊涂买了,后来发现根本不适合我的实际需求。每次见到他都想躲,感觉被坑了。”

这种基于人情和话术的销售模式,虽然短期内带来了规模扩张,却埋下了行业信任危机的种子。

对比鲜明的,是李薇现在的工作方式。

早晨,她会在咖啡厅见企业主客户,讨论“家族资产传承与税务规划”。下午,在客户公司会议室讲解“高管团队激励与风险保障”。晚上,则在线上进行“年轻家庭综合保障规划”直播。

“我们现在不是‘卖产品’,而是‘解问题’。”李薇说起了最近服务的一个客户,“对方是创业公司CEO,我首先花了两周时间了解他的企业架构、家庭情况和未来规划,然后才给出涵盖企业年金、高管保障和家庭风险隔离的综合方案。虽然过程复杂,但客户非常认可这种专业态度。”

保险代理人的“深度革命”:告别人海战术,迈入精英时代(保险代理人经营的保险知识输出视频号,受访者供图)

像李薇这样的代理人,正在用场景化营销彻底取代传统陌拜。例如她们会定期举办企业沙龙,面向中小企业主讲“高管风险与税务规划”;开展社区讲座,为中老年群体讲解“养老规划与医疗保障”;通过线上直播,为年轻人分析“第一份保险如何买”;甚至会和律师事务所合作,提供“财富传承+法律保障”组合方案。

本科毕业曾供职于BAT的张越告诉记者:“过去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大爷大妈都可以卖保险,现在对学历、年龄、学习能力等都有硬性要求。因为市场需要的是专业代理人,是保障专家,而不是销售。”

张越所在的团队,大多数代理人都是高学历背景,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留学生。“有曾经的三甲医院医生、公务员、外企高管、律师、财经媒体人等。学习培训也多种多样,例如性格色彩、医学课程、财富管理、人才管理等,越优秀课程越高端。”

科技工具正在重塑代理人的工作方式。

90后保险代理人周洁向记者演示了她的智能工作系统:“AI助手可以快速分析客户需求,给我推荐合适的产品组合。系统会自动提醒客户生日、保单续期,甚至分析客户最近可能的需求变化。”

2022年入行的她,正好赶上行业转型期。“我没经历过那个人海战术时代,一开始就走专业化路线。”她拥有理财规划师证书,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规划建议。“我不只是卖保险,而是帮助客户管理风险、规划人生。”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颖在五年前转行成为一名健康财富规划师。“我们团队中,北大、清华、武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层出不穷,大家无论学历背景还是过往工作背景都非常优秀。我认为时代在变化,专业理财顾问的时代已经来临。”

专业化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回报。陈颖在入行两年之后就成为全球MDRT百万圆桌超级会员COT。李薇亦是如此,虽然客户数量不如从前,但她的客单价提高了3倍,续保率达到9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0%。

“我的收入不仅恢复了,还比2019年提高了40%。”李薇说,“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客户的‘风险顾问’,他们有任何财务规划、保障需求都会主动来找我咨询,这种专业认同感是以前没有的。”

在二三线城市,代理人的专业化路径同样清晰。成都的保险代理人刘梅专注于女性客户市场,“我研究女性不同生命阶段的保险需求,从单身到结婚、生子、养老,提供全周期服务。”她的客户转介绍率达到70%,几乎不需要开拓新客户。

人海战术的黄昏

将时针拨回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的气息日渐浓郁,友邦保险也于这一年的秋天在上海南京西路1376号悄然挂起“外商独资寿险牌照”。

但在当时,“保险”对绝大多数国民而言,仍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词汇。友邦保险引入的代理人制度,像是一套全新的商业语法,试图在一个近乎空白的市场中,建立一套人与风险、保障与未来的对话体系。

初生的市场,充满了拓荒的艰辛与草莽的活力。早期的代理人,如同孤勇的布道者。他们身着自己缝制的马甲,背着传单,出现在人潮涌动的口岸、小区和剧院门口。马甲上手写的传呼机号码,是他们连接世界的唯一纽带。

那是中国寿险业的拓荒年代。“扫楼陌拜”“摆摊设点”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画面,每一张几十、几百元的保单,都意味着一次从零到一的认知突破。1995年《保险法》颁布,保险业试点从上海扩大到广州,但民众的认知仍是一片荒漠。“买保险不如存银行”是普遍心态,代理人被视为“跑街的推销员”,大专学历已属凤毛麟角。

1994年至2000年,是保险代理人的“蓝海时代”。每家公司都在疯狂增员,主流报纸版面被招聘广告占据,招聘会上“百万年薪不是梦”的标语,点燃了无数人的财富梦想。60后资深保险从业者陈远帆记得,那时他所在的营业部,一个月能涌入上百张新面孔。“每个月20日业绩一出,几乎全是同一款高佣金产品。”粗放增长的背后,是市场对保费规模的饥渴——人员的争夺,就是市场的争夺。

但队伍的急速膨胀与专业性的匮乏形成了尖锐矛盾。大专生已是“优才”,整个行业在民众的不解甚至抵触中,蹒跚学步。危机也在这时悄然埋下种子。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试图为这场狂奔套上缰绳,确立了持证上岗的原则。这预示着,代理人作为一个特许职业,开始被纳入监管视野。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