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券商资管退出申请公募牌照,是何原因?

2025年10月14日,10时27分43秒 国内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财联社10月14日讯(记者 吴雨其)券商资管冲击公募牌照的路径正出现明显转向。近日,证监会公示显示,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光证资管”)正式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审批序列,成为继广发资管之后,又一家撤回申请的头部机构。2023年掀起的券商资管“申牌潮”已由高潮走向冷静。

从政策背景来看,自中国证监会2022年“一参一控一牌”政策落地后后,券商资管一度迎来快速跟进期,招商、兴证、广发、光证、国证等多家机构先后递交申请。然而两年多过去,除招商资管与兴证资管成功获批外,其余进展缓慢,部分公司更选择主动止损。在光证资管退出后,目前仍在排队等待审批的,仅剩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与国金资管两家。

两家券商资管退出申请公募牌照,是何原因?

为什么这些原本志在“补齐牌照短板”的机构最终选择退出?哪些逻辑正在重新塑造券商资管的战略选项?在行业格局重构的过程中,这场“退与不退”的分野背后,显然不只是审批节奏的问题。

光证资管终止两年公募牌照申请历程

日前,光证资管从公募牌照审批名单中正式移除,意味着其自2023年中启动的申请流程至此画上句点。实际上,自递交公募申请以来,光证资管始终未。要知道,其控股股东广发证券目前已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份,同时也是易方达基金的三大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一,持股比例达22.65%。若广发资管公募申请成功,意味着广发证券集团将直接或间接持有三张公募牌照,形成A类公募布局的“超级矩阵”。但也正是这种结构,使得广发资管的申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一参一控一牌的政策虽然放宽了部分限制,但实际审批中依旧不少问题。”一位熟悉监管逻辑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实质上三张牌照落在同一控股集团下,也容易引发穿透式股权、资源集中度的讨论。”

更现实的考量,则来自参公大集合的转型压力。广发资管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已超过325亿元,其中九成以上为货币型产品,而监管对参公产品的过渡期也将于2025年底到期。在公募牌照申请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广发资管今年以来也选择将产品逐步移交至广发基金。

与其继续卡在申牌的瓶颈期,不如尽早腾挪产品路径,完成存量转型。这成为越来越多券商资管的现实抉择。

截至目前,获得公募业务资格的机构已达14家(包括3家券商及11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但仍在排队申请的仅剩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两家。据悉,国证资管已在2024年3月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