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2025年10月14日,10时59分10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机器最前线

2025年5月,一段机器人”苏醒”的视频引爆网络。

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为机器人安装完最后一个零件后,镜头拉近,机器人缓缓睁眼,与它的创造者静静对视,高清镜头下,机器人的皮肤纹理随着模拟呼吸微微起伏,眨眼频率与真人无异。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这不再是冰冷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仿佛被赋予“生命”的瞬间。 该技术的拥有者首形科技, 不仅在11个月内狂揽3轮融资,其最新的亿元级融资更是引发了蚂蚁集团等重量级资本的激烈争夺。

人工智能赛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首形科技究竟凭何“魔力”,能让资本为机器人的一个“微笑”而竞折腰?

01 资本重注,以“情感价值”挑战“效率至上”

首形科技在2025年6月至9月期间密集完成了三轮融资。其Pre-A轮和A轮融资先后由招商局创投、深创投和顺为资本领投,而于9月底完成的A+轮融资则迎来了蚂蚁集团的领投。

值得注意的是,其连续多轮融资的用途均明确指向情绪基座模型的迭代,以及多场景应用的落地。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图源:企查查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首形科技完成的密集融资绝非偶然。

这一系列紧密的资本运作,不仅为首形科技注入了发展资金,更层层递进地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径的认可。其资本故事从验证情感交互的可行性,到看好其构建多模态技术闭环的潜力,最终吸引蚂蚁集团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共同押注情感交互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生态的核心要素。

蚂蚁集团的此次战略投资,本质上是对其具身智能版图的关键补全。纵观其近期布局,从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本体,到钛虎机械人的核心零部件,再到灵心巧手的精密操作技术,其投资版图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而首形科技独特的"情绪基座模型",被资本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底层操作系统之一,恰好弥补了蚂蚁集团生态系统中情感交互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

首形科技获得投资的背后,也是资本市场重新评估机器人产业价值的缩影。

传统的估值模型往往基于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人力替代成本,聚焦于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而如今,投资者更看重情感机器人开辟全新市场空间的潜力,关注的是其构建人机情感连接的"情感价值"。

这一价值重估直接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赛道分化。

一边是以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为代表的“功能派”,专注于在工业制造等存量市场中替代人力,其价值体现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边则是以首形科技为首的“情感派”,试图通过情感交互创造新的需求曲线。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更反映了对未来人机关系的不同构想。"功能派"追求的是在现有生产市场中实现优化,而"情感派"探索的则是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边界。在情感交互这个新兴赛道上,首形科技凭借其在情绪基座模型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自然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产业分化的关键节点,资本并非泛泛布局人形机器人整个赛道,而是精准押注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而首形科技所代表的情感交互方向,正在承载着市场对下一代人机关系的全新想象,因此资本愿意为其支付“稀缺性溢价”。

02 跨越了“恐怖谷”,却难跨“盈利关”

首形科技的技术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帮助机器人跨越“恐怖谷效应”,更在于重新定义了机器人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

首形科技的技术体系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其自主研发的“情绪基座模型”作为技术核心,能够融合语言、表情、语音等多模态信息,不仅让机器人识别人类情绪,更能提前预判情绪变化并作出自然回应。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在硬件层面,26个微型电机驱动的仿生面部系统,配合三层仿生皮肤技术,成功打破了长期困扰业界的“恐怖谷效应”。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机器人自主学习技术,通过自监督学习与自我建模,机器人能够像“照镜子”般观察自己,理解自身结构和运动规律,这一能力让机器人具备了应对硬件磨损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然而,这份光鲜的技术成绩单背后,隐藏着严峻的商业化挑战。

尽管首形科技公布高达61.99%的毛利率,但这建立在以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为前提的脆弱基础上。在实现规模化量产前,这一数据更像精致的财务幻觉,难以反映真实的盈利潜力。

更关键的是,技术研发如同一个资金黑洞,首形科技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模式导致研发投入持续攀升,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根基。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首形科技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场景抉择。

在To C端,首形科技将其旗舰产品”精灵・璇”定位为“具备艺术收藏价值的科技品类”,这无疑极具创新性。

情绪价值,天价账单,首形科技卖「情感」能成吗?

然而, 小众 市场的规模天花板可能很低 , 历史上,许多试图将科技产品“艺术品化”的尝试,最终都因无法突破小众圈层而增长停滞。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索尼QUALIA系列,索尼当时动用了全公司的顶尖技术,旨在打造极致的”可使用的艺术品”。该系列产品包括售价高达3500美元的数码相机R1、15000美元的CRT电视,甚至是一副3000美元的耳机。

然而,QUALIA系列因极致的艺术与工艺追求导致了成本失控,其高昂的定价与极度小众的市场定位,使其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最终在推出两年后全面停产。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长虹故宫手机。这款产品直接跨界联名故宫,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与手机结合,定价近2万元,旨在打造“可佩戴的文物艺术品”。然而,其搭载的却是中端处理器,形成了艺术溢价与科技性能的严重错位。最终市场反响平平,成为“科技艺术品化”探索中的一次昂贵试错。

当科技产品试图通过“艺术品化”来拔高定位时,往往会在追求极致工艺与设计的同时,牺牲一部分大众市场的适用性与产品的核心功能性,最终困于小众圈层。对于首形科技而言,这都是其在商业化道路上必须时刻警醒的前车之鉴。

在To B端,首形科技计划优先入驻品牌旗舰店、主题乐园等场景。但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机器人成功的量化标准是“单一场景能运行1000台以上并保持高日活” 。显然,首形科技离这个标准还相差甚远。

目前,情感机器人在这些场景中,更多是锦上添花的营销道具,难以像工业机器人那样产出可量化的ROI,导致其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复购循环。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服务机器人领域从不缺少昙花一现的明星,早期的陪伴机器人、AI音箱都曾经历过资本的热捧,它们都试图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但最终因为找不到持续的用户痛点和可靠的付费场景而迅速遇冷。

因此,对于首形科技而言,跨越"恐怖谷"只是技术层面的成功,而要跨越"盈利关",还需要在资本耐心耗尽之前,将这种前瞻性转化为一个真实且可规模化的商业闭环。

03 待验证的价值命题

情感机器人赛道确实火热,但其商业化路径仍面临致命考验。

首先,情感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仍是一片迷雾。功能型机器人能明码标价,比如替代一个工人值多少钱,投资回报期多长,这笔账谁都算得清楚,但让用户感到温暖值和创造陪伴感的情感价值却难以定价。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虚拟替代品的降维打击。如Character.ai等AI应用,以极低的边际成本提供类似情感支持。这迫使实体机器人必须回答:其情感交互体验是否值得用户支付数十倍溢价?市场已给出信号,2025年初,字节“猫箱”等头部AI情感应用月下载量大幅下滑,昭示着产品若无法证明独特价值,赛道天花板将触手可及。

并且,造一个能让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机器人,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三星的AI家庭伴侣机器人Ballie就是个典型案例。其硬件成本中,高精度传感器与投影模块占比超60%,其定价突破2000美元。然而,高昂成本并未换来完美体验。在实际测试中,Ballie在强光等复杂环境中其核心功能可靠性显著下降,未能达到基本使用标准。这也证明当技术故事无法兑现为稳定体验时,市场热情会迅速消退。

曾被视为AI出海典范的“冒泡鸭”,因数据不及预期已濒临停运,像智谱的AiU、月之暗面的出海AI宠物陪伴应用Ohai,也都因监管或低迷的营收无疾而终。

AI陪伴赛道的前车之鉴极具警示意义。一些明星项目在烧完巨额融资后,产品体验仍远未达到宣传效果,最终导致估值泡沫破裂,并对整个赛道造成信任冲击。情感机器人若不能在产品落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恐将重蹈覆辙。

04 结语

首形科技的融资故事,标志着情感价值在机器人产业中获得了宝贵的”定价权”。然而,资本当下的慷慨押注,是对未来潜力的预支。企业最终需要偿还这份信任的”本息”,即证明其技术所创造的情感连接,能够承受现实市场严苛的价值审查,并兑现为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