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东盟,必路过泰国”,贸易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全球经贸故事

2025年10月08日,21时28分17秒 全球总览 阅读 2 views 次

贸易格局转变的当下,中企出海在东盟寻找新机遇。

泰中商务委员会主席、泰国安美德集团董事长邱威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其旗下在泰国的工业城已经有400多家中国企业入驻,中企已经抵达“要出海”的这一时机,而泰国无论是从文化、劳动力水平、供应链体系乃至区位位置,都在中企海外投资的战略版图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全球市场策略师陈纬衡则对记者表示,东盟正成为中国企业日益重要的制造伙伴、投资目的地及市场,不仅体现在制造业领域,更延伸至数字经济与娱乐产业——如电子商务和移动游戏领域,中国企业成功将本土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输出至东盟市场。

“中企出海东盟,必路过泰国”,贸易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全球经贸故事

400家中企在泰国工业园

安美德集团在泰国罗勇与春武里各有一个工业城,离曼谷市区、机场、深水港1小时内可到,未来还有高铁连接。工业园内,有丰田、博世、日立、索尼等国际制造业企业。

邱威功对记者介绍,工业城内共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00家工厂,园区各厂年产值相当于泰国国内生产总额(GDP)的10%。

以距离曼谷57公里左右的安美德春武里工业城为例,该工业城创立于1989年,园区占地4300公顷,被称为安美德的旗舰工业城。

他对记者表示,泰国承接中资的比较优势之一在于较为完备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

“泰国的供应链已经发展了六七十年。”他对记者表示,以汽车零部件这一供应链产业为例,欧美日企业在泰国的投资经验已经较为成功。譬如日本丰田在泰国投资70年左右,其工厂目前有13000个泰国员工,日本籍员工不到10个人,企业本地化程度较高,日本把在泰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做得很好,目前其园区里面最多的就是日本工厂,约有750家左右,中国企业去泰国,如果在这类供应链方面发展,条件已经较为完备。

“中企想要出口产品,泰国是最好的一个生产基地。”邱威功解释道,泰国的基础建设较为完备,以上述工业城为例,其距离泰国港口、机场的距离均较为便利,而泰国作为东盟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同时,园区将泰国诸多政府部门“搬进”工业城的联合办公室,从政府批文到水电接入、执照申领等诸多事务都进行了整合。

他并对记者表示,根据他的统计中企在其工业区的经营成功率目前是98%以上,明年可能达到100%。“成功的定义就是又赚钱,企业又成长。”

他并对记者透露,目前在1600家园区内企业中,日本企业(数量)第一,中国企业(数量)第二,但从去年开始,中国投资已经超过日本,中国是其新增投资项目数量的最大投资来源地。当前园区内中企以制造业生产和研发为主。

邱威功并表示,安美德已开发150多平方公里工业区,土地储备达700平方公里,面积等同于新加坡。未来中企投资的前景也可一窥。

区域供应链重组之路

邱威功在采访中谈道,中泰之间有900年悠久交往历史,文化亲近,而且他建议中企在出海期间一定要多加研究历史和地理等因素。

在其中,“泰国是桥头堡,中国企业要去东盟(发展),非路过泰国不可。”邱威功对记者强调,中企应善用泰国供应链,将其做成自己的基地。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同东盟贸易规模达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16.7%。

同时,双方投资合作实现新提升。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

陈纬衡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东盟已有效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区域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约16%的出口流向东盟,略高于对美出口(14%)的份额。

他并对记者表示,譬如,中国在电子产品领域曾长期对东盟存在贸易逆差,但近年已转变为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这既印证了中国在该领域生产主导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出其产能正向其他市场转移。

“随着制造业能力的提升,东盟经济体持续深化经济一体化,其域内贸易存在巨大增长空间。”他称,“中长期来看,东盟可通过持续吸引外资实现供应链升级——这既包括寻求对外扩张并规避贸易限制的企业,也包括试图降低供应链风险的企业。东盟可从增加的直接外资投入(FDI)和持续的供应链重组中获益,但需把握平衡之道。”他表示。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曾在中国工作多年,他现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担任所长职务。

作为区域经济的观察者,在他看来,“我们曾经熟悉的全球贸易体系已经改变,短期内,甚至在出现一个改革后的版本后,我们恐怕也回不去了。”

席睿德对记者表示,中国以及东南亚区域是制造业基地,但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面向美国,这意味着全球有3.3亿美国人构成潜在消费群体,而该区域内此前基本上所有企业都瞄准了对美国消费者的供应。

供应链面临着一些重新安排,且各方也必须认识到这3.3亿人中,“有一些目前是在一堵墙后面了”,席睿德对记者表示,“当前问题在于,东南亚地区能否加强内部整合,使新建的供应链不仅服务美国市场,更要发展区域内商品服务的贸易往来,而且也包括与第三方,譬如全球南方国家或者欧洲的贸易。”

他表示,“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探讨本区域应采取哪些举措,因为数据已经摆在那里:中国中等收入家庭有4亿左右,东南亚有2亿左右,若加上印度还有1亿左右,这都代表着庞大且持续增长的消费群体,及其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但这意味着需要探讨如何降低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

“例如,假设中国持续推进产业链升级,向东南亚地区输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中方也需要适当开放市场,采购该地区的商品与服务,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机制。”他表示,因而,重点不应是“如何重新调整供应链维持对美供应”,而应聚焦在该区域“如何在一起成长中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延展为探索与欧洲或其他地区建立伙伴关系。

确然,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机遇。自今年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单边行动令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空前上升,另一方面,来自世贸组织(WTO)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增长强于预期,同比增长4.9%。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全球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持续增长,尤其是南南贸易。WTO的数据显示,由于成员方之间大多保持正常贸易,供应链正朝着需求所在的地方流动。其粗略计算表明,2025年上半年南南贸易额同比增长8%,而同期全球贸易总额仅为6%。

一位在外贸领域工作近30年的“老兵”则对记者表示,“稍微改用《侏罗纪公园》的一句经典台词,‘贸易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举报

文章作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