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养车、天猫养车夹击,途虎规模赢了、利润输了?
(来源:韭菜财经APP)

作为中国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平台的先行者,途虎养车一度被誉为“轮胎电商一哥”、“养车界的滴滴”。然而,就是这家曾以颠覆传统汽修业为己任、连续多年高速扩张的明星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增速回暖却暗藏隐忧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途虎养车营业收入为78.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增速较2024年同期有所加快。单看数字,似乎走出了低谷,但若对比其巅峰时期动辄30%以上的增速,以及同期京东养车全渠道服务收入迅猛的涨势,途虎的这份“回暖”显得成色不足,更像是高位盘整下的温和反弹。
途虎养车创始人陈敏曾多次强调:“途虎的核心是标准化、可复制的服务能力。”但在车主越来越看重个性化、便捷性、信任度的今天,仅靠“标准化”三个字恐怕还不够。当年轻人更习惯在抖音、小红书获取养车信息,当新能源车维修保养需求爆发却与传统燃油车逻辑不同,当社区快修店凭借灵活性和熟人关系抢走“最后一公里”客源。
途虎这个“养车巨头”,也不得不面对增速放缓、盈利承压和新模式冲击的多重挑战。
从“流量”到“留量”
途虎将此次增速回升,归功于夏季轮胎更换旺季的强劲需求、数字化运营效率提升,以及会员粘性的增强。好的方面是,公司的收入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第二季度,增速回升到12%左右,说明在政策推动下,汽车消费市场有所回暖。基本盘业务,轮胎更换和机油保养,表现依然稳健,上半年收入占比超过六成,在各个细分服务里保持行业领先。
同时,新能源车专修、钣喷、电池检测这些新业务,订单量也在稳步提升。另外,公司通过和零配件品牌直供合作、发展自营产品线,带动毛利率有所改善,看得出供应链优化开始见效。
不过,问题也逐渐浮现。第二季度,虽然轮胎、保养这类传统优势品类的订单量还在涨,但客单价却比去年同期略有下滑,部分原因是平台促销力度加大、行业价格战更激烈。尽管公司在采购成本上有规模优势,可租金、人工、营销这些运营开支不断上涨,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更关键的是,公司目前业务结构还是高度依赖轮胎、保养这类标准化品类,而高毛利的差异化服务渗透仍然不足。与此同时,线下门店扩张速度虽然快,但单店盈利模型还没完全跑通,现金流和加盟商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
从长远看,公司仍高度依赖传统燃油车保养业务,但随着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这块市场的增长空间已经见顶。虽然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售后,比如设专修工位、培训技师、跟车企合作,但目前新能源业务收入贡献仍然偏低,还没能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相比上汽车享家、宁德时代等对手仍有差距。虽然近期与比亚迪、蔚来等品牌达成了合作,接入了部分车型维修数据,但整体仍处在探索阶段,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跑通。

谁在分走途虎的蛋糕?
途虎虽然已经上市,且背后有腾讯、红杉、高瓴等长期资本支持,但它的增长曲线近年来看点不足。盈利能力仍未见实质性改善:补贴一停,利润就颤。
其实不光途虎,其他几家都已经全面开火了。京东养车靠着京东集团的物流和供应链,打出“30分钟送达、一小时安装”的极速服务,2024年门店数就突破了3000家;天猫养车则依托阿里生态,用“数据赋能门店”作为卖点,把会员和数据在线上线下打通;就连驰加、小拇指这类传统连锁,也都在默默升级系统、整合供应链,守好自己的优势区域。它们不一定比途虎更懂互联网,但在资金实力、供应链根基和直接客户来源上,往往更有底气做长期竞争。
更关键的是,养车行业的竞争打到后半场,本质是“供应链+服务”的双重比拼。真正的胜负手不在流量,而在履约能力,配件能不能快速、低价、保真地送到门店,服务能不能做到标准、可控、高效地交付给车主。目前途虎在门店数量和用户规模上确实领先,但在配件源头控制、技师人才培养、单店盈利模型这些深水区环节,护城河还不够宽。
另一方面,传统4S店体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机厂和经销商体系也在积极反扑,通过保修绑定、原厂配件专供等方式守住基本盘。而天猫、京东这类互联网平台,除了供应链能力强,还自带流量入口和用户习惯,跨界打劫的优势明显。
消费者也在不断成长,他们对服务的需求不再只是“便宜”或“方便”,更看重透明、可信、专业。平台“能下单”只是第一步,“能信任”才是复购的关键。目前整个行业仍普遍面临“信任赤字”,价格透不透明?配件是不是正品?技师专不专业?如果途虎在一两年内不能建立起“靠谱”的品牌认知,即便价格更低、门店更多,也可能被用户归为“比价工具”。

未来靠什么增长?
整体来看,途虎的基本盘仍然稳固。网点数量超5000家,覆盖全国多数城市,品牌认知度高,供应链体系成熟,这几项在行业里仍处领先位置。但也确实面临增长瓶颈:传统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投入大、回报慢,线上线下融合成本高。
更关键的是,行业正在经历技术大换血。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保养间隔拉长、项目变少,过去依赖机油、滤清器这类传统业务的空间被挤压,而对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需求猛增。同时,政策层面不断推动汽车消费升级,用户对一站式、高品质服务的期待也越来越明确。
在这种背景下,途虎必须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不能只守着老业务,要尽快找到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内部来看,盈利模式还没完全跑通,服务质量管控压力大,人才结构也要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外部环境上,消费意愿波动、行业监管趋严,再加上竞争对手不断挤压市场份额,途虎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一是深耕供应链。不能只追求“多”,更要做到“精”和“专”。既要保持标准件的价格优势,也要提升非标件、技术件的数字化供应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做自有品牌,把毛利率提上来。同时借助规模优势向上游要议价权。
二是强化服务赋能。从流量平台真正转向服务平台。加强对加盟店的技术培训、管理支持和数字化工具赋能,帮助它们提升盈利能力和服务质量。还要大力发展会员体系,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的长期价值,而不只是做一次性生意。
新能源业务更是必争之地。虽然投入大、难度高,但必须布局。比如主动与新能源品牌建立合作、建设三电维修能力、开发新能源车专属的检测与养护套餐,抢占未来的服务入口。
说到底,中国汽车后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长期以来分散低效的局面还没根本改变。未来能跑出来的,一定是那些既能整合供应链、又能赋能终端、管理者如何在坚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又保持灵活应变,还能真正赢得车主信任的平台。
结语:途虎养车可以说是国内汽车后市场的一个标杆,用了十年时间不仅教育了用户,还重新定义了行业服务标准。但现在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前有京东、天猫凭借巨大流量强势入场,后有传统连锁店依靠专业服务能力紧追不舍,途虎原来的领先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追平。
摆在途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走原来那套“重资产、标准化”的老路,靠规模稳住局面;另一条是迈向“平台化、生态化”的新战场,虽然这意味着要和巨头正面竞争、甚至彻底调整现有模式,但这条路空间更大,也是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必然选择。
长远来看,未来能真正胜出的养车平台,一定得是“三栖战士”,既要懂线下服务,又要强于线上运营,还得有深厚的供应链能力。途虎必须加快从依赖流量的单轮驱动,转向“供应链+服务”双轮驱动;不能只做门店的管理者,更要成为整个行业的赋能者。
说到底,途虎接下来的重点不应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要转向有质量的持续增长。行业的终局,终究是技术能力、服务体验和商业效率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只靠资本烧钱、打价格战。只有把基本功做扎实,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途虎养车#京东养车#天猫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