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网上泛滥成灾的“假视频”?普通人该怎样对待短视频?

2025年10月08日,07时37分1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短视频的无孔不入让普通人很难规避它的存在,哪怕你自己平时不刷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短视频,在跟朋友聊天,朋友圈、微信群里面,短视频也是无处不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介质,只要它的信息被Push后,用户就会顺着这条信息的路径往下延伸,确实有些人不去主动看短视频,但亲朋好友发布的家人视频,难道你也会不看、不接触?

与纯文字内容相比,短视频的门槛更低,视觉和听觉上带来的愉悦感更爽,这也是普通人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原因,并且,当刷视频逐渐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后,你一段时间不刷短视频后反而会觉得缺点什么,而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了。

短视频比文字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网上的“假视频”泛滥成灾,甚至连我也被骗过。有一次看到发生在河北的一个较为离奇的短视频内容,我还去向在河北的自媒体朋友求证,他回复说根本没听到这个事儿。我之所以上当是因为,该账号发布的内容并非一条内容,而是连续二三十条内容都是同一个主题,这就很容易让人相信内容的真实性,但最后却发现该号发布的内容是“假视频”。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你短视频刷得越多,就会发现“假视频”太常见了,那么,究竟该怎样识别网上泛滥成灾的“假视频”?普通人该怎样对待短视频?

首先,将结果前置,即默认所有短视频都是“假视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短视频的“假视频”数量过多,当真真假假的短视频掺杂在一起的时候,用户分辨真假的成本和门槛较高,用户刷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娱乐,但是因为它本身会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用户会不自然地被其中的信息所影响。

所以,与其花费较大的力气去辨别哪些短视频是真的/假的,还不如将结果前置,默认所有短视频都是“假视频”,本身就是娱乐行为,反而要较真真假问题,纯纯浪费时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短视频作为营销手段,用户很难看到所谓的“真视频”,比如,钓鱼博主、户外博主、搞笑博主等等,很多都是“演”的,但用户可能不知道这些内容是“演”的,反而信以为真,这种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被带节奏了,如果当做“假视频”来看,问题就没那么多,本来就图一乐呵,何必较真。

其次,学会看视频来源,如果真的想确认视频真假,至少多查几步。当用户想要“信”某个短视频博主的内容,要先看看该账号是谁下面的,比如,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账号,它们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可信度显然更高,再就是一些地方媒体的账号,可信度也会高很多。至于一些没有严格认证的账号所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心里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要么是东拼西凑的内容,要么就是被剪辑的内容,当某人所说的话被各种剪辑以后,其内容的意思可能跟原来的意思完全相反。

相比较图文内容来说,短视频的节奏更快,而且各种倍速以及声音、视觉的影响下,用户很容易被带到“沟里”,用户在看短视频的时候,一定要看是哪个账号发布的内容。

万一用户对于短视频的内容无法判断,至少多查几步,最简单的就是“百度一下”,或者,在AI如此发达且好用的当下,自己也可以用Kimi、腾讯元宝、豆包等AI工具查一下信息的真假,最好是同时用几个AI工具来交叉认证,自己再去做最后的信息判断。

视频里发什么你就信什么,那么,在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中,用户很容易就被“假视频”给骗了,反而傻乎乎地信以为真。

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点就是:常识,如果是过于违反常识的内容,大概率就是“假视频”。

还有就是,看一下该账号的其他短视频内容,或者关联更多的账号用关键词去搜索。如果某个账号本身涉及到营销相关,用户可能就需要对该账号所说的内容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之所以假装科普,之所以告诉用户一些行业的“黑幕”,最终的目的是卖他自己的货,这种情况下,他说的内容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用户想要对某个事件有更多的判断,也可以以相关话题为关键词,去查看更多的视频内容,再就是多平台进行信息交叉认证,这样“假视频”就相对容易被辨别出来。

话说回来,短视频上的“假视频”那么多,普通人是不是就不该刷短视频呢?曾经某视频网站CEO还称短视频是“猪食”,是不是短视频就是不好的呢?普通人倒是也不用这么极端。

1.用户刷短视频是在盈余时间内刷。

2.刷短视频,是希望从短视频中获得快乐。

3.短视频上的信息也不完全是“假的”或没用的。

4.刷短视频也能知“天下事”。

5.短视频上的信息会成为用户社交的一部分。

完全躲避或者不刷是没这个必要,换个角度来看,短视频也能换个视角“看世界”,纯粹在物理世界内,倒是很难知晓/看到这些信息。只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应该避免被“假视频”给带到“沟里”去而已。

该刷刷,开心就好,时间总是要被“用掉”的。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