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 Pegasi b到万千世界:系外行星研究30周年回顾
51 Pegasi b的发现:系外行星研究的三十年里程碑
1995年10月6日,就在三十年前的今天,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公布了一项足以永远改变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发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他们揭示了首颗在太阳系外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行星——飞马座51b(51 Pegasi b)。
这项突破性的发现标志着天文学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的开启。从最初的这颗奇特世界开始,系外行星的探测数量如今已迅速增长,形成了包含超过6000颗已确认行星的庞大目录,另有数千颗行星正等待进一步验证。科学家们估计,在银河系约2000亿颗恒星中,几乎每一颗都可能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
颠覆科学假设的革命性发现
飞马座51b的特性颠覆了天文学家此前对行星形成的所有认知。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质量至少是木星的一半,却围绕其主星运行得异常之近,以至于仅需略多于四天便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公转周期。它与恒星的超近距离——仅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二十分之一——导致其表面温度飙升至惊人的1830华氏度(约合1000摄氏度)以上。
欧洲空间局PLATO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唐·波拉科(Don Pollacco)在接受Space.com采访时指出:“最初发现的行星与太阳系内的行星截然不同。”飞马座51b的发现将“热木星”这一此前未知的新型行星类别引入了科学界视野,此后,“热木星”便成为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基石之一。
这支瑞士团队是利用ELODIE光谱仪做出这项开创性发现的,该仪器安装在法国南部的上普罗旺斯天文台(Haute-Provence Observatory)。ELODIE通过探测飞马座51(主星)因其看不见的伴星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摆动,从而确认了行星的存在。这项技术,如今被称为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已经帮助科学家们确认了数百颗其他系外行星。
从最初的质疑到诺贝尔奖的认可
这项发现最初在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自然》(Nature)杂志甚至以“飞马座有一颗行星?”为题表达了疑问。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其他可能的解释才被彻底排除。然而,这项发现的重大意义最终得到了认可,马约尔和奎洛兹凭借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天,随着天文学界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周年,多项庆祝活动正在进行。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将于10月10日被授予创新奖章,以表彰其在精密光谱学领域四十年的卓越贡献。同时,一场名为“飞马座51b发现30周年:酷巨星系外行星及其系统”的科学会议,正在当年发现这颗行星的同一座天文台举行。
展望未来三十年:系外行星探索新征程
自1995年以来,系外行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已确认的系外行星数量达到6007颗,另有超过8000颗候选行星正在等待确认。未来的探测任务,包括NASA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以及拟议中的宜居世界观测台(Habitable Worlds Observatory),有望发现数千颗新的系外行星,并专门寻找位于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
NASA天体物理部门代理主任肖恩·多马加尔-戈德曼(Shawn Domagal-Goldman)表示:“这一里程碑代表了NASA太空望远镜推动的数十年宇宙探索历程——这项探索彻底改变了人类审视夜空的方式。”系外行星科学的下一个篇章,将聚焦于其最终目标:在宇宙其他地方寻找生命的迹象。
(来源:前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