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化学揭示砷毒性:幼年生物面临更高污染风险

2025年10月07日,08时06分2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韩国研究人员近期取得一项重要发现: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在决定砷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年生物对砷污染的敏感性远高于成年个体。这项于10月5日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研究,在全球废弃金矿持续威胁周边生态系统之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洞见。

釜山国立大学的李允植(Yun-Sik Lee)教授团队,通过对弹尾虫(一种重要的土壤健康指示昆虫)的测试,深入探究了砷与不同森林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新进入土壤的砷主要累积在土壤的移动组分中,这意味着它能立即被生物体吸收利用,具有高度生物有效性。

土壤特性如何影响污染水平?

这项研究揭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磷含量以及铝氧化物等特性,能显著影响砷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结合与迁移方式。即便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总砷浓度相同,但由于这些潜在的土壤属性差异,污染水平和实际毒性却可能大相径庭。

该团队运用连续提取方法,将砷分为五种组分,从弱结合且高度移动的组分,到强结合且基本不活跃的组分。其中,移动组分的砷对土壤生物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尤其是对幼年弹尾虫。

幼年生物面临更高风险

研究还揭示了砷对不同生命阶段生物影响的显著差异。成年弹尾虫在累积砷后,其存活率并未受到明显影响;然而,当幼年弹尾虫暴露于移动组分的砷时,它们的繁殖能力却出现了大幅下降。

这种在早期发育阶段表现出的脆弱性表明,当前主要关注成年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污染危害。这些发现支持发展更细致的生态毒理学评估,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差异。

对矿区修复的启示

这项研究正值全球废弃矿区砷污染持续对环境构成威胁之际。研究强调,有必要基于生物有效砷组分而非总浓度,进行针对特定土壤的风险评估。这种方法能够为前矿区附近有针对性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修复策略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上仅关注总砷含量的污染评估可能无法充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在土壤生物脆弱的早期发育阶段。

(来源:前途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