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2025年10月06日,19时27分23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山核桃

又是一年中秋,在不少人看来,国庆叠加中秋,今年是一个典型的“月饼大年”。

美食家陈晓卿曾说:“月饼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只有当你远离它,才会发现它的美好”。身为季节性食品,月饼在不少人心中是一门“一个月可以赚一年钱”的生意,甚至也跑出了如广州酒家、元祖股份和五芳斋等“月饼巨头”。

从广式、苏式到滇式的流派大战,再到各类联名、跨界玩家的产品大战,每一年的“月饼江湖”似乎都有类似的故事,也从不缺硝烟和战火。

在不少烘焙人心中,不可否认的是,月饼依旧是一门令人艳羡的好生意——高达50-60%的毛利,兼具节庆和文化属性自然带来高溢价的可能。据艾媒咨询数据,早在2023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已达271.3亿元。

但新的变化也在发生,一个讲究“性价比”的年代,这届年轻人开始流行新的月饼买法,如爱上散装、蹲节后打折月饼,甚至为了健康,直接动手自己做。

另一边的商家端,月饼也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一个理想中的“月饼大年”似乎消失了——有的月饼厂商、经销商和私房月饼明显感觉到今年市场“更冷了”,“月饼不好卖了”的体感更加凸显;有的则通过创新口味、供应链优化和切入垂直市场迎来小爆发。

在“月饼消费”上人们究竟在消费什么?今年的“月饼大战”争夺的焦点是什么?真实的月饼卖得怎样?

1、这届年轻人,吃月饼返璞归真了

今年中秋节,比起过去花式整活吃月饼,年轻人已经开始返璞归真了。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自制模具,展示将汉堡、豆沙包等做成月饼的各类邪修大法。年轻人对长沙臭豆腐、螺蛳粉等“黑暗料理月饼”似乎也兴趣不减,但在现实世界,年轻人对月饼,正在经历一场集体祛魅。

祛魅的首先是价格。动辄上千的高价月饼显然已难以“收割”年轻人的心,年轻人不是不爱吃月饼,而是选择吃得更明白了。

李欣是广式月饼的爱好者,每年中秋,她都习惯为家人购置美心等高端月饼,表达心意。这几年,她发现高端月饼正在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身价”,比如提前几个月开始超前预售,各种“月饼早鸟价”屡见不鲜,认识的月饼经销商甚至提前半年就给她发来预订信息。

为了买得更值,李欣提前两个月就做起攻略,除了在线下和各大电商平台比价外,今年8天的国庆假期和即时零售平台的便利,让她可以随机“捡漏”好价月饼。临近中秋前两天,她就在发现家附近的永辉超市、小象超市月饼开启了降价,甚至不到100元就能拿下美心。

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很多没有送礼需求的年轻人也开始分享“月饼薅羊毛”的经验:比如做起等等党,等到临近中秋节点再出手,在二手平台上和朋友以团购价“拼”高端酒店月饼等。“现在能接受的月饼价格在300元以下,100-200比较普遍,超过300这个价格根本卖不动”。「财经无忌」走访线下商超时,一位销售人员坦言。

除了价格上,“买得更值”还体现在月饼的健康化和特色化上。

京东超市发布的《2025年月饼趋势洞察报告》就显示,有73%的消费者关注“成分健康”,低糖、无添加类产品显著增长,主打低GI和低糖的定制化月饼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为迎合“朋克养生”的年轻人,各地中医院、中医机构也顺势推出了“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一些烘焙糕点厂商如苏州稻香村从去年就推出低糖荞麦苏式月饼,今年延续了低糖思路,直接把“总含糖量<5%”写在卖点上。

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为了配料表更干净,甚至有年轻人直接选择花时间自己动手做。

吃吃已经坚持了两年自制月饼,从选料、炒馅、揉面、打模、烘烤、冷却到包装,都是自己来,每年也就送4-5户,但也要熬几个通宵。“自制很费时间,而且成本也不低,买来也是只送家里人和自吃”。因为考虑到家中老人小孩,吃吃认为,自制月饼虽然累点,但胜在原料放心,添加剂少,也收获了家人的好评。

如果说健康是食品行业的整体趋势,月饼也不例外,那在“情绪经济”涌现的当下,年轻人吃月饼,也在吃一个“情绪”。

泡泡玛特在今年就推出了大热IP星星人月饼,售价188元/5个。稻香村和鸣潮联动,杏花楼和英雄联名合作,主攻二次元和游戏人群心智,美心也和月桂狗、宝可梦联名,拿捏当代年轻人的情绪。

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除此以外,消费者对月饼口味逐渐从“猎奇”走向“朴素”,更具地方特色的月饼是今年年轻人采购清单上的必选项之一,如金九月饼、黄庄月饼、内蒙古奶皮子月饼、蛋皮月饼、火腿月饼等,这些自带本土化特色的月饼在今年月饼季依旧热度不减。

可以说,从价格、健康和情绪价值,走出单一的节庆仪式场景,“返璞归真”吃月饼的年轻人正赋予月饼多重意义,也给月饼市场注入了新的想象力。

2、需求没有减少,但市场更卷了

在广州做月饼经销商十多年,郭凡代购了二十多款月饼品牌,临近中秋,他才清完了手头上的所有库存。在他看来,月饼的总体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市场在产生新的分化。“今年比较卷,很多利润应该降了,但总体需求没有减少。”

郭凡口中的“卷”并非只体现在价格上,月饼厂商们的竞赛已经从价格走向了服务和品质。

“月饼90%还是用来送礼,顾客采购时会考虑品牌知名度、价格、包装和口味”。他提到,今年咨询和成交比例较高的,还是广州酒家、美心、华美、陶陶居等知名月饼厂商,相比去年,今年跨界月饼的新品牌也少了很多。

回望月饼这片江湖可以清晰地看到四派主要势力——

一派是传统的老字号,主要是区域起家的知名品牌,如稻香村、知味观等品牌,还有广州酒家等老字号餐饮品牌。

第二派是新老烘焙连锁品牌,例如主打高端市场的美心、元祖、华美、锦华等,还有近年来崛起的好利来。

第三派就是新消费品牌和跨界玩家,如榴芒一刻、轩妈,茶饮品牌喜茶、奈雪等。

还有一派则是各种星级酒店,它们也是月饼市场的玩家之一。月饼也是酒店营收的主力之一。

除此以外,还存在大量的私房烘焙和白牌月饼工厂。

不同势力在今年“月饼季”的表现也不一样。

林凡认为,今年势头较猛反倒是月饼传统玩家们,在新品上新、渠道布局上均有深化的动作。

广州酒家财报就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月饼业务营收同比微增1.32%背后,正是得益于新品和渠道拓展。「财经无忌」观察到,广州酒家推出了多款新品涵盖黑巧金烘咖啡味、玫瑰酸奶味等创新口味的月饼新品,同时省外月饼市场销售额占比也逐年提升,2024年占比接近20%。

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头部月饼巨头也在渠道优化和场景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精细化趋势。

华美食品集团总裁袁瀚钊曾透露,渠道团队分为节庆团队和日销团队,还在探索布局伴手礼产品线,计划依托“华美月饼梦工厂”等终端场景和即时零售渠道,抢占日常化礼品市场。

而相比此前大笔押注线上电商,「财经无忌」观察到,考虑到成本和ROI,月饼巨头对线上渠道也在走向运营的精细化,林凡观察,很多品牌都开始回归品牌力建设,线上开始控成本,重新调头专注线下经销商渠道的建设和体验场景的拓展。

新玩家入局月饼的势头虽明显减弱,但也回归了用“品牌吸引用户”的本质。

比如,今年中秋茶饮品牌们不再执着于月饼的口味,而是拼品牌的差异化和实用性。霸王茶姬推出的“走马唤月”礼盒,以中国传统走马灯为设计灵感。瑞幸的中秋礼盒在回归“咖啡+”本质的同时,嵌入了可拼装的积木组件;“雪王”甚至给员工的中秋礼盒里放入了旅行箱......

但与之对比的是,一大批私房月饼和酒店月饼的洗牌正在进行。

有私房月饼店主告诉「财经无忌」,今年的竞争很激烈,甚至坦言是“最差的一年”,大单很少,零零散散的都是散单,甚至有私房店主今年就靠蛋黄酥订单挣个回本钱。上述店主向我们分析,一方面是整体环境影响,客单价高的礼盒大单越来越少,散装小单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原料、人工成本也在上涨,但消费者对月饼的价格预期有限,因此很难卖。

但红海中也有人跑出来。「财经无忌」观察到,不少私房烘焙店家也通过散装礼盒的组合创新收获爆单,还有的品牌如山姆也关注到“铲屎官”的需求,研发宠物月饼等垂直赛道产品,也有了不错的业绩

月饼人的“超级大年”没有到来

“有效的创新必须关注 ‘价值’。它应该为顾客提供一个使其生活变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句彼得·德鲁克的话可以用来形容当下的月饼季,当行业走在“有效创新”的路上,或许是一个好的信号。

3、月饼还能往哪里卷?

月饼依旧是一门好生意:高毛利、自带品牌和文化价值,也天然孕育了产品创新的土壤。

在林凡看来,今年尽管所谓的“月饼大年”高增长现象有限,但至少月饼市场正走在好的增长轨道上:“过去月饼行业的信息差红利已经没有了,顾客越来越聪明,也在倒逼月饼厂商们积极拥抱变化”。

未来月饼还会往哪里卷?我们认为有两个方向和变量值得可以重点关注:

一是拥抱新兴渠道。厂商们可以大胆拥抱即时零售渠道,把月饼从节庆商品做成日常品,提升消费频次,当然这需要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线下场景的承载。华美就曾透露,接下来可能会推12个月都能销售的月饼系列。

二是做深做好本地化创新,主要是指与特色文化结合的在地化创新。一方面,本地文化自身就具备差异化属性,是月饼厂商可以借的势;另一方面,符合消费者天然求新求异的心理。与此同时,也能为后续出海做准备。

月饼“墙内墙外都香”也是确定性的趋势。今年1月-8月,杭州月饼出口量达46.25吨,同比增长约2.5倍;云南省月饼类产品出口总量达7520吨,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知味观、五芳斋、广州酒家等月饼巨头也均在布局海外市场,实现中国月饼出海从无到有的可能。

从贵族赏月时的糕点到如今中国人餐桌上寄托团圆之意的商品,在“月饼”这一老品类上,跨越千年,中国人的微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尽管想象中的月饼“超级大年”尚未到来,但只要拥抱变化,不断进化,或许属于月饼人的爆发已经不远了。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