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系入主三年造假余波未平,亚太药业退市阴影下再觅新主

2025年09月30日,17时32分28秒 科技新知 阅读 6 views 次

9月29日,亚太药业(002370.SZ)公告,公司于2025年9月26日收到控股股东宁波富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上海汉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宋汉平、傅才、胡铮辉组成的管理团队及一致行动人宋凌杰的通知,公司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

这已不是亚太药业首次筹谋易主。回溯至2021年,“富邦系”通过司法竞拍、受让股份等方式拿下亚太药业控制权。而前次易主的“祸根”,与一段9亿豪赌换来财务造假的“黑历史”相关,且由此引发的业绩补偿款公司至今仍未拿到。

即便“富邦系”入主后尝试卖子回血,依旧挡不住亚太药业经营每况愈下。如今的亚太药业已然游走在退市风险边缘,能否通过再度易主扭转多年颓势?

9亿并购埋雷,财务造假余波未平

亚太药业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浙江亚太制药厂,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旗下产品涉及化学药品制剂、化学原料药、药品研发等几大板块。

为拓展CRO业务版图,2015年,亚太药业以9亿元对价收购Green Villa Holdings LTD.持有的上海新高峰100%股权,并与交易对方签订了明确的业绩承诺协议。彼时,公司寄望通过这一并购切入高增长的医药研发服务领域,实现业务结构升级。岂料,这笔耗资9亿元的豪赌,最终换来一地鸡毛。

2019年,亚太药业业绩突然爆雷,净利润巨亏20.69亿元,同比断崖式下滑1095.57%。伴随巨亏而来的,是上海新高峰连续三年财务造假的真相浮出水面。根据2021年4月浙江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海新高峰在未开展真实业务的情况下,从2016年至2018年,合计虚增营收4.5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4亿元。

财务造假的曝光,直接将亚太药业原实控人陈尧根、钟婉珍夫妇推向绝境。受业绩巨亏、信用违约等影响,二人深陷数亿元金融债务纠纷,所持有的亚太药业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并进入拍卖程序。也正是在这一空窗期,“富邦系”瞄准了亚太药业的控制权,开启了入主进程。

2021年7月-11月,富邦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汉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司法竞拍获得亚太药业5767万股股票,2022年1月,富邦集团协议受让宁波银行所持有的亚太药业3900万股股票,合计耗资4.18亿元拿下亚太药业18.02%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宋汉平成为实际控制人,其儿子宋凌杰为公司董事长。

但“富邦系”接手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经会计差错更正后,上海新高峰未完成业绩承诺。根据《补偿协议》约定,交易对方Green Villa Holdings LTD.和交易对方实际控制人任军需履行业绩补偿承诺,需以现金方式对亚太药业进行补偿2.56亿元,并支付自2021年6月10日起至实际支付之日止、按照每日万分之二计算的违约金。

然而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亚太药业仍未收到这笔补偿款——尽管公司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执行结果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卖子回血难阻颓势,游走在保壳边缘

经此一遭后,亚太药业元气大伤,即便“富邦系”入主后也并未扭转颓势。数据显示,自2019年爆雷至今年上半年,亚太药业连续6年半合计亏损超27亿元,主营业务持续承压。

具体来看,2019年至2024年,亚太药业实现营收7.09亿元、5.15亿元、3.15亿元、3.73亿元、4.21亿元、4.05亿元;扣非净利润连亏6年,分别为-19.4亿元、-1.43亿元、-2.39亿元、-1.17亿元、-6894.45万元、-2813.19万元。

2025年上半年,亚太药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52亿元,同比减少31.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5亿元,同比增加1820.97%;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却为-4886.22万元,同比暴跌524.31%。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上半年净利润的暴增并非源于主营业务改善,而是通过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合计增加当期利润总额约1.49亿元。而扣非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则暴露了核心业务的真实困境:一方面,受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医药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销售收入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公司赎回到期后未转股的可转债,为此支付的补偿利息大幅增加财务费用,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根据沪深交易所2024年修订的相关规则,主板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为负且营收(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低于3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倘若公司下半年未能实现营收大幅增长、核心业务扭亏,难保不触及退市风险警示指标。在此背景下,亚太药业筹划控制权变更,既被解读为“富邦系”抽身离场的信号,也为新控制方能否带来资金、资源帮助公司摆脱退市阴影留下了悬念。

值得注意的是,与羸弱基本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太药业股价在2025年呈现出明显概念炒作特征。受益于A股创新药板块的整体上涨,叠加市场对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预期,亚太药业股价年内一度大幅冲高,尽管近期有所回调,但年内涨幅仍有85.9%。

九年前并购造假的余波、六年扣非连亏的压力、步步紧逼的退市风险,都意味着若新控制方无法在短期内拿出切实有效的经营改善方案,炒作热潮终将退去,亚太药业不得不直面“市值虚高但经营空心化”的困境。(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曹晟源)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