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货市场国际化机遇与挑战“支招”,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9期精彩落幕

2025年09月29日,19时42分44秒 投资建议 阅读 6 views 次

9月26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9期活动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沙龙围绕“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特邀多位来自期货领域的专家,围绕期货市场国际化机遇与挑战、规则制度国际化、期货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海外融资等核心话题,共同探讨我国期货市场如何向高水平进一步迈进。

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已进入“深水区”

主嘉宾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玉卫在主旨演讲伊始,分享了1973年郭鹤年为国家采购30万吨白糖的历史故事。在他看来,这场“白糖战役”,既解决了国内的糖荒,又为中国赚取到了急需的外汇,是商业史上以智谋加上期货工具为国解忧的经典案例。而今,金玉卫指出,中国期货市场的蓬勃发展令人欢欣鼓舞,也正面临国际化的“黄金窗口期”。

金玉卫认为,当前全球宏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变局、供应链重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一个高效、开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险管理市场至关重要。他坦言,当前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已经进入“深水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系统复杂,必须乘风破浪,更要稳舵前行。

第一项重大机遇是巨大的中国需求与全球投资者的配置渴求正在实现双向奔赴。金玉卫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中国2024年石油消费量约4.5万吨/日,即16373.5千桶/日,排名全球第二,与排名第一的美国消费量已然非常接近,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额9406亿元,占全球贸易量的65%,大豆进口量占全球60%,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83.57%。

他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的实体经济体量催生出对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国际投资者无论是持有中国资产还是经营与中国相关的业务,都迫切需要直接、有效的工具来管理“中国价格”波动的风险,“我们的期货市场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透明、高效的锚。”金玉卫说。

第二项机遇则在于制度型开放与产品创新正在实现同频共振。据金玉卫介绍,当前中国开放路径越来越清晰。从最初的特定期货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模式,到不断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机制,制度框架日趋成熟稳定,配套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不仅如此,中国期货市场的产品工具箱也在不断丰富,推出了如集运指数期货、碳酸锂、工业硅等与绿色能源、新兴产业相关的期货期权品种,与国际市场的关注热点高度契合。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也为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打造区域性的定价中心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此外,境内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亦成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元化开放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玉卫看来,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集运指数期货就是制度型开放与产品创新同频共振非常好的体现。“集运指数期货通过一套创新的制度设计,在全球航运金融治理体系中嵌入了‘中国方案’。其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的开放已从单纯的市场准入升级为以本土创新产品为载体、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型开放。”金玉卫补充道。

第三项机遇是金融科技赋能带来的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金玉卫在分享时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后发优势。他解释,在交易系统、清算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我们的技术平台能够为全球参与者提供高效、稳定、低延迟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与境外交易所、经纪商、信息商实现系统对接,显著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技术门槛和成本。”

不过在机遇背后,金玉卫也坦言,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当前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制度规则与国际惯例的深度融合之困;二是市场竞争与定价话语权的激烈争夺;三是风险防控与开放平衡的永恒命题,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市场国际化意味着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将空前增强,“如何有效监测、预警和隔离跨境风险的传染,是对我们监管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验。”金玉卫补充道。

为期货市场国际化机遇与挑战“支招”,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9期精彩落幕为期货市场国际化机遇与挑战“支招”,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9期精彩落幕

外资机构看好制度环境 中国期市QFII品种达104个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定,中国资产价格和中国期货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吸引力越发凸显,整个市场卓越的流动性以及越来越多独有的衍生品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合作部总监朱江鸿从交易所视角,介绍了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与创新实践。据她介绍,中国商品期货市场自2009年起便蝉联全球第一,今年1-8月,中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近60亿手,累计成交金额达到了476万亿元。

其中,上期所在这8个月累计成交达到了近15亿手,累计成交金额14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6%和14%左右。上期能源成交量1.13亿手,累计成交金额近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4%和2.1%,上期所和上期能源合计成交金额占到全国市场近1/3的比例。

截止到今年9月10日,中国期货市场5家期货交易所总共上市了157个品种,其中包括86个期货品种和71个期权品种,其中有24个国际化品种,包括15个期货和9个期权,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品种104个。上海期货交易所目前总共上市了43个期货期权品种,特定品种6个,QFII可参与品种32个。

她同时提到,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结构正日益优化,上海价格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如原油、国际、20号胶等期货品种被境内外企业运用于套期保值、国际现货贸易定价。她以“WTI原油期货”为例,认为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对应上海原油期货收盘时间,推出WTI原油期货的“上海日中交易参考价”配套日中参考价交易机制,体现了国际石油市场对上海原油期货的认可。

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凤作为外资机构代表发言,她表示,外资期货公司需要更好地发挥连接中国与海外的桥梁作用,中国期货市场有一些独特的风险管理方式,可以在市场波动较大时保护客户,也易于期货经纪商更好地把控风险。外资期货公司要将这些独特性和理念传递给投资者,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市场,有序、合规地运营。

潘凤坦言,对于外资期货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业务增长,而是长期的制度环境。透明治理与市场可预测性,制度先行,规则为基,才能为高质量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描绘了中国期货市场未来的长期发展路径,潘凤认为,这不仅释放了长期政策信号,也极大地增强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未来的国际化进程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潘凤同时提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境外期货投资者高度赞赏修订草案引进了QFC(合格金融交易)的概念,为期货与衍生品交易以及担保品提供了更加坚实透明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也体现了中国立法者和监管在认真听取境外投资者的反馈。

潘凤还针对期货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分享了三点期待:一是提升外资参与便利度,如提供更明确的税收政策,与交易所开展更多境外闭门投教活动,促进外资与交易所直接沟通;二是期待更多品种国际化,如境外长线资金对中国国债期货的配置兴趣浓厚,类似流动性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备受外资关注;三是进一步推进境外经纪业务的发展,不仅把海外投资者引进来,也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

做好期货国际化的跨市场服务,破局“走出去”与“走进来”的资金难题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境内外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定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期货市场国际化也是服务产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中信期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郑雨琳从中资机构视角分享实践经验。她坦言,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与 “一带一路” 实践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凸显。

一方面,中国作为大宗商品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一些大型贸易商、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求凸显,需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另一方面,更多海外的WFOE(外商独资企业)和QFII也要“走进来”。

“所以只有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以后才能形成人民币和大宗商品的内部循环,能够帮助我们的产能更好地往国际输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国金融市场以及中国产业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力。”郑雨琳说。

近几年,不少头部龙头贸易商和产业上游龙头企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需要走出去。郑雨琳以实际案例说明,原来在期货市场做经纪业务、做套保业务的企业逐步开始做跨境业务;原来的跨品种套利、跨期限套利逐步地发展成为跨市场套利。

她同时也提到,随着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结算和清算的落地需求凸显。由于人民币目前为止还不是自由汇兑,所以大量企业出海以后最大的问题便是资金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客户做好海外融资、发债以及上市呢?

一方面,境内期货公司正在加大对企业在海外上市特别是A+H股上市的探讨和试行;另一方面,郑雨琳认为,在服务产业客户时候,需要从原来的风险管理业务,逐步向融资、理财赋能,通过金融工具的应用,帮助企业顺应周期的发展,在扩张的同时考虑到产业的安全性。

强化价格基准与风控,以期货国际化保障贸易国际化

期货行业作为连接实体与金融的关键纽带,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中,也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共同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帝喜表示,贸易国际化与期货国际化相辅相成,期货国际化为贸易国际化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据他介绍,大宗商品贸易通常围绕合同定价、资金结算、仓储物流三大环节进行运作。其中,合同定价是基础,资金结算是关键,仓储物流是纽带。

期货市场对大宗商品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形成、风险管理等方面,而期货市场国际化则有效提升了市场效率和流动性,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在陈帝喜看来,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延伸,通过标准化远期合约帮助企业锁定未来价格、对冲风险,期货国际化进一步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了价格基准,降低了交易成本,成为连接各国实体经济、深化全球贸易往来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规模迅速发展,与期货市场交易、结算、交割三大环节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密切相关。陈帝喜强调,期货市场国际化为贸易国际化提供了准确可信的定价机制、风险管理工具和高效便捷的结算交割服务,成为大宗商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为此,提升期货国际化水平对大宗商品企业“走出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陈帝喜在分享时总结道,一方面,准确的定价机制让企业能更好地把握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制定合理的采销策略,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有效面对各种风险。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成本和利润,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而保税交割模式的推广,则简化了跨境交收的流程,提高了交收效率,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该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