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奇车圈交卷:全场景L2量产上车吉利旗舰SUV,18个月落地10万台大模型Robotaxi
贾浩楠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印奇,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天才」!”
吉利老板李书福,罕见亲自出席发布会,更罕见直接对其他人给出这样的肯定。
按照李书福的认知,这一波大模型带动的汽车智能化浪潮,远不止智能辅助驾驶普及,而是智能座舱改变人车交互方式、Robotaxi改变传统出行方式、具身智能改变全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前景大到不可想象”。
而李书福和他的吉利,这一波选择押注「天才」印奇带队的千里科技,并且史无前例地把吉利之前智能化相关研发力量全部交给印奇掌管。
千里科技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AI公司?印奇再创业,第一次交卷都有哪些东西?
千里第一个科技日,谜底逐渐揭开。
千里智能辅助驾驶
严格地说,千里科技一次交卷3张,分别是千里智能辅助驾驶、千里智舱、千里智行。
先从智能辅助驾驶看起。
印奇透露,自己对技术趋势的判断一直都是坚定的,那就是“自动驾驶系统将进入到一个以AI大模型能力驱动的全新阶段”。
千里科技的技术路线选择,不纠结是纯视觉方案还是激光雷达,印奇认为这种浅表争论“不本质”,真正要做的是不断提高技术栈的“含模量”,用大模型涌现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去解决路上corner case。
第一步,就是基于去年极氪量产的端到端体系,做了大量模型化、数据驱动的改造,并且搭载在了最新的极氪9X上:
实现车位到车位的能力之外,还成功挑战了重庆复杂的8D立交:
市区内狭窄的人车混行街巷,也不在话下:
还有其他自动驾驶玩家很少涉足的场景——狭窄山路,遍布180°回头弯以及单行道,还时不时出现会车、两轮车和行人占道:
泊车场景,特意挑选了和重庆地下环廊相连的停车场,供系统闪转腾挪的空间极其有限:
这一系列场景,既是千里科技比其他玩家面对的更难挑战,但也可以说是独特的“地利”:拿下重庆的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国内其他任何路况,都不是什么挑战了。
印奇尤其强调了大模型能力下,更安全、更丝滑、更AI的体验,一个基本能力,是面对博弈时,系统会体现出兼顾安全与通行效率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刹停避让。
同时大模型还会不断学习用户个人驾驶习惯,做出符合用户预期的决策。
所谓“交卷”,意思是展示出的这套版本的千里浩瀚H9方案,10月底就会OTA上车,极氪9X用户最先体验到。
后续吉利集团下的千里浩瀚H5、H7车型,也将陆续OTA。
千里智舱
千里科技的座舱团队交的卷,实际比智能辅助驾驶更早把汽车推向“L3”时代。
推出ChatGPT、启发大模型革命的OpenAI,提出了一套大模型五级发展框架:
L1是聊天机器人,具有对话能力;
L2是推理者,能像人类一样解决问题;
L3是智能体,可以采取行动;
L4是创新者,协助发明创造;
L5是组织者,完成组织工作。
彻底抛弃“车载APP”模式的现有座舱,用AI Agent重新塑造智能汽车和你交互的体验。
直观的类比,AI Agent其实就是游戏中的“一键宏”:之前是大模型的各种牛X“技能”摆在你面前,你要自己琢磨技能一个个按出来;现在是一键自动释放最佳组合,直接打出最高伤害。
千里科技在车端构建的AI Agent有很多。比如UI Agent,可以像人类一样对任何车载应用进行调用、点击、操作,不牵扯任何应用底层的接口调用,不需要车企对APP进行逐一适配上车。
更进一步,今后任何车机其实不需要安装任何APP,UI Agent可以通过底层的多模态大模型完成几乎所有指令,车内屏幕只需要呈现最终结果就行。
再比如出行Agent,它所组合的“技能”就更加复杂,包括端到端语言模型去理解用户意图、操作地图导航、参考用户历史偏好做出正确的决策建议,也包括和其他的Agent进行协作。
Agent OS突破体现在3个层面:
智能座舱从被动的可见即可说,变成主动的可想即可说。
多模态能力融会贯通,让智能座舱适应用户自然的语言动作。
智能座舱从助手,到伙伴。
举个例子,能很清楚地看到AI Agent相对现有智能座舱的突破之处。
你刚刚下班回家想点一份外卖吃,你直接告诉车载AI:
帮我点一份上周吃过的那个湖南菜,辣少一点,大概四五十块钱,我差不多到家的时候送到。
一句话,系统帮你点餐、下单、付款、留言送达时间。
其实现在很多车机都支持安装外卖APP,但要完成点餐,你还是得找个地方把车停好好,然后像操作手机一样去点单付款,还要自己估算送达时间。
而车载的AI Agent,会自动调用一连串能力,包括理解你的意图、回溯以前的交互历史记忆、生成任务决策链条、找到对应APP点单、调用支付软件,然后再根据导航信息计算送达时间……
千里科技将智能座舱推向L3时代,体验上是符合OpenAI关于AGI五级发展框架定义的。
相对地看,现在绝大部分座舱产品形态其实是简单的L1,最多集成一部分语音指令调用车载功能,算是稍稍摸到L2座舱的门槛:本质是把一块平板电脑怼到车上,主要交互形式是触屏,各位肯定深有体会。
头部新势力处在L2阶段,通过车端VLM模型融合语言、动作识别,再通过复杂的后端协议,尽量做到车内功能“可见即可说”。
但千里科技认为,这两个发展阶段的智能座舱,核心都是对用户指令做被动式反应,功能再多算力再大,也跳不出“车载平板”的限制。
想想看近年从业内到普通用户关于智能汽车的讨论和关注,几乎全部集中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却很少成为焦点,原因就在这里。
千里智行
千里智行作为一个全栈汽车智能化玩家,志不在简单的L2+供应商,而是短期进军Robotaxi,长期布局具身智能,已经不是秘密:
具体要怎么做,这次印奇首次明确。
首先是技术层面,印奇确认千里科技押注大模型路线,采用和量产智能辅助驾驶相同的基座模型、数据体系——也就是特斯拉代表的所谓“升维”路线,而非传统L4玩家坚持的规则+地图+部分模型的路线。
印奇直言:
自动驾驶向大模型路线收敛,已经不需要质疑了。
现在还没完没了争论路线问题的,要当心今后被钉在耻辱柱上。
印奇和千里科技要做的,就是以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分化出适配不同车型、场景的L2、L3、L4方案,给吉利的智慧出行野心蓝图注入“灵魂”。
进度上,印奇透露千里已经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计划:
未来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落地10座城市,落地即规模化的Robotaxi的商业服务。
且单一城市要部署超过1000台的Robotaxi。
1年半至少落地1万台Robotaxi,走完Waymo特斯拉10年走过的路。
千里科技刷新了前不久哈啰Robotaxi“2年落地”的Flag。
但印奇并不认为是吹牛放卫星,完全具备可行性,理由有二。
首先渠道层面,目前同样是和吉利紧密合作,甚至可以说书福哥早在押注千里之前,就已经储备好了Robotaxi的渠道——
网约车平台有曹操出行,量产车平台有睿蓝的枫叶汽车。
其次,重庆地方大力支持千里科技,甚至明确把千里和长安、赛力斯并列为重庆汽车智能化转型龙头:
印奇进入车圈的的首次发言,其实已经透露出了千里科技与普通智能车技术供应商的不同之处。
将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超自然人机交互,也就是Agent OS,给车带来无限的想象力。第二,是自动驾驶及自动执行全面落地。
这一阶段关键是基于更加强大的VLA和世界模型的能力,不仅仅是自动驾驶,还有机器人的自动执行。
在VLA带来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世界模型数据爆发的体系下,车将越来越趋向于机器人,成为机器人落地的最大场景。
实际上,千里科技已经在国内率先实现机器人学习的基准测试平台——RLBench的跨任务测试中平均成功率达到90%的团队,并且机器人模型与千里最新的车端模型同源同架构,都是VLA。
这其实就是印奇所说的“含模量”、“L2L4通架构”的核心。
第三、是车联网大模型量级升维。基于更加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Scaling Law效应不仅会引发车的变革,更会在完整的“车+云”的车联网体系下,真正孵化更多AI加持的场景。
很显然,千里科技现在就在第一阶段达成,迈向第二阶段的关键转折点。
对于印奇的AI宏图来说,吉利有明确的意义:
千里科技在算法能力之外,一夜间解锁大模型、大算力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量产搭载场景、渠道。
这样的团队,特斯拉有一个,华为有一个,现在吉利在重庆,也集结了一个。
从吉利角度出发,也颇有一点英雄惜英雄的意思。
多模态大模型VLA,统一舱驾,统一感知、决策、规划,统一汽车和机器人,AI圈已经不是什么颠覆常识的认知。
但所有老牌巨头车企中,李书福是第一个,且是目前唯一一个理解、支持、并押注更广更深含义AI浪潮的大佬。
这才有了“印奇是我一直在找的「天才」”表述。
二人同台,李书福面对主持人和后辈的尊重礼让,并不愿意过多输出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只是拍着印奇肩膀说:
未来,都在你们身上。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