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过华为理想,中国智驾的大赢家出现了

2025年09月26日,19时39分56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文 | 蓝字计划,作者|Hayward

谁是中国智驾的大赢家?

有人说是又做智驾又卖激光雷达的华为,也有人说是从垫底到尖子生“跃迁”的理想;但我认为既不是华为,也不是理想,甚至不会是任何车企。

而是一直在闷声发大财的幕后大佬:禾赛科技。

禾赛,又是哪位?

众星捧月

我们都知道,在高阶辅助驾驶,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智驾”,根据有无激光雷达,可以分为两大主要技术流派: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和以摄像头为核心的视觉融合方案。

而禾赛科技,正是行业中激光雷达这个零部件的头部供应商。

根据《雪球财经》的报道,2025 年上半年,中国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 86.2 万颗,禾赛以 28.4 万颗、33.0% 的份额位居榜首,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期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营收中亦占 33%,显著领先华为(30%)和速腾聚创(27%)

实际上,2025 年的禾赛科技,过得简直爽飞了。

9 月 16 日,禾赛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全球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挂牌首日高开 13.3%,收盘市值 363 亿港元,IPO认购阶段获 167 倍超额认购,创港交所“回拨新规”后纪录

资本市场买单,源于业绩的硬核反转: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 7.1 亿元,同比增 53.9%,单季净利 4,410 万元,成功扭亏,成为行业首家实现季度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公司;上半年累计净利2,653 万元,毛利率维持 42% 高位,现金流同步转正。

相比之下,理想刚刚才经历了连续两个月销量同比下滑近 40%,为近年来罕见的“双月连跌”,整个第二季度更是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李想描绘的MindVLA宏伟蓝图似乎也不管用了。

不过别看现在禾赛风光无限,直到 2024 年之前,禾赛还在倒闭的鬼门关前徘徊。

禾赛2014 年成立,不过最早做燃气安检激光传感器,是一条年规模仅 4 亿元的小众市场,公司赚不了钱又融不到资,只能靠创始团队自己垫钱维持运转。

后来他们转战乘用车激光雷达领域,但在2019–2022 年连续四年亏损,2023 年 2 月登陆纳斯达克后,股价一年内甚至最大跌幅超 85%。

但是,我们总说,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看历史进程。而禾赛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历史进程。

2024 年开始,"城区 NOA" 成了中国车企竞争的核心。因为需应对无保护左转、异形障碍物等复杂场景,车企普遍把激光雷达视为城区 NOA “安全冗余必选项”。

市场需求的激增,为激光雷达厂商带来了全新机遇。特别是禾赛的 AT128,每秒 153 万点的点频依然很能打,但价格经过了大幅降价之后只要 350 美元左右,比竞品便宜 100-150 美元,成为了当时激光雷达市场的明星产品。

天降的订单也让禾赛年出货量突破 50 万台,凭借“芯片化降本 + 规模交付”实现扭亏,正式走出“至暗时刻”。

2024 年车企对用户的教育,也在消费群体中强化了“激光雷达就是安全”的认知。

东吴证券2025年8月“43页行业调研”里提到,在有69位车主参与的投票中,激光雷达派占59%、纯视觉派占13%,中立的28%,近6成用户主动站队激光雷达更安全。

其实这也是禾赛一直以来的重点宣传方向,看看禾赛最新发布的「真 800 线车规级激光雷达 ETX」就明白了。

所谓“真800线”,就是激光雷达在垂直方向上把 360° 视场切成 800 条“激光圈”,越多的线生成的点云轮廓越清晰、形态越完整,雷达的分辨率上限就越高。

在过去,他们也多次强调“真 128 线”、“真 512 线”等,言外之意是,产品的分辨率,清晰度,在行业里是数一数二的。

这样的宣传叙事,的确能精确命中实际用车需求。

比如复杂路况,这是杀手级的使用场景。中国特有的高密度、人车混行路况,充满了“鬼探头”、外卖单车穿行等不确定性因素,激光雷达通过主动发射激光并接收回波,能够直接生成精确的三维点云,不受目标物形态和光照影响。

而且大部分产品的探测距离能达到 100 米以上,“看得更清”+“看得更远”的优点,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只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车企都买禾赛的账。有的车企不仅没选禾赛的激光雷达,有的甚至车上连一个激光雷达都不装。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站在了主流的对立面?

特立独行

要说这个世界上视觉路线的最忠实教徒、激光雷达的最大厌恶者,非特斯拉的马斯克莫属。

马斯克关于激光雷达的几个名言,必须复习一下。

例如“第一性原理”与“人类比喻”。

这是马斯克所有论点的基石。他坚信,解决自动驾驶的根本方法应该回归到“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人类就是用视觉开车的”。他反复强调,地球上已经存在一个由“生物神经网络驱动的视觉系统”(即人类的眼睛和大脑)成功驾驶的范例。人类没有从眼睛里发射激光来感知世界,但依然能处理极其复杂的驾驶环境。

另外,整个世界的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灯、路牌、车道线、刹车灯等,都是为视觉感知而设计的。激光雷达无法读取这些信息,最终还是需要依赖视觉系统来理解交通规则。

而且,禾赛宣传产品时着重强调能提升安全冗余的线数,别说 800 线,哪怕是 800 万线,马斯克都不屑一顾。

因为他坚持,同时处理视觉和激光雷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数据流,会让系统变得异常复杂。当两者的数据出现冲突时,系统很难判断该相信谁,反而可能造成混乱。

而他认为,真正的安全冗余,反而是来自多个摄像头,一个被遮住了,其他的还能工作。

还有禾赛激光雷达的 100 米起步的探测距离,在马斯克看来也一文不值。因为他认为的纯视觉方案轻松就能达到 250 米,甚至在提升算法、大模型能力之后还能看的更远。

反正就是,激光雷达的优点,在马斯克这里没有价值。

无独有偶,在中国这个激光雷达“大本营”的市场里,也有一个视觉融合路线的鉴定支持者:小鹏。

不过相比马斯克那仿佛要“把激光雷达打下地狱”的狠劲,小鹏汽车,更像一个务实的平衡者。

2021-2023年,小鹏曾是国内最激进的“激光雷达旗手”:P5率先把两颗激光雷达送进量产车,P7i、G9、X9的Max版全部标配激光雷达,摆出“多传感器融合才是安全天花板”的姿态。

2024年,成本与体验让信心出现裂缝。单车近万元的激光雷达BOM把 20 万元以下车型卡死,而马斯克在美国向何小鹏演示的FSD V12纯视觉城区领航“丝滑到吓人”。

6月回国,小鹏内部立刻立项“去雷达化”,先在P7+上拿掉激光雷达,用AI鹰眼纯视觉+ORIN的过渡方案试水。

进入2025年,技术口径彻底反转。后续新出的几款重磅车型中,比如小鹏新 P7,一款定位 20-30 万的旗舰轿车,最顶配也没有激光雷达的踪影。

至此,小鹏完成从“激光雷达先锋”到“纯视觉教徒”的彻底转身。

特斯拉的偏执和小鹏的转身,背后都离不开视觉方案的特殊价值: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和可成长性。

首先,在“理解能力”上,视觉不仅能识别红绿灯、刹车灯的颜色,还能读取路牌文字、限速标志,甚至通过图像纹理判断路面是干燥还是湿滑,而这恰恰是以禾赛为主的激光雷达的认知盲区。

另外,“可成长性”方面,可以理解为,视觉方案的能力上限由软件和算法定义。整个车队行驶的每一公里都能化为训练数据,通过OTA更新,系统能不断学习和迭代,实现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而禾赛的激光雷达想要提升性能,只能一代又一代地更换硬件。

所以,目前FSD 面临的交通灯识别不准确、低能见度环境下判断力下降等问题时,马斯克认为归根究底还是算力问题。

当车企拥有海量真实数据、强大的神经网络和超强的计算硬件,再赋予能够支撑这一切的无尽算力,就能让纯视觉系统进化到“全知全能”。

最终,两个派别各自的拥趸,谁也无法说服谁;从实际的智驾表现来看也不分伯仲,前者有华为、理想这样的智驾代表,后者也有特斯拉、小鹏。

但骨感的现实是,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报道,早在 2024 年 H1,市场上标配高速 NOA 功能的车型里有三分之二前装了激光雷达,标配城市 NOA 功能的更是达到了 100%,完全的统治地位。

到了 2025 年,哪怕市场上多了小鹏、乐道、比亚迪的部分车型拥有 NOA 功能又采用视觉融合方案,但依然不影响激光雷达方案的统治地位和禾赛的顺风生意。

毕竟禾赛除了安全叙事,还藏有杀手锏。

消费者的回答

“要不要选激光雷达”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藏在了展厅里,藏在了消费者的心中。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这句玩笑话,精准地描绘了当下汽车消费的独特心理。在功能日趋同质化的电动车市场,那个安装在车顶的激光雷达,成为了一个最直观、最易感知的“科技标签”。

它就像腕上的名表、脚下的潮鞋,是一种身份、品味与安全感的无声宣告。

当禾赛用惊人的成本控制,将这枚“科技徽章”的价格进一步压到仅需一两千元时,商业的逻辑链就此闭环。对车企而言,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用一个不高的成本,换来一个让消费者心安理得掏钱的理由。

而且中国新能源车大概率会继续坚持智驾路线,加上政策上越发重视安全,禾赛的好日子似乎“一眼看不到头”。

在激光雷达的销量方面,禾赛上半年激光雷达ADAS 产品出货 45 万台,同比增 238%。在良好的销售势头下,禾赛把全年出货指引大幅上调至 120–150 万台,相当于再翻 2 – 3 倍。

订单层面禾赛也“两头通吃”。

乘用车端,禾赛已获全球 24 家主机厂 120 余款车型定点;商用车端,9 月 15 日禾赛再签美国头部 Robotaxi 企业4000 万美元独家订单,至此全球前十 Robotaxi 中有八家把禾赛列为核心供应商。

禾赛的强势,是激光雷达方案赛道强势的缩影,更是这个更加强调安全的大环境的缩影。

相比之下,视觉方案的声量就要小得多了。

它不仅要用更多更强有力的案例来论证它在安全、体验上不输对手,还要弥补“少一个硬件”带来的消费心理落差。

是“让视觉方案再次伟大”,还是被激光雷达阵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马斯克得加把劲了。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