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望远镜两大发现:揭示恒星摇篮与黑洞星之谜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本月揭示了两项突破性的宇宙发现: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呈现了银河系内最活跃的恒星育儿所,并可能识别出了一种全新的天体类别,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早期宇宙的认知。
韦伯望远镜探秘银河系恒星工厂
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最近捕捉到了人马座B2区域的惊艳图像。该区域是银河系内最大、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距离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仅数百光年。这片巨大的分子云横跨150光年,蕴含的物质足以形成300万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尽管其气体含量仅占银河系中心区域的10%,却贡献了该区域近一半的恒星生成量。
佛罗里达大学的亚当·金斯堡(Adam Ginsburg)是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他表示:“韦伯望远镜强大的红外仪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测细节,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质量恒星形成中一些至今仍难以捉摸的奥秘。” 韦伯望远镜利用近红外和中红外两种仪器,成功穿透了厚厚的宇宙尘埃,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揭示了年轻恒星和闪耀的恒星育儿所。
韦伯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近红外图像展现了朦胧星云中五彩斑斓的恒星,而中红外视角则揭示了恒星形成的真实规模,即由大质量年轻恒星照亮的明亮云团。然而,即使是韦伯望远镜如此灵敏的仪器,一些区域也依然完全黑暗,这表明这些区域气体和尘埃极其密集,成为了未来恒星的“摇篮”。
宇宙之谜:神秘天体可能是“黑洞星”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在分析韦伯望远镜的数据时,宣布发现了一个被命名为“悬崖”(The Cliff)的极端宇宙天体。它可能代表着一类全新的天体——“黑洞星”。这一发现源于对韦伯望远镜在2022年首次观测到的神秘“小红点”的研究。这些“小红点”最初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它们在早期宇宙中显得过于巨大和成熟。
由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的安娜·德·格拉夫(Anna de Graaff)领导的研究团队,确认“悬崖”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约18亿年。其光谱显示出一种被称为巴尔默断裂(Balmer break)的异常急剧亮度增加,这暗示着一个被致密热气体壳层包围的超大质量黑洞。
德·格拉夫团队解释道,”黑洞星是周围被致密气体环绕的超大质量黑洞。” 与由核聚变提供能量的普通恒星不同,这些假想的天体将由黑洞快速吞噬周围物质来提供能量,从而将气体包层加热到发出星光。
这一发现有望解开多个宇宙未解之谜,包括解释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快速增长,并为我们理解塑造当今星系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见解。
(来源:前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