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组织进化:阿里云发布“超级组织”蓝图,以“人”为本共赴未来
在AI技术以“周级迭代”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组织的进化速度能否跟上技术的变革步伐,已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核心命题。在9月24日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组织管理论坛”上,阿里云系统性地分享了其在AI时代的组织进化思考与实践。论坛以“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一起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AI时代的组织进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能与AI共生、持续激发个体创造力的“超级组织”,为行业提供了一份极具前瞻性的组织进化范本。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正在积极探索AI的整合路径。麦肯锡的研究指出,生成式AI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高达70%的商业活动自动化,但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的滞后是释放其全部潜力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阿里云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一家科技公司的内部管理,更试图回答一个普适性问题:在智能时代,组织如何从生产工具的革新,走向生产关系的深刻重构,最终实现“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坚分享:创新源于“不完美”与“跨界”
“你今天做不成事情,一定不是因为你没有算力,是因为你创造力不够。”论坛上,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为AI时代的创新提供了返璞归真的视角。他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强调了许多颠覆性创新的诞生,往往源于长达数十年的坚持和不被看好的“不靠谱”探索。
王坚引用图灵的名言——“一个人有一张纸、一支笔,再加上一个橡皮擦,就是一台通用机器”,指出AI如同新的“纸”和“笔”,是思想的延伸。他以深度学习先驱Hinton等人的经历为例,说明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心理学等跨界领域,而非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你天天见到自己单位的人,是做不出事情来的,”他风趣地表示,“你一定要跟外面人搞在一起。”这正是云栖大会这类开放交流平台的价值所在。
他进一步指出,今天许多AI的重大突破,其算力基础并非昂贵的超级计算机,而是普通的游戏GPU。他鼓励创业者和年轻的创新者:“如果你第一天就是想给人家看到一个完美的东西,你是永远做不成事情的。世界一定是从这么不完美,你还愿意给别人看到,你才有机会做一个可能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王坚的分享提醒所有从业者,在追逐技术浪潮时,更应回归创造力的本质,拥抱不完美,勇敢跨界,在开放的生态中碰撞出真正的火花。
从协作到共生:从“超级个体”走向“聚生组织”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了不起的时代’,那AI时代,就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必须主动拥抱的时代’。”阿里云智能集团首席人才官方晓敏在开场致辞中,将当前定义为由AI驱动的“智能涌现时代”,并提出了所有人和组织都必须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如何成为“超级个体”?技术在进化,人更要进化。在阿里云,员工被鼓励成为自己的“大模型”,通过持续学习、反思和迭代,成长为“全栈人才”。她分享道,AI正成为放大个体能力的杠杆:研发同学用AI生成代码的比例已跃升至50%,效率提升20%;产品文档的多语言翻译周期从18天压缩至1天。她以自己为例,展示了三位“AI助理”如何帮助她追踪行业动态、监测组织健康度,甚至关怀员工状态,将过去耗时月余的工作变为实时决策。“AI不是替代你,而是放大你。”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组织,能否跟上AI进化的步伐?当技术以“周”为单位迭代,传统的组织节奏已然落后。AI的“涌现性”和“颠覆性”正倒逼组织重构。为此,企业必须进化为能容纳“新物种”、孵化“奇思妙想”,并支持快速试错、复制和规模化的“进化型组织”。在她看来,这并非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打造“人机共生”的聚生组织?个体的进化最终将汇聚为组织的进化。阿里云的实践总结出四大关键动作,以构建一个敏捷、自驱、共生的“智能操作系统”CRD:
●认知重启:告别对“完美计划”的执念,拥抱“模糊目标”,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寻找最优解。
●能力与系统重建:打造支持人与智能体(Agent)共同成长的“进化飞轮”,形成“任务执行-数据反馈-模型迭代-能力升级”的闭环。
●文化重塑:保护和鼓励组织中“吃螃蟹的人”,让微小的创新火花得以燎原,让失败的尝试成为成功的养分。
●协作重构:打破职能边界,让信息、任务、决策在组织内如血液般自然流动,实现“人×机器×人”的智能协作。
“科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方晓敏在致辞最后总结道,“AI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能运算万物、征服星辰大海,更在于它有能力呵护人间烟火。”她强调,在AI时代,最宝贵的资产依然是“人”,是每一个心怀梦想、敢于突破的个体。这正是论坛主题“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一起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的深刻内涵。
CRD:构建AI时代的组织操作系统,让进化成为本能
阿里云智能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蔡亮详细阐述了以客户为中心,数据一体化、全栈AI化、促进组织进化的操作系统CRD(Customer-Centric Assessment,Review and Development),以及其演进过程的思考和实践。
“明天的组织形态不是规划或发明出来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被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蔡亮表示。为了驱动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进化,阿里云提出了“S.C.A.L.E”模型,通过AI能力让组织像生命体一样,具备“感知(Sense)-决策(Choose)-行动(Act)-学习(Learn)-进化(Evolve)”的能力,并以一系列AI原生应用,让组织进化落到实处。他通过几个例子做了进一步说明:
●发现“新物种”——动态的组织与角色识别:组织在创新中变化、变化中进化。CRD支持常设、战役、项目等多种组织形态,并从中发现组织进化的线索。“3R实时岗位职责分析”智能体,能识别出组织“真实”的形态,捕捉岗位角色的趋势性变化,并将相关信息补充到岗位体系到管理闭环,发现AI时代的新物种。
●动态的“供血系统”——智能化的人才供应链和智能匹配能力:CRD“全局数据和全栈AI”建设,让组织内部人岗匹配升级为组织机体真正的“供血系统”,通过动态及时盘点匹配,系统根据任务需求、个人专业背景及成长意愿,在全组织范围内把机会推荐给最合适的人才。通过内部轮岗与外部招聘流程整合,把招聘链路中锤炼过的AI能力复用到完整的人才供血系统。
●组织机体的“运动神经网络”——AI赋能的绩效与发展:在绩效管理中,AI从最开始的提效助手,进而促进“协作”与“发展”,打造组织机体的“运动神经网络”。在“非常规”的任务中,AI帮助管理者动态、全局地把握目标进展和任务负载合理性,并通过AI辅助,给出及时、高质量反馈、激发团队,辅导成长。
●战场即大学的学习成长模式:AI在学习发展领域实现了学习“动力”和“效率”双引擎驱动。CRD本身就是一个“战场即大学”的体系,为每个人打造“挑战、反馈、支持”的成长黄金三角,从匹配任务、设立目标开始,把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成长经历。同时通过“小云”等智能体,让知识的沉淀、获取和应用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蔡亮建议企业可以三步走构建进化能力:一是以数据为燃料,让更多行为在线;二是以智能为引擎,提升“用AI”的能力;三是以人为本,把“省人力”的指标,转向“激发人”的指标。他强调:“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用AI最多的组织,而是和AI一起进化的组织。”
未来属于“与AI共舞”的组织
“AI转型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组织重构。”阿里云智能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徐莉在分享中表示,她举例:蒸汽机发明后并未立即催生工业革命,促使它发生的是“工厂制”这一新型组织形态。同理,AI作为新生产力引擎,亟须与之匹配的“组织容器”。
新容器最大的设计挑战是“涌现的AI”和“确定性的组织”如何共舞。徐莉强调,组织重构的关键,是将AI的“概率性输出”转化为决策优势与风险边界,设计一个能持续借助AI感知、组织试验,最后组织和AI共同演进的生命体。阿里云内部已实践这一理念:建立人机协作下的统一语言体系,构建“硅碳共生”的工作流飞轮生态,设立激发团队潜能的“北极星”指标,以及围绕AI价值创造的激励机制。
她进一步指出,组织本身就是最重要的“AI产品”。在构建“AI感知—组织实验—AI+组织适应”系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重塑人的价值,创造新可能”。拥抱AI并非仅为降本增效,更在于创造新价值与新岗位,拥抱AI也不等于部署工具,而是驾驭智能、人机共演,Al、人和组织共同进化,最终的目标是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阿里云提出的“人机协作进化模型”显示,AI从“工具”进阶为“伙伴”,最终实现共同进化。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徐莉以此作为结语。技术最终服务于人,唯有投资于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才能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正如强化学习之父Sutton所言,“AI是宇宙演化的必然。我们应以勇气与想象,携手创造属于每个人的、美好的AI时代。”
全栈人才管理:DISC模型锻造AI时代的商业铁军
在AI驱动的商业战场上,人才的定义和培养模式正在被彻底改写。阿里云智能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包晨星分享了阿里云商业化组织在“全栈人才管理”上的探索,并提出了“DISC”模型。
首先,他重新定义了AI时代的人才画像:从专才走向通才,具备技术与商业的综合能力;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进化的内驱力;以及能够吸收反馈、举一反三的强化学习能力。
为打造能成就这类“全栈AI人才”的商业组织,阿里云构建了“DISC”路径:
●分布式组织(Distributed Organization):将传统的科层式组织大胆改革为由多个小型“战队”组成的敏捷作战体系,大幅缩减管理层次,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一站式人才管理(Integrated Talent Management):打破“选用育留”的壁垒,实现动态、整体的人才管理。他以“管培生”项目为例,生动地将人才培养过程类比为大模型的训练:“集训和轮岗是‘预训练’,师兄带教和主管辅导是‘SFT(监督微调)’,在实践中打怪升级、取得代表作则是‘强化学习’。”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高潜人才在合适土壤中的“智能涌现”。
●个体自我进化(Self-evolution):通过“人人全栈AI”的90天战役等实践,打破员工的思维定式,激发其转型动力。同时,为一线员工配备强大的AI助手,实现人机共生。
●文化重塑(Culture Re-engineering):文化是所有变革的底座。他举例服务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面对客户的质疑,团队凭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和“搬山精神”,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个故事生动诠释了“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的文化力量。
新缪斯之光:AI点燃创意,让技术有温度
如果说组织架构和人才体系是进化的骨架,那么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则是其跃动的灵魂。阿里云智能集团设计中心设计总监王路平以“新缪斯之光”为题,分享了AI如何成为驱动个人与组织创造力的引擎。
他指出,AI带来的核心价值远不止提效,而是增强员工能力、拓展工作边界。以阿里云品牌IP“云小宝”的设计为例,团队通过将历史设计数据训练成模型资产,实现了从“数字资产”到“模型资产”的跨越,设计师只需输入提示词,即可高效生成多样化的形象,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本身。
据了解,阿里云设计中心不仅内部使用AI,还与超过110所高校合作,通过PAI Artlab等平台,引领超过10万名学生掌握AIGC设计能力。他们与浙江大学合作探索浙派皮影的数字化新生,与首都图书馆合作重构《牡丹亭》的数字意境,让传统文化在AI的加持下“活”了起来。这些实践,正是“技术温度”的最好体现。
圆桌激荡:行业共识下的组织进化之路
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将个体实践的思考提升到了行业共识的高度。在阿里云智能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袁亦敏的主持下,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孙伟杰、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祥以及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事务线副总裁安筱鹏,围绕AI的价值重构和组织进化展开了深入探讨。
孙伟杰从AI原生组织视角分享了“AI for Science”“AI科学家”“面向科学发现的智能系统”如何重构科研范式,并提出“反向图灵测试”的人才新标准,助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王永祥则展示了中华财险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AI实践,通过业务技术融合,在核心场景实现了可量化的价值。安筱鹏从宏观视角阐述了“AI+云”带来的范式革命,并定义了“超级组织”的特征在于极致的客户洞察、创新、敏捷。嘉宾们一致认为,未来的组织进化之路,在于构建以使命为驱动、人机深度协作的敏捷生命体,共同迎接AI定义的价值创造新时代。
奔赴人机共生的星辰大海,守护温暖的人间烟火
从CRD组织操作系统的宏大叙事,到全栈人才培养成长、设计师创新的微观故事;从拥抱概率性的认知重启,到全栈人才的体系化锻造,2025云栖大会的这场组织管理论坛,不仅是阿里云对其内部变革的一次全面解密,更是对AI时代组织进化方向的一次深刻洞察。
当AI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成为与人共创、共生的伙伴,组织的形态、管理的范式、人才的定义都将被重写。阿里云的实践表明,未来的赢家,将不是“用AI最多的组织”,而是“像AI一样进化的组织”。而这场进化的核心,始终是“人”——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技术的赋能下,被价值驱动、被意义感召唤,共同去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共同奔赴一个更智能、更温暖的未来。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