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在阿里云没做成的事,吴妈快干成了?

2025年09月24日,18时15分50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0 views 次

文 | 银杏科技

9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提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以解决气候、能源、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

为此,吴泳铭指出,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旨在为即将到来的 ASI 时代做好充足准备。

此时,距离意气风发的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刚好两年。

两年前,阿里云十余年的投入、千亿级的付出,分拆谋求上市时估值却换回市场冷淡回应。

两年后,吴泳铭带领下的阿里云已成中国全栈AI的头部玩家,阿里云也在AI驱动下重回高增长,加上电商在蒋凡带领下逐渐转守为攻,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即时零售大战。

于是,阿里巴巴的股价也在近期创近下四年来新高,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主导这一切的,是阿里当前两位低调的少壮派掌舵者,两年间,他们鲜少公开露面。

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交出了一份逆势翻身的答卷,第二季度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以26%的增速创下三年新高。

背后,是CEO吴泳铭对阿里云进行了一场从战略到架构的深刻重塑——从传统云服务商转向“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全栈智能云提供商,通过IaaS、PaaS、MaaS三驾马车并进,重新激活增长引擎。

不过,高光之下挑战依旧存在:当前,自研芯片的巨额投入与制造风险、国内大厂围绕算力与模型的混战、出海征程中的合规与文化适配难题,无不考验着阿里云的耐力与智慧。

这是一场关于技术、商业与战略的全面远征,阿里云能否真正成为中国云服务全球化的破局者?它每一步进退,都关乎中国科技企业能否在AI时代走通一条自主可控的远征之路。

一、吴泳铭的AI手术刀

8月29日,阿里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当期营收2476亿元,同比微增2%。

其中最亮眼的当属阿里云创纪录的业绩表现。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这一成绩,堪称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回首2018财年至2021财年,彼时被寄予厚望的阿里云,营收增速却从84%、62%、50%一路滑落至29%。尤其在2023年,中国AI大模型元年,其增速骤降至3%,跌入历史冰点,一度引发市场忧虑。

面对困局,时任阿里CEO的张勇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1+6+N”组织变革,提出“条件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作为集团核心业务之一,阿里云被率先推向前台,力争在12个月内完成上市。

彼时的阿里云,正面临增速放缓、大客户流失等严峻挑战,其过度依赖的IaaS层业务,标准化程度高、利润空间却极其有限,毛利率仅10-15%,远低于PaaS和SaaS服务50%-70%的水平。市场对阿里云前景普遍存疑,最终在其冲刺上市时,仅报出约2000亿元的估值。

十余年的投入、千亿级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市场的冷淡回应,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阿里云。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吴泳铭上任之后。

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不再止于“上云”,而是更希望借助AI真正破解业务难题、提升运营效率,市场对云厂商的要求也从模型训练支持,升级为涵盖应用落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于是2023年9月,吴泳铭接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后,旋即对阿里云展开一场深刻重塑,明确“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推动阿里云从传统云计算服务商,转型为AI时代全栈技术开放的智能云提供商。

所谓全栈AI技术,在云计算的语境里,它被拆解为三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MaaS(模型即服务)。与众多从MaaS切入、追求快速曝光的玩家不同,阿里云选择了三层全线发力,并实现深度协同。

在IaaS层,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89个可用区,提供多种形态的GPU弹性算力。

2025年,阿里云新增启用8个数据中心,进一步强化全球算力覆盖。在PaaS层,阿里云通过人工智能平台PAI、大数据计算MaxCompute和推理服务EAS,覆盖了从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到部署的全链路需求。在MaaS层,阿里云百炼平台集成了通义系列、DeepSeek、Llama等开源大模型,为企业提供API调用、模型精调及应用开发的一站式服务。

这种“三驾马车”并进的全栈能力,显著增强了客户黏性,也带来了更稳定的收益。

自吴泳铭接手以来,阿里云利润也实现同步提升:从2023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其经调整EBITA利润依次为14.09亿元、23.64亿元、14.32亿元、23.37亿元、26.61亿元、31.38亿元、24.2亿元、29.95亿元。

二、阿里云的AI远征

2025年9月,央视《新闻联播》用近三分钟镜头对准了一款芯片——阿里平头哥研发的PPU AI芯片。

这款芯片在多项参数上比肩英伟达H20,部分指标甚至超越英伟达A800。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正从软件生态竞争延伸至硬件基础设施的全面竞争。阿里云作为中国AI基础设施市场的领头羊,正在构建从芯片到模型的全栈AI能力。

面对阿里云搭建的三层技术栈和这份逆袭式的成绩单,很多观点开始认为,阿里云已经走出阴霾,迎来了强势回归。

但现实是,这条通往“AI时代最开放的云”的道路依然不算轻松,面临着诸多严峻且真实的挑战。

在大模型时代,算力成为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制AI芯片虽是突破困局的根本之道,但却需要持续且巨额的投入。据悉,阿里巴巴过去四个季度在AI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芯片研发。

即便对于阿里这样的巨头,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此次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指出,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旨在为即将到来的 ASI 时代做好充足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另一个业绩核心驱动轮上,蒋凡正在主导大电商业务全面出击,补贴的力度逐渐加大,或将对未来阿里整体财务上带来更大压力。

此外,芯片从设计到量产,从点亮测试到规模化商用,也道阻且长。

2019年平头哥发布的含光800,曾被誉为“全球最高性能AI推理芯片”,但有行业观察者指出,其出色的基准测试结果——例如在ResNet-50这类推理任务中,往往来自于对特定模型的深度优化,属于“点状突破”。

能否在复杂多样、高度异构的真实生产环境中长期稳定输出,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和迭代,但如此巨大的投入,能支撑阿里跑多久,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制造环节也是必须直面的严肃命题。为了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阿里云目前通过平头哥已推出含光800、倚天710等芯片,其制造仍严重依赖台积电等海外代工体系,在此基础上,地缘政治因素就会使得这一合作模式存在不确定性。

有报道称,目前阿里新款AI芯片的制造已转而寻求国内代工厂,但这又对国内晶圆厂的产能、良品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制造环节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影响芯片的最终性能、成本以及大规模供应的稳定性。

在AI算力领域,阿里云也面临着来自火山引擎等竞争对手的多重挑战。

面对美方AI芯片的出口管制,谁有足够多的高端GPU 算力,谁就能拿到大订单。而字节凭借提前囤积的大量英伟达GPU,在短期内拥有了更强的免疫力和灵活性,甚至能向竞争对手输出算力。

根据IDC报告,2025年上半年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以49.2%的份额占据中国大模型公有云市场第一,其庞大的GPU算力订单和字节跳动生态的协同效应,正直接挑战阿里云的传统优势。

相较之下,阿里云所选择的自研与国产芯片道路,在绝对性能、软件生态及稳定性方面,仍与英伟达高端芯片存在一定差距。

更值得注意的是,火山引擎聚焦MaaS(模型即服务)的策略,在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强化了其竞争壁垒。面对价格战的压力,阿里云即便背负高额研发与基础设施开支,也不得不跟进降价,这无疑将在短期内持续稀释其利润。

此外,市场竞争也在加剧。除了字节跳动,华为昇腾、电信运营商云等也在积极争夺政企算力市场。这些竞争对手往往在某些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如华为的软硬件一体化能力,运营商云在网络和本地化部署方面的便利性,都是阿里云正面临的外部挑战。

而在大模型领域,尽管阿里云已被视作“中国大模型的公共算力底座”,其通义千问开源之后衍生模型超10万个、下载突破3亿次,覆盖80%中国科技企业与60%的A股公司,它依然要直面字节、百度腾讯等大厂的混战。

一方面,百度在金融、腾讯在社交与合规、字节在企业级Agent平台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壁垒。另一方面,字节的闭源路线和腾讯的“自研+引入”双引擎在商业路径上更为清晰。

反观阿里的全面开源虽有助于快速构建开发者生态和扩大影响力,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叫好转化为叫座,将流量转化为留存,是这条战略之路中必须解决的命题。

从芯片到算力,从模型到应用,这条全栈自研的道路漫长而艰难,但对于志在成为世界级科技公司的阿里来说,是条必经之路。曙光虽已在望,但跋涉才刚刚开始。

三、不出海,就出局?

2025年初,阿里云管理层在战略讨论中面对一个关键问题:出海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破釜沉舟?

他们的结论是——“这将是破釜沉舟的选择。今天如果不出海,阿里云会被时代抛弃。”

于是,出海正式被提升为阿里云的核心战略,与AI战略处于相同优先级。2月18日,阿里云成立了专门的出海事业部,团队规模达数百人,并为2026财年设定了极高的营收增速目标。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87个可用区,提供394款云与AI产品、59项技术服务,是亚太规模第一的云服务商。而作为阿里云出海技术利器的大模型,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个模型,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

十年耕耘,从香港第一个数据中心到亚太第一云服务商,阿里云的全球一张网已然铺开。但与此同时,阿里在出海路上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国际市场上,阿里云仍需迎头赶上。IDC亚太数据显示,2022年阿里云在东南亚公共云IaaS市场份额仅有3.1%,远低于亚马逊AWS的42.1%和微软Azure的21.7%。

此外,合规与文化适配是另一大挑战。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坦言:“阿里在国际化方面并非完美,我们在一些国家取得成功,也在另一些国家经历了失败”。他强调国际化的关键原则是“能够真正理解当地文化,并实现管理团队的本地化”。

全球运营复杂度也不容小觑。企业出海面临全球化运营、复杂多变环境、供应链保障、监管合规以及文化差异等五大挑战。一位国际云厂商中国区人士认为,阿里云目前只能在中国企业出海这个赛道产生威胁,还不足以撼动他们的全球市场大盘。

2023年9月12日,吴泳铭在第一封全员信中指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变量将是AI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我们必须在AI时代以再次创业的决心,重塑用户价值”,

并强调,“只要我们以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陈规,阿里将在AI时代继续获得巨大发展”。

过去两年里,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对AI持续加大投入,仅在过去四个季度,阿里的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就累计投入超1000亿,而这些投入也不断化作云和其他业务的增长动力。

从这点上说,阿里云的航向不仅关乎自身成败,更将映照中国技术赋能全球创新的新篇章,但其出海征程远非坦途:如何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谋篇布局、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或将更为考验低调随和的吴泳铭更深层的领导力。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