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闪购,“长”出团购
淘宝的攻势接连而至,前脚“到家”,后脚就“到店”了。
9月20日,淘宝闪购启动到店团购业务,首批覆盖上海、深圳、嘉兴三地的核心商业区域,涉及茶饮、甜品、正餐、自助餐及城市特色小吃等多个餐饮品类。
可以推测出,阿里对于这块新业务颇为重视,为之开辟三个流量入口:相关团购商品除了在淘宝闪购销售,也在支付宝和高德同时上架。淘宝、支付宝和高德是阿里流量最大的三款APP,合计拥有数亿DAU(日活跃用户)。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上述业务或将陆续上线全国一、二线城市。
字母榜(ID: wujicaijing)实测发现,淘宝闪购到店团购已经聚拢了不少知名餐饮品牌,如桂满陇、有喜屋、尊宝披萨等,囊括火锅、烧烤、自助餐、小吃快餐、饮品面包、地方菜、异域菜等众多细分品类。
同时,平台提供较大幅度的优惠,打出了“9.9元起到店吃”的口号,并在醒目位置标注团购套餐的折扣力度,从3折到5、6折的团购餐品,数量着实不少。
知情人士透露,到店团购的供给主要由饿了么负责。
据字母榜观察,当前的团购套餐主要是餐饮品类,而这是饿了么的强项;首批落地的上海、深圳和嘉兴,也是饿了么的重点经营城市。目前,参与团购项目的团队有数百人,主要集中在饿了么团队。
从5月2日全量上线淘宝闪购,到9月20日上线到店团购,淘宝闪购从本地生活的到家场景,延展至到店场景。
相比其他平台入局本地生活的双线同时开打,阿里在这条赛道的业务扩张速度并不算快。这也折射出,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主攻手,淘宝闪购并不寻求强行扩张业务矩阵。
过去四个多月,淘宝闪购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餐饮外卖和即时零售两大到家业务上。对于到店业务,它更希望根据业务供需两端的新增需求,经过一番探索、检验,升级产品和服务,水到渠成地把团购纳入业务范畴。
换言之,团购是从淘宝闪购自然“长”出来的,既不是冲动拍脑袋、强行设定KPI,也不是跟着竞争对手亦步亦趋,而是捕捉自身生态的新需求,并在条件成熟时予以满足。
淘宝闪购此时入局到店团购,其根基是到家业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波用户,而这些用户除了外卖点餐、购买各种商品,自然而然也会有前往门店消费、购物的需求,且同样高频、刚需。团购是满足这一衍生需求的有效工具。
另一方面,淘宝闪购此前聚拢了大批商家。商家在做到家生意之余,也需要更多人进店消费。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恰逢线下消费旺季,淘宝闪购推出团购,可以将到家场景的消费者转化至到店场景,帮助商家多揽客、多赚钱。
今年以来,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先是发力餐饮外卖、即时零售,在到家场景建立“根据地”;又做了高德扫街榜,以内容叩开到店场景的大门。高德扫街榜发布10天后,淘宝闪购到家团购上线,阿里再添一位主攻手。
两块到店业务中,高德扫街榜是内容逻辑,以点评内容吸引消费者到店。淘宝闪购的团购则是交易逻辑,以转化更直接、效率更高的团购套餐吸引到店。两者以不同路径引导消费者到店,既并行不悖,又可以相互协同。
在淘宝闪购“长”出团购后,阿里的本地生活布局进一步完善,大消费版图再度自然扩张。
对于本地生活平台而言,做到店生意,比做到家生意的难度要低一些。
两者本质上都是基于地理位置,连接供给侧的商家,以及需求侧的消费者。但团购这样的到店生意,不需要外卖小哥上门配送,履约成本低得多,也更容易快速起量、全国铺开。
同时,与外卖相比,到店团购的客单价更高,商家的利润空间更大,也更有意愿和能力在平台上进行推广。例如,餐饮团购多是套餐,两人餐通常为四五十元,三人餐接近百元,远高于平均每单一二十块的外卖。
正因为如此,抖音等平台在尝试切割本地生活蛋糕时,往往是到店先行,外卖再跟上;而早期的入局者,也是先有团购、再有外卖。
淘宝闪购并没有这样做。上半年,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到家业务上,重点发展餐饮外卖,以及日用百货、3C数码、美妆服饰等众多垂类的即时零售。
如今,淘宝闪购向到店场景扩展的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
经过外卖大战的洗礼,淘宝闪购品牌认知、用户量和订单量均有了指数级增长。在上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称,淘宝闪购日均订单峰值达1.2亿单,平均单量达到8000万单;月度交易用户买家达3亿,对比4月之前增长200%。
数亿月度买家除了点餐、叫零售百货,也有庞大的进店就餐、购物的需求。淘宝闪购要满足这一大块需求,最方便快捷的自然是从团购切入,到店场景。
反过来,消费者在淘宝闪购买了团购券、进店消费,对于淘宝闪购的供给有了更深厚的认知心智,也会对平台的到家业务产生更多需求。这种需求侧的到家-到店“双飞轮效应”,唯有具备足够宽阔的用户池和需求池,才能真正成立并高速运转。
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淘宝闪购在外卖大战中积累了庞大的商家资源,完全可以复用在到店团购中。
淘宝闪购并未披露具体的商家数量,但根据公开信息,饿了么作为淘宝闪购的餐饮供给池,已经聚拢了数百万商家。上半年的外卖竞争中,这些商家被全方位激活,订单量显著提升,与平台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据淘宝闪购发布的数据,在战况最激烈的7月初,平台上4124个餐饮品牌生意突破历史峰值,2318个非餐饮品类订单量翻倍。商家从淘宝闪购的到家业务中得到了丰厚回报,自然更愿意一起把到店团购做大。
商家此前做外卖,除了打响名声、吸引用户,归根结底还是希望消费者进店。如今,淘宝闪购做了到店团购,商家生意增长的场景从到家自然延展到到店,可以获得更多流量曝光和生意转化,自然乐见其成。首批参与闪购团购商家表示,“赚多赚少都是赚的”。
此外,淘宝闪购做团购,还能够与姊妹业务板块形成跨场景联动。
不久前,高德上线扫街榜,以点评切入到店。高强度的曝光带来了惊人的流量:上线首日,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超4000万人;上线第一周,上榜烟火小店流量增长187%。
不难看出,手握扫街榜的高德,大概率会继续沿着到店业务深耕。淘宝闪购上线团购,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这一需求;而用户购买套餐后,使用高德导航进店用餐,反过来又让扫街榜的点评生态持续繁荣。
淘宝闪购的业务扩张逻辑十分清晰:消费者通过外卖、点评了解了餐厅,产生到店消费需求,再由到店团购承接;商家做了外卖,同时也希望把更多消费者拉到店里,同样需要团购套餐来引流。从外卖,再到到店团购,淘宝闪购逐渐“长”出不同的业务形态。
淘宝闪购选在此时入局到店团购,除了内部条件趋于成熟,从外部条件来看,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短期来看,“十一”假期即将到来,大批消费者外出游玩聚餐,到店餐饮消费将比平时显著升温。以上海为例,去年“十一”期间,海底捞火锅上海人民广场店的国庆首日午市客流量较平日增长40%。
此外,最近几年“十一”假期餐饮消费逐年增长。美团去年发布的“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到店消费同比增长41.2%。
在此背景下,淘宝闪购推出到店团购,商家接入后,恰好可以赶上“十一”旺季,将团购套餐的引流和转化效力最大化。
放在更长的周期下考量,商家也需要通过更多渠道的团购,吸引更多到店消费。
最近几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餐饮行业尚处于复苏过程中,商家普遍面临经营压力。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同比下滑3.7%,净利润同比下滑13.7%;餐饮龙头尚且如此,中小店家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压力面前,餐饮企业除了花式开源节流,也需要从线上寻找生意增量。
淘宝闪购入局到店团购,可以为商家的线上经营提供更多工具和阵地,方便商家在不同平台间比较和挑选;平台的扶持和补贴政策,也能帮助商家减轻负担,以较低成本获得回报。
此外,相比到家业务,到店能够覆盖更多商家。
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餐厅都适合做外卖。比如一些注重品牌调性的顶级大店,或是一些赏味期极短、不合适做外卖的餐饮品类、特色门店等。他们同样对流量有需求,但要的是到店流量。团购就可以补上这块空白。
餐饮行业的普遍认知是,可以做外卖,但堂食才是根本。
从单位经济模型来看,餐饮堂食的毛利润率通常为50%~60%,外卖则只有30%~40%。商家只有把到店做起来,才能赚更多钱。
这也意味着,除非做纯外卖店,商家线上线下的一切经营动作,都要将进店率作为关键指标。在线下,商家主要靠选址来获得客流;而在线上,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就是团购。
另一方面,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大部分商家都要以优惠折扣招揽客户。与外卖较低的笔单价相比,商家把这部分营销预算花费在团购上,补贴效率或更高,也能换来不同于外卖渠道的高价值用户。
上半年的外卖大战,商家初期提供大额补贴,拼的是便宜,换来了不少用户和订单。但许多商家担心,大多数外卖用户对价格敏感度高,订单金额低,虽然在赚钱,但净利润率会受影响。
同时,一些被高额补贴吸引来的外卖用户,忠诚度可能并不高。他们倾向于在不同平台间“薅羊毛”,哪里便宜就去哪里,无法给长期经营带来帮助。
相比之下,商家推出团购套餐,同样是提供较大幅度的优惠,效果可能更稳定和长久。
消费者团券、进店堂食,除了感知商家的优惠力度和价格水平,也会对口味、服务、环境、格调等产生印象。商家即便以后调整团购套餐,甚至不补贴了,留存下来的老顾客仍会前来就餐,因为堂食消费场景更多元,高价值用户和订单也更多。
对大多数餐饮商家来说,进店堂食仍然是主战场。刚刚入局到店的淘宝闪购,赶上了商家渴望到店生意做大做强的好时机,需要尽快在供需两侧建立知名度和使用习惯,这不仅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符合餐饮商家的集体诉求。
对于本地生活平台而言,在构建起餐饮外卖、即时零售、榜单等板块之后,到店团购是平台生态延展的必然一环。
到店是一块体量庞大、利润丰厚的市场,不输于到家;同时由于交易流程较为简洁,后来者的进入壁垒又不像到家那么高。
以抖音为例,据多家媒体报道,抖音本地生活2024年做到5000亿GMV(商品交易总额),2025年目标9000亿,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到店业务,也就是团购。
抖音售卖到店团购套餐的大体链路是,消费者在直播间“蹲守”,抢购便宜套餐,再另选时间到店消费、完成核销。由内容到交易的挑战,以及买券和验券的时间差,都很容易导致订单流失。
相比之下,淘宝闪购的到店团购位于阿里生态内,天然带有更强的交易基因;消费者打开团购页面,要么正在导航前往,要么就餐完毕准备结账,流失的可能性较低。更高的转化效率意味着,假以时日,淘宝闪购的团购板块有机会做到与抖音比肩,甚至更高。
站在更高的视角下,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也有了再度与到店业务协同并进的契机。
阿里内部很早就看到了电商与本地生活的关联。2008年,时任阿里参谋长曾鸣认为,本地生活是一个和电商紧密结合、又能合理扩展的领域。
同一年,阿里收购口碑网,十年后又将饿了么收归麾下。今年,外卖战场风云再起,淘宝闪购、饿了么、高德等相继下场,整个业务板块的战略地位和业务规模直线拉升。
这为阿里做好到店提供了条件。当年设想的电商与本地生活相互带动,有望在十七年后的今天真正成为现实。
今年7月底,阿里集团CFO徐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接下来我们看好一件事,就是把服务业搬到平台上,用技术、市场和平台力量推动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徐宏提到,餐饮业数字化程度只有20%。“这是我们看到的巨大增长空间,我们觉得大概花两到三年时间,新型服务业电商是十万亿以上规模的一个市场,这是我们投入500亿元想撬动的内需的潜在市场。”不过,他并没有具体提到到店业务。
近一个月后的阿里财报电话会议上,蒋凡说得更明确:闪购业务日活跃用户已达1.5亿,且这些用户存在到店自提和团购需求。基于满足用户需求以及与到家业务协同的考量,闪购已在部分城市开展测试与探索。
如今,随着淘宝闪购在三座城市上线团购、阿里为之开辟三大入口,阿里的到店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在内外因素的驱动下,阿里做好这块业务的资源已经齐备,决心也不可谓不强。但如何改变用户习惯,仍然是横亘在面前的难题。
如前所述,用户购买团购套餐,通常发生在餐后结账场景,以及直播电商场景。前者要求平台具有极强的用户心智和习惯,消费者事先在平台内搜索套餐,觉得合适后到店消费,然后买券结账。后者则是直播带货玩法,主播以话术和超低价“煽动”粉丝囤券。
显然,现阶段的淘宝闪购,在这两条路径上都需要摸索和验证,打磨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的。
淘宝闪购之前用了四个多月,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如今,它踏足到店团购这一新领域,大概率是一场长期竞争;虽然有餐饮外卖、即时零售打下的基础,但仍然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投入。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