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东南亚出海热潮:新交所成为资本“跳板”

2025年09月23日,21时57分47秒 投资建议 阅读 3 views 次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的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及周边63个小岛组成。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座城市国家正在成为中资企业东南亚布局的重要跳板。

2025财年,新交所新增6家上市公司,募资总额达2570万新元(约合1.424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12至18个月,至少有5家中国企业将在新加坡启动IPO、二次上市或配股融资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新加坡视作切入东南亚市场的前沿阵地,而新交所提供了一个友好且高效的资本窗口。”新交所集团首席执行官罗文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中企东南亚出海热潮:新交所成为资本“跳板”

中资企业赴新上市:优势显著,挑战仍存

财报显示,2025财年,新交所总营收同比增长11.7%至129.82亿新元,净利润达到64.80亿新元,创历史新高。

目前,新交所的上市公司约有600家,总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约20%来自大中华区,覆盖工业、消费及REITs等多个行业板块。扬子江造船等中资企业已成为海峡时报指数(STI)成份股,十余只REITs持有中国资产,其中4只是纯中国资产REITs。

“新加坡市场尤其对希望在东南亚扩张、寻找中长期增长机会的企业非常适合。例如,蔚来汽车已在新交所完成二次上市,而扬子江造船的业务也在持续增长。”罗文才表示,新交所不仅是融资渠道,更是中资企业进入东南亚产业链的战略平台。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收盘,STI指数2025年内总回报率超过13%,接近2024年全年16.89%的回报率,是东南亚市场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

然而,与今年亦表现火热的港股市场相比,新交所流动性有限,市场规模偏小。2024年,新加坡仅有4宗IPO,远低于港股的71宗,而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又新添43宗IPO。

但新加坡市场的制度优势和货币灵活性对中企布局东南亚、优化国际资本结构具有重要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新交所正逐渐形成“一地多点”的资本逻辑:以新加坡作为东南亚战略枢纽,同时借助港股和美股获取更大融资和全球资本对接。

“新元国际化程度高、汇率风险可控,跨境资金流动环境也极为便利。”一位来自上海的出海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对企业而言,新交所不仅是一个融资平台,以新加坡作为中转站,其更是企业进入东南亚产业链、实施区域化战略的重要跳板。

ETF互通与国际视角:新交所的桥梁作用

除了企业上市,新交所还在全球资本市场合作和金融产品创新上不断发力。2023年5月,新交所与上交所签署ETF互通合作谅解备忘录;2024年1月,两家交易所合作编制的“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正式发布,标志着双方指数合作项目实质性落地。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2025年7月,首只以新元对冲的创业板指数ETF——奥明易方达创业板ETF在新交所挂牌,标志着中新ETF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展。罗文才透露,未来将继续扩大ETF互通范围,提升新加坡和中国资管机构的参与度。

罗文才表示,ETF互通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高效投资渠道,同时也助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我们希望通过ETF和指数合作,让全球投资者能够高效参与双边市场,也为企业提供更稳定、更便利的投资通道。”

此外,新交所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小盘股流动性支持等方面也推出多项举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的50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EQDP)已将20%资金分配给3家资管机构,专门用于提升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

在二次上市方面,新交所优化了框架,使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企业可更便捷触达国际投资者。新交所还大力发展做市商制度,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来改善市场深度,特别是在REITs和债券等产品领域。

“IPO只是企业发展的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这段旅程甚至在上市前就开始了。新交所会在IPO前与企业及顾问紧密合作进行投资者接触,上市后继续提供研究覆盖和投资者对接,同时通过做市商计划支持市场流动性。”罗文才说,新交所不仅是挂牌的平台,更是为企业上市前后提供系统性、长期性支持的合作伙伴。

国际资本谨慎乐观中寻找中国机会

作为多元化资产交易所,新交所提供股票、债券、外汇和大宗商品等多种产品,其国际投资者基础广泛,包括机构投资者、家族办公室、资管机构及区域散户。

罗文才表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持建设性观点:“过去几个月,中国市场表现良好。无论是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还是美元对人民币等外汇衍生品,成交活跃度均明显提升。我们还收到更多关于中国增长相关行业的咨询,例如造船业、消费以及部分持有中国资产的REITs产品。”

据了解,国际投资者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制造业和基建等“传统优势”领域保持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对新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动能”行业表现出浓厚兴趣。

不过,地缘政治因素、监管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也是国际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因此,部分机构投资者采取“选择性投资”策略,通过ETF和指数产品等工具间接参与中国市场,而非直接持有单一股票,以分散风险。

整体而言,随着中新资本市场合作持续深化,以及在科技、消费、REITs等板块的产品创新,新交所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在地缘经济格局变动背景下,其“东南亚跳板”的价值,正在被更多企业重新评估。

举报



用户登录